15岁孩子读高一正常吗(15岁读高一正常吗?)15岁孩子读高一正常吗(15岁读高一正常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15岁孩子读高一正常吗(15岁读高一正常吗?)

15岁孩子读高一正常吗(15岁读高一正常吗?)

思考和写在升学之际

先祝福孩子都考好成绩,上心中向往的学校!!

我们这一代大都是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好几个,几乎每个孩子都是放养的、野大的。

不知何时,有那么一代是单亲家庭了,每个家庭只养育一个子女。随后又可以养育两个子女。暂且称之为“现代家庭”吧。

我们那一代,父母也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但与现代家庭相比,对子女的要求不是那么苛刻,更多的成分是顺其自然。现代家庭的想法可不是这样的。

希望与困惑

相比之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现代家庭来说,显得更为心切一些。这是时下所有年轻爸爸妈妈们的最大心愿、最美好的向往,因为现代家庭的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1个或2个子女身上,加上自己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希望子女在姗姗学步的时候,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上大学的三个重要阶段,能考一个好成绩、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在步入社会、走上人生大舞台的时候,能心满意足、一帆风顺、出彩人生……也就是说,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将来能成为一个出人头地或者有所大作为的人。

然而,尽管都有了一个美好的想望,但是摆在现代家庭年轻爸爸妈妈、乃至爷爷奶奶面前,不可否认的是,也都面临着一个最让人操心、也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问题。

经常看到,也听说过,一些年轻家长为怎样培养子女,因为存在一些不同理念和观点而争吵过,也四处打听,寻找更好的妙方;一些年轻家长只要一谈起子女在培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就有一种无所适从和不知怎么做的感受,当然也包括身边有许多从事教育职业的老师在内,感到很茫然;一些年轻家长在参加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的时候,不断提及和咨询的一些问题,也能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出,父母对子女在培养教育中还有一些困惑,还有自己不知和知而无能为力的地方。

现状与分析

如何培养教育子女,本来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况且,市面上也有大量的书籍可供参阅,网络上也有非常多的经验之谈,为何有那么多的“济世良方”,却功效微微呢,现代家庭的年轻爸爸妈妈们所面临的困惑还是依然如故?

于是乎,大家都在绞尽脑汁,迫切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捷径,让子女能够接受自己认为是更好的教育,理所当然地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当然还有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突飞猛进般地应运而生了起来,年轻家长们也似乎也看到了希望。

暂且除胎教和早期襁褓教育不说外。一般而言,孩子们大都从3岁就开始步入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培养,直到参加高考,便松了一口气,“终于解放了”。

子女学习成长的前一程,最少也要22(23)多年,多的还要25(26)年时间或者更长:3岁入托幼儿园、6(或7)岁上小学、11(或12)岁读初中、14(或15)岁读高中、17(或18)岁参加高考,人生的第一场大考。之后上大学一般是5年,如果本硕博连读就得8年。掐指一算,每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校毕业,至少也得25或26年。之后的4到5年时间,刚跨入社会,人生历练才真正开始。

子女在3岁到18岁这个黄金时段,父母都很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也都舍得投入。子女除了在学校接受非常严格的程序化、正规化、规范化的高质量的培养教育外,剩余的时间,都在为子女寻找各类兴趣班和培训班,可以说大部分孩子在小学之前,都是在与各类兴趣班一起度过的,之后的效果到底如何,父母自己当然都非常清楚。初中到高中这6年期间,尤其是毕业班,学习时间就会更紧一些,针对性的补习班和培训班也多了起来。这么看来,整个学习教育阶段,留给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父母真正陪伴子女的时间其实也少得可怜。有时候,也看到孩子稚嫩脸上露出笑容,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超出他(她)们年龄认识而挂在脸上的一种茫然表情。

“孩子成熟得都比以前早了”“孩童失真了”“孩子的压力太大了”。于是,一连串的现实问题又一次摆在人们的面前,各种呼声此起彼伏,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各种招式花样翻新……

大部分子女从小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生活成长,父母对子女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应该是非常了解的。然而在平时,父母在培养教育子女时的行为,很难走进子女的心灵。简单列举如下7种情形:

情形之1:自家子女与同龄的他(她)相比较时,如果稍微胜出一点,心里装满喜悦、脸上的微笑很自然。如果稍稍逊色那么一点点,在众种人面前,脸上尽管也有笑,总有那么一点变形,神态各一。

情形之2:对子女,尤其是在子女幼儿时期,放不开手脚,过于精心呵护,生怕孩子摔了、怕碰伤了、怕把衣服和鞋袜弄脏了......幼童一直在按着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生活,束缚了手脚。

情形之3:孩子在家独自耍着玩具游戏,有时还不停跑到父母跟前,说着自己能听得懂的话,大多数父母们则是三言两语打发了,一心玩着自己的手机,很少一起进行互动,陪着玩玩具游戏。

情形之4:孩子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一个实例“有一天,我带女儿爬山,她问我,这是什么花,什么树,我一脸懵,只好百度识物。”如果幼小的孩童向你提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回复,也没进行正确引导,时间一长,孩子就认为“知道不知道就那么回事,反正我爸妈也不知道”,内心的求知欲望大打折扣,极可能导致在心里埋下对周围事物观察漫不经心的不良习惯。

