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个人纠纷引起的战争因个人纠纷引起的战争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因个人纠纷引起的战争

因个人纠纷引起的战争() 十年中越战争前因后果之七:准备摊牌,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

作者:桅杆

【前言】1979年2月17日开始的中越战争,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却因种种原因,这场战争并未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样广泛宣扬。本人认为,无论国家关系如何变化,我们都应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在这场战争中为国献身的勇士们。

1、纵横捭阖:世界格局下的中越关系

三角关系:1975年,柬埔寨和越南南方获得解放后,由于历史恩怨和边界纠纷,两个红色国家之间就冲突不断。越南把老挝和柬埔寨纳入印支联邦的企图和行动,自然受到柬埔寨的强烈抵制。基于打破印支联邦计划这一共同目标,中国强力支持柬埔寨对抗越南。

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试图拼凑“印支联邦”,这是反映与苏联结盟的越南在周边的扩张示意图

【抗法战争中,越南、老挝、柬埔寨联手赶走了法国人。由于老挝军事力量薄弱,实际上是以越军为主导,帮老挝建立了巴特寮组织。这是越南武元甲大将在老挝指挥抗法斗争】

围绕这一问题,当时在全球由小及大形成了三个“三角关系”:柬中联手在中南半岛对抗越南,越苏联手在亚洲对抗中国,中美联手在全球对抗苏联。由于建立印支联邦计划的努力遭到柬埔寨强硬抵制,1977年《老越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后,越南即着手对付柬埔寨,进行入侵的准备。在中越关系日益恶化的1977年11月,黎笋到访北京,以恢复中越关系为条件,要求中国继续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中方十分清楚:越南已经完成统一,继续索要大量军事援助的目的,必是为入侵柬埔寨做准备。中国对此当然予以拒绝。越南随即转而向苏联寻求援助,得到了苏联的慷慨许诺。在《苏越友好条约》生效的当月(1978年12月),越南即攻入柬埔寨。在此期间,面对越南的所作所为,中国也已经进行战争布局。

战争决心:中国称这场中越战争为自卫反击战,这是中国对越南发起的一场惩罚性质的战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边界战争,都是因为领土争议或借领土争议而发起的。而这次中越战争基本上不存在大的领土争议,而是中国第一次越过边界线,出境攻击惩戒一个国家。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前,西线总指挥杨得志(右二)在勘察边境战场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前,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勘察战场

对于这场战争的决策,在1978年下半年就开始酝酿并着手准备,首先要做的是寻求国际社会支持,尤其是美国的支持或默许。1978年11月,邓公出访新加坡,在回答李光耀“万一越南真的进攻柬埔寨,中国打算怎么做”的提问时,他说:“那得看他们这一步走得有多远”,强调“中国人心口如一,从不隐瞒自己的看法,说一句是一句”,并以朝战为例,警告越南不要在柬埔寨玩火。由此可见,中国至少在这个时候,已经做了对越开战的军事准备了,大批军队已经开向中越边境。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邓公在1月底至2月初访美,指出:越南建立印支那的野心由来已久;从战略全局考虑,有必要对越南的这种狂妄野心给以教训。访美期间,邓公向美方通报了军事惩罚越南的可能性。虽无资料证实,但从美国在战争爆发后所采取的行动分析,中国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至少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许,中国也因此下定了最后的决心。邓公此次出访回国后不到10天,中越战争就爆发了。对越战争也是邓公一生实际决策的唯一一场战争。

防备北方:当时,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敌人。苏联大规模援助越南、与越南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就是要扶持越南来遏制中国,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抗中国。因此,中国惩戒越南,不得不考虑和应对这个北方大国的反应。

