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椎动脉内径2.4是否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2.5正常吗)右侧椎动脉内径2.4是否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2.5正常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右侧椎动脉内径2.4是否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2.5正常吗)

右侧椎动脉内径2.4是否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2.5正常吗)

今天继续讲一篇老文献,这是一篇比我还老的文献啊,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Iain M. S.Wilkinson教授1972年在Archives ofNeurology发表了一篇研究【IM, W. (1972). The Vertebral ArteryExtracranial and Intracranial Structure. Archives of Neurology, 27, 392–396】,目的是了解椎动脉的组织结构,他们选取10具非血管或神经因素死亡者的尸体进行研究,共计20支椎动脉。对这些动脉进行取材,每支动脉取4个部位,我帮他们配了个图

我们依次看一下这几个层面

· 椎动脉开口上方2-3cm的横断面(这个图我标记了一下,估计很多医生都把组织学忘了吧),显示明显的外膜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外弹力层较厚,中膜层由广泛的肌肉层组成,其中有许多弹性原纤维,内弹力层也很明显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横突孔层面与此类似。

· 进入硬膜前后的位置是变化较大的。这是进入硬膜前1cm处,与颅外段结构基本相同。

· 在进入硬膜后1cm处,跟之前的对比一下,可以看到,中膜和外膜明显变薄,缺乏外弹力层,中膜内缺乏弹性组织。

· 椎动脉颅内段末端,这一段动脉壁很薄,外膜或中膜内几乎或完全没有弹性组织,而凸显的内弹力层更加明显了。

从上述几个层面可见,椎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的动脉壁在组织结构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简单整理一下

可见,椎动脉的组织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穿过硬膜的前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V3段,主要的变化包括如下:

外膜和中膜弹性组织数量的变化:在椎动脉硬膜外的最后1cm处,中膜内弹性纤维的数量和外弹力层的密度突然大幅度减少,在穿硬膜处的近端平均3.5mm处;在其远端,外膜和中膜的弹性组织数量持续减少,直到硬膜内几毫米处,中膜内没有或只有偶尔的弹性纤维,而且外弹力层完全消失,在穿硬膜处的远端平均6mm处。中膜和外膜的厚度变化:围绕穿硬膜处的三个点进行比较,包括近端1cm、穿硬膜点、远端1cm,发现中膜层厚度在穿硬膜前的最后1cm显著减少,并延续轻微减少,直到硬膜内1cm处;外膜厚度也有类似的变化,其厚度在中膜一半左右。

简单画个图,可能有利于理解

这篇文献其实就讲了这些简单的内容,是我以前仔细读过的,但为什么今天又提及该文献呢?今天在一个基底动脉支架后,与进修医生聊起这些问题时,基本没有一个正确的回答,就当是给大家补个课吧。

类似的还看过一个印度解剖学生写的文章【Bhadkaria V,Chawre HK, Joshi SS, et al. Histological variations in various segments ofvertebral artery. J Evolution Med Dent Sci 2016;5(2): 120-126,DOI:10.14260/jemds/2016/30】,你没看错,是大学学生写的,他们在2016年选取了一些50-70岁中高龄人群的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发表在印度本土的英文期刊,也不是什么SCI,但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简单总结一下印度人群的数据:

椎动脉的直径存在较大的变化,左侧椎动脉从V1段平均直径4.69mm,到V4段2.87mm,平均3.75mm;右侧整体较左侧细,平均2.87mm。椎动脉颅外段与PICA附近区域,有较多的内弹力层中断或缺如。中膜层变化较多,V3段弹性纤维非常丰富,可能与转颈的需求有关,V4段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很丰富,但在PICA后中膜厚度明显降低。

这些关于动脉组织学的研究大部分都发表在70年代之前,作为国外的医生,他们可能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延续性的了解,但因为我们直至90年代后才开始大量接触国外文献,所以对这部分知识可能是存在断层的,甚至在教科书中也对此语焉不详,因为组织学的教材不会太关注这样细微的部位,而神经科教材基本没有血管自身的任何内容。

我们现在的医生,尤其是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医生,多在关注大型临床试验,或是指南的细微变化,不断解读,不断解释,这很重要,但临床工作不但需要极目远眺,还需要见微知著,我们见到的每一个病人并不是试验样本中的一个数字,而是活生生、各具特点的人,作为医生,一定要知道很多基础的东西,否则很容易成为数字的奴隶,在拥有充足理论的同时,却无法复制别人的良好结果。我看了一下1972年这篇老文献的直接引用情况,我们中国医生真的是关注很少啊,仅有2篇文献曾经引用,反观同为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分别是15篇和7篇,而且大部分都是神经内科医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医生思考和研究的深度。

那么这些内容是不是根本不重要呢?其实不然,首先,从这个结构特点,我们知道椎动脉颅外段结构基本是相同的,但为什么开口部位存在较多动脉硬化性狭窄,而不是横突孔段呢?这就提示我们要从开口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去探寻其发病机制;第二,椎动脉夹层还是比较多见的疾病,为什么颅外段会出现真假腔的形态,而颅内段很少呢?因为颅外段三层结构都比较坚实,尤其是外弹力层较厚,所以在创伤等发生后,血管形态不会改变,而是多出一个血流的腔道,而颅内段几乎没有外弹力层,所以在创伤或血压长期剪切力的作用下,一旦发生夹层,会出现动脉瘤样突出;第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如果进行介入治疗,单纯球囊扩张可行吗?这样厚实的中膜层,弹性回缩几乎是必然的,预示着单纯球囊扩张成形也许没有很好的结果,但在颅内段,尤其是PICA以远,中膜层非常薄,也普遍缺乏弹性纤维,弹性回缩的发生率肯定要小的多;第四,椎动脉进入硬膜后,外膜几乎不存在了,那我们熟悉的滋养血管何处安身呢?第五,椎动脉V3段结构的逐渐移行变化,是否预示着这个部位夹层的好发性?第六……自己想一下,很多问题可能都会明白的,当然会对更多深入的问题更困惑。

回到基础,让我们知道更多,虽然可能不熟悉的内容让你头疼,基础的知识无法让你比别人更时髦,但,对一个疾病更深的理解会不会让你有更多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充实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右侧椎动脉内径2.4是否正常(左侧椎动脉内径2.5正常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