情形之5:孩子挑灯夜战,在面对一道数学难题,苦苦思索仍不得其解时,父母神色焦虑,笑肌紧绷,有时甚至会说“怎么那么笨”等孩子很不愿意听的话,等到自己拿来一看,也不会做,一脸茫然。

情形之6:等到子女稍微大了一点,与孩子交流对话的方式与内容,还是与以前一样,显得单一、老套,最多问及一些学习方面和作业有多少没写的话,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

情形之7:“良师益友”的示范榜样作用不够,也不善于与子女做朋友,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没说上几句话,就没话说了,交流明显出了一些障碍。

上面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现象,实际上还有更多。

对于懵懵懂懂来到这个新生世界的小生命来说,从幼童开始到少年,本来脑子都是一片空白,对周围事物很好奇,在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怪异”的行为和举动,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这一个阶段的引导就更重要了。

启发与思考

有的年轻爸爸妈妈过于心急,孩子在某件事或者某个行为,做得不如己愿时,就有些沉不着气子,显得有些急躁起来。如果再经指点,还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了。然而,很难认识到孩子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孩子的智商平均值都在100左右,当然也有很优秀的,能达到120多,毕竟是少数。低于80的,也是极少数。

这样一来,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似乎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

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或许也有一些启示。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微分子,是自然世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自然界万物本该有的特性,自然世界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给出我们想要和得到的正确答案。

世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树的种子,不可能长出一株小草来。小草的种子,自然不会长成一棵大树。不管是什么种子,它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自己的位置,生根发芽,旺盛生长。但是,不管幼树苗,还是小草嫩芽,只要搬上一个大石头压着,亦或是在它上面堆上一大堆土,幼树苗也好,小草嫩芽也罢,都会腰折。反而任它在这个自然世界里,沐浴春风,自由自在地生长,总会有一个美好的春天等待着它。


还有一个身边的事例,或许也有一点儿启发。

这是一个小学三年级一位10岁小姑娘平时所见所闻的习作《我的“树”爸爸》,在她的眼里,爸爸是“随着季节变化的树”:春天,她爸爸是小树苗;夏天,她爸爸是一棵大树;秋天,她爸爸是私人教师;冬天,她爸爸是被冰冻着的树叶。

至少,从这篇习作可以读懂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强,思维拓展与发散能力也比较广,想象力十分丰富。二是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很高大,亲子关系非常好。同时又衍生出来一个新的问题:怎么与子女进行互动,维持融洽且十分亲密的亲子关系?怎么培养子女的思维拓展能力?

带着问题,认真思考,抽丝剥茧,一些看似很难解答的问题,或许会让你茅塞顿开。

学着放开手脚。爱动、爱说、爱哭、爱笑、爱闹、爱问、爱撒赖、爱告状......等等这些,都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在感知事物、认识世界、填充大脑空白的一个必要过程,是孩童生长发育阶段特有的一个外在表现。这个时候的养育与引导就显得更重要。此时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着、引导着、答疑着、拓展着,而不是训斥、迁就、不管不问、听之任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孩子的思维,解决孩子想得到的答案(之前已经谈到,就不展开了)。

好习惯成就一生。培养子女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子女从小在父母身边陪伴着长大,家长的一言一行是无形的榜样。这个好的习惯就是不停地去探知、去求索。子女在幼小时候,所问到的每一个问题,要采取积极互动的形式,一起去求知正确的答案,让在幼小心灵深处,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寻找答案”思维模式。对父母来说,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科普知识与常识非常重要,孩子每问到一个问题,都能很快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感到“我爸爸妈妈很能”“我爸爸妈妈什么都知道,不会的可以问我爸爸妈妈”,在同龄的孩子面前,总会有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

感知与实践很重要。子女的培训班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确实有必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有利于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的实践活动,观察多了、动手多了、思维就发散了,久久为功,子女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了“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应该怎么做”的一连串思考,这样的探知欲望,对后来的求知和探索大有益处。反过来想,子女小时候上过太多的兴趣班,太重的压力,把幼小的心灵压扁了,其实也都是徒劳的,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良师益友更能抹平代沟。隔代的爱,是永远无法逾越隔代的“代沟”。要想把“代沟”抹平,就要正确看待、对待子女,在履行责任担当,给予足够衣食保障的同时,蹲下来,陪伴着、牵着小手,与子女相处做到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平等对待、坦率交流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做,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才会真正入心入脑,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因为孩子的童真童趣是不可泯灭的,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与他(她)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保持同一个高度,超越或低于这个高度,你就不可能走进他(她)的内心世界,更不会真正成为他(她)内心认可的朋友。

弯道超车也是明智的选择。在初中和高三共六年的学习阶段,子女的思维和思想更趋于活跃,父母如果在幼儿园和小学这9年期间,没有培育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更加觉得难以左右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更要冷静,而不是急躁蛮干、无理加压,“压死骆驼的只是一根稻草”。与其相反,不如正确思考一下子女的人生,选择一个更切合实际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弯道超车”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心理健康永远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说在后面的话:

子女教育一直是压在父母身上的一块巨石,怎么搬走,起决定性的作用还是要看父母自己怎么做了。

#咸阳头条##今日学习了吗##教育爱好者交流##育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15岁孩子读高一正常吗(15岁读高一正常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