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

当时,中国曾推演了中越战争爆发后,苏联可能做出的大、中、小三个等级的反应:大等级的反应,是苏军大规模进攻中国北部边境,迫使中国放弃攻打越南;中等级的反应,是师级规模的苏军进攻中国新疆或东北地区的局部地区,以此牵制住中国的兵力;小等级的反应,是制造边境冲突。根据推演:当时苏联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中苏、中蒙边境的兵力及准备均不足,短时间内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故大等级的反应基本可以排除;当时中苏边境地区的新疆或东北都处严寒季节,气候条件和后勤补给均不利于大部队集结和作战,中级等规模的进攻基本也可以排除;而小等级的反应根本达不到效果,不足为虑。但为了以防万一,中国北方的沈阳、北京、兰州和新疆军区都进入了一级战备,做好了苏联采取中等级反应的应对准备。另有一个因素:当时中苏虽然已成仇敌,但法律上还是同盟关系,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有效期为30年,当时还在有效期内。也就是说,中越战争的交战双方,都是苏联法律上的盟友,苏联是无法援用《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进攻中国的。

2、调兵遣将:杀鸡须用牛刀

牛刀杀鸡:由于中国刚刚结束特殊十年不久,军队自1962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而越南军队过去20多年持续进行抗法、抗美和国家统一战争。双方官兵的实战经验不可同日而语。为确保战争胜利,中国采取以多击少的策略,动用9个军29个步兵师以及配属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等部队,分东西两个集团作战,其中东线集团(广西方向)以第41、42、43、54、55军和50军的2个师组成,西线集团(云南方向)则以第11、13、14军和50军的1个师组成,参战总兵力达到56万人,其中一线投入作战并进入越南境内的近25万人。

其时,越南已经预判到中国会发动进攻,但估计最多为2个师的作战规模,根本没想到中国会发动这么大规模的进攻。越军在其北部边界一线配置了8个步兵师,其中6个师(第3、346、325B、327、328、338师)配置在东线,2个师(316A、345师)配置在西线,加上地方部队、公安部队、配属炮兵以及二线配置兵力,总兵力约15万人,还有数量众多的民兵,实际一线参战兵力8万多人。中越两军一线兵力对比约为3:1,中方在火力上也占有相当的优势。

非常珍贵也颇具象征意义的一张照片: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左)和西线总指挥杨得志手挽手出入会场

王必成打仗勇猛,素有“王老虎”之称

临阵换将:自卫反击战的我军指挥阵容,堪称豪华,东西两线的总指挥分别为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各级指挥员中,共有10位开国将军,包括2位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

昆明军区司令员原是王必成。1979年1月1日,即开战前一个半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对调。已经进行近2个月作战准备的王必成将军不得不带着深深的遗憾地离开了战区。临阵换将,自古是用兵之大忌。这次换将,至今仍有不少议论和猜测,大多说法是杨得志将军资历深厚,能征善战,还在1967年实地到访过越南,熟悉越军情况等。其实这些说法中,除了资历之外,其他都站不住脚:王必成有虎将之称,是粟裕麾下得力干将,军事才能相当强,且在昆明军区任职长达10年,更熟悉参战部队情况。至于熟不熟悉越南情况,并不是重要因素,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同样不熟悉越南情况。而且王必成是员猛将,军中有名的“王老虎”,对付以顽强著称的越军,这样的虎将似乎更合适。

开国上将杨得志

导致军委下决心换将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昆明军区的内部矛盾太大,王必成性格刚烈,不善处理人事纠葛,从而深陷其中,掣肘颇多。可以佐证的是:北京曾有意让之前担任过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回去接替王必成,但秦基伟坦言:“我和一些人矛盾挺大,如果回去对工作不利。”杨得志性情相对平和,在军中德高望重,与昆明军区从无纠葛,到任后再无杂音,部队全力投入备战,作战过程中也从未出现指挥掣肘等问题。

事实上,开战仅8天(2月25日),杨得志就因劳累导致胃病加剧,不得不离开了指挥位置回北京治病,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实际担任西线总指挥。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因个人纠纷引起的战争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