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学生偷钱是什么原因(初中孩子偷钱)初一的学生偷钱是什么原因(初中孩子偷钱)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初一的学生偷钱是什么原因(初中孩子偷钱)

初一的学生偷钱是什么原因(初中孩子偷钱)

许多时候,孩子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他们潜意识的对内心某些缺失的补偿。

如果没有这些“不良习惯”,他们的心灵可能早已经陷入了崩溃。所以,仅仅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校正,往往并不会有什么效果。

想真正的帮助他们,必须找到他们内心的缺失,让他们有能力以正确的方式来满足它。

卑微的小偷

小星今年12岁,是一名初一的学生,身材微胖面色却有些黑黄,给人一种不是很健康的感觉。

在和我的交谈中,虽然她在努力的用身体姿态和表情予以掩饰,但是,从她的眼神中依然可以看出她的羞怯和不安。

我的经验告诉我,她非常渴望得到关注,但是,同时又因深深的自卑,任何关注都会引起她的不适。

这不禁让我急于想了解,是什么经历让她形成了这种矛盾的心理?

她之所以要接受心理咨询,是因为多次偷取同学的物品。

虽然,每次偷的都不是什么贵重物品,有时可能就是一块面包,一本漫画。但是,因为屡教不改,而被老师和同学深深的厌弃。

对此,她的父亲也是非常的生气,该说的都说了,该打的也都打了,每次她悔改的态度也非常的真诚,但是,回到学校没多久就会再犯。

另外让人不解的是,很多时候她的偷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她自己所急需的。

离异家庭

小星六岁时父母离异,之后一直跟着父亲生活。不久父亲再婚,一年后后妈给她生了个小弟弟。

当描述自己的家庭时,小星除了偶尔表达出一些对父亲的不满之外,对自己的后妈、弟弟都是赞美之词。而对自己的亲生妈妈,却充满了反感和厌弃。

但是,当让她举出妈妈对她哪里不好时,她又语焉不详,无法举出相应的事例。

她的亲妈妈没有再婚,离婚后去了外地。虽然平时忙于工作,但是,在节假日期间还是经常去看她,或者把她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

在知道孩子有了偷窃的行为之后,一直在积极的寻找帮助她改正的方法。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也是在她的力主之下才实行的。

似乎,一直有人在给小星“洗脑”,让她去接受关于亲生妈妈的负面观点,同时,维护后妈和弟弟的形象。

聪明的姐姐

事实证明,我的推断是错误的,并没有人在给小星洗脑。她的那些维护继母和弟弟的行为,都是她自己“聪明”的选择。

在咨询中,她常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一点都不重要,只要弟弟好就行了。”

从她的表情和语气中,很容易让人感觉这句话就是发自她的内心,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特殊目的。

这一点,也在跟她父亲、爷爷奶奶的沟通中得到了证实。

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从来不和弟弟争抢、吵闹,每天放学之后,都会主动的去帮助继母照顾弟弟。

她对弟弟的照顾方面,是她现在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另外,从他们口中我还得知,孩子的继母对孩子也非常的好,这种好甚至到了放任的程度。

以至于他们在继母刚到他们家的头一年,不得不经常告诫孩子,不要在继母面前过于放肆。

但是,她和弟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在她的回忆中,在弟弟刚出生的头一年里,她“非常的不懂事”,最喜欢的就是把弟弟惹哭。后来,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之下,她才慢慢的喜欢上了弟弟。

这期间,有一件事让她记忆犹新,她一天吃午饭时把弟弟惹哭之后,奶奶直接把她关在了屋外,一位好心的邻居以为她家没人,把她带到了自己家里吃了晚饭后,才把她送回了家里。

显然,她对弟弟的好,并不是她自己以及她的家人所认为的那种“姐弟情深”,而是她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得已的适应性选择。

在母亲离开之后,尤其是弟弟诞生之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弟弟身上,而她在家里基本上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了。

为了获得大家的关注,她刚开始采取的措施是“报复”,通过弄哭弟弟,来获得内心的平衡以及家人的关注。

但是,在她的行为受到了大人们果断的吓阻性的惩罚之后,她开始本能性的通过“讨好”弟弟来获取家人的认可和关注。

显然,虽然很无奈,但是这种选择无疑充满着生存的智慧。

压抑与行动化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和威胁来自于父母的忽视。而小星通过讨好弟弟,解决这种恐惧和威胁,而且,这也是她唯一有效的选择。

当她只有在弟弟身边讨好弟弟,才能够感受到放松和安全时,弟弟就成了她的一种依赖,成了内心“父母”的替代。

但是,作为一个孩子,她肯定有着和弟弟重叠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玩具、新衣服、零食等等。

让她主动的把这些东西让给自己的弟弟,就必须要对自己的需要进行压抑。

所以,她才会不停的对自己重复“我自己一点都不重要,只要弟弟好就行了。”以让自己不至于因为和弟弟发生冲突,而体验到被抛弃的恐惧。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需要,并不会真正的消失。

相反,还会因为压抑而变的愈发的强烈。以至于当她不在弟弟身边,再看到这些她曾经想要而不敢争取的东西时,就会有强烈的想获得它们的冲动。

哪怕这个时候她并不是真正的需要它们,也明明知道偷别人的东西不好。

当一个人在某一个场合因为某种冲动无法表达而过度焦虑时,就有可能会在其他场合里,以无意识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行动化或者付诸行动。

结语:

尽管偷东西的行为出现在小星身上,但是,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是她父母及家人对她的忽视。

如果,没有通过心理分析找到父母的忽视与她偷东西之间的逻辑关系,小星不但会继续以“行动化”来解决自己的焦虑,还会因为背负“小偷”的罪名,导致自己的生存境遇进一步的恶化,进而诱发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最终,这种恶性循环会吞噬小星的所有希望和未来,在恐慌、焦虑甚至是癫狂的情绪中,度过自己噩梦般的一生。

而这些噩梦,无疑也会对她身边的人的心灵和生活,造成冲击和破坏。

行动化在当下的孩子的群体中并不少见。

如何避免孩子的行动化防御呢?除了父母要积极的帮助孩子满足他们的需要之外,还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宽容的家庭环境。

要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敢于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最基本的尊重,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甚至是满足自己自恋的工具。

-END-

策划:素琪

作者:纵兆辉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初一的学生偷钱是什么原因(初中孩子偷钱)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