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1到2个月的想法(两个月的宝宝有想法吗?)婴儿1到2个月的想法(两个月的宝宝有想法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1到2个月的想法(两个月的宝宝有想法吗?)

婴儿1到2个月的想法(两个月的宝宝有想法吗?)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308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0-2岁的宝宝想表达什么?》(上)


关于作者


作者是英国顶级心理治疗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这家诊所是精神分析的胜地,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都在这里工作过。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了解你的孩子系列”里的第一本。这本书讲的是0-2岁的宝宝,用丰富的案例给你展现宝宝从出生到2岁这段时间的内心世界。


核心内容


这本书里讲的规律,概括起来就是4个关键词:变化、情绪、好奇心和自我意识。这4个关键词,可以帮你了解这个阶段宝宝的核心特点。帮你观察牙牙学语的宝宝,了解宝宝在情绪上的起伏,明白在游戏中宝宝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是怎么发展的。



前言


今天的父母在养孩子这件事上真的是越来越用心,但是他们好像又比前辈更容易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他们会学习很多育儿方法,可有时候就像空有一身武功,根本用不上;好不容易使出一招,又像打在棉花上,好像也没什么效果。


为人父母成了技术活。想学好这门技术,不能光学技巧,更要掌握规律。这就是我要讲的这套书的核心思想:养育孩子首先要理解成长的内在规律。


本期我要讲的是0到2岁这个阶段。这本书写得很具体,作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几十个新手父母都会碰到的难题,从这些难题出发,引导父母换位思考:宝宝是怎么想的?理解了婴儿的心理,父母就能理解婴儿成长的内在规律,也就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了。这本书里讲的规律,概括起来就是4个关键词:变化、情绪、好奇心和自我意识。今天我们分享前两个:变化和情绪。



变化


你可能会想,成长就会变化,这还用说吗?但是,父母好像会忘记这个道理,有些带孩子的痛苦就是这么产生的。


举个例子,这本书里写到一个妈妈,她的名字叫卡西。宝宝刚出生那几周,卡西感到自己体力严重透支、心情极度低落。她说她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都被剥夺了,没办法好好吃一顿饭,白天黑夜总在喂奶,总在抱着宝宝。半夜里,宝宝发出巨大的哭声,就像一个你不知道该怎么关掉的闹钟。你强打精神爬起来,给他换上干净的尿片,喂好奶,抱着他安抚,哄他入睡,看他睡得香甜,你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时候,他突然又哭了起来。那一刻,真让人挺绝望的。


跟很多父母一样,卡西也实验了各种方法,试着解决问题,像是鼓励父母不要立刻满足宝宝需要的哭声免疫法,或者让宝宝生活更有规律的程序育儿法。这些方法看似简单,执行的时候却非常挑战妈妈的意志力。对卡西来说,最难的是要克制宝宝一哭就去安抚他的冲动,任由闹钟响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宝宝终于一晚上只醒一次了。可是卡西还没睡两天好觉,宝宝好像退化了一样,又开始频繁夜醒。


想到一切又要重来一遍,卡西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你想想,让卡西绝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宝宝的哭声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卡西绝望是因为宝宝的行为跟她期望的不一样。卡西以为她做了某些事情,宝宝就会给她特定的反馈。可没想到,宝宝根本不按剧本走。


有的育儿指导就像游戏攻略。它们这么写会让父母误以为自己是游戏的玩家,婴儿的需要只是游戏里的关卡。照顾宝宝就像是在闯关,生产、哺乳、换尿布、哄睡。父母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就可以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一个个把问题解决,游戏就能通关,宝宝就会成为像奶粉广告上那样笑着的天使宝宝。


这真的是搞错了游戏的规则。养育孩子是个协作游戏,孩子才是主角,父母只是配角。


卡西的妈妈希望宝宝能一夜好眠,这是她的想法。那宝宝是怎么想的呢?宝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他被巨大的力量扔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小天地彻底改变了,他再也回不去了。这个过程就像宇宙初开,万事万物都是新的,需要时间才能从混沌逐渐清晰。每当一个新的意识清晰起来,他就会向成人的世界靠近一点。通过光线、母亲的状态,宝宝逐渐感知到白天和黑夜不同,他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昼夜节律。从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转换到有规律的生活。


成人总是希望世界是稳定的,但婴儿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骤然进入到婴儿变化的世界里,习惯稳定的父母自然会不适应。如果他们尝试让宝宝快点进入稳定的成人世界,一定会在某些时候会受挫,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劳。父母需要从心底接受,对婴儿来说变化是常态。该发生成长的总会发生,只是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这样,就算不能解除疲劳和焦虑,也一定能避免绝望和痛苦。在无数次的尝试之后,卡西终于明白,宝宝有的时候会进步,有的时候会退步,都很正常。就算某些方法没用,卡西觉得自己也不那么绝望了。她变得更冷静,也更有信心了。



情绪


希望这么说不会给你造成一种误解,觉得父母的努力都没用。我是想说,接受了婴儿总是在变化的现实,才能抛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力气用对地方。那么0到2岁这个阶段,父母最应该花力气在什么事情上呢?这就要说到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情绪。


有一次,我在家门口看到一个奶奶带着一个小宝宝。宝宝吃了一口苹果,立刻哭了起来。不远处的妈妈急匆匆地赶上来,连忙问:怎么了怎么了。奶奶说,没事没事,可能呛了一下。扭头问宝宝,还吃不吃果果啊。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里有什么不对呢?


奶奶和妈妈都很关心宝宝,看到宝宝哭了,他们会赶紧确认宝宝安全,但是他们都没跟宝宝说话。宝宝的哭声是他发出的信号,奶奶和妈妈只接收了一部分信息,她们知道宝宝身体不舒服,但是她们忽略了另外一部分信息,宝宝的情绪也不好了。宝宝呛着了,不光是嗓子不适,还可能感觉到恐惧、委屈、不安。


新生儿的父母更容易犯这种错误。他们听到宝宝大哭,总以为哭声是身体痛苦造成的。如果喂了奶、换了尿片,拍了嗝还没用,父母就会担心宝宝病了,或者觉得生气、沮丧。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宝宝正在尝试用情绪跟他们交流。


情绪交流是人的本能,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在尝试情绪交流了。这本书里讲到一个小宝宝爱莎就是这样的。爱莎的妈妈说,她怀孕的时候能感觉到宝宝爱莎经常有快速明显的胎动。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拍着肚子,轻声问爱莎:你要做什么?爱莎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安静下来,好像是在“听”。妈妈说完之后,她又会快速动来动去,好像是在“说”。宝宝胎动是用动作向妈妈发出信号。妈妈跟爱莎说话,抚摸肚子,就是在回应爱莎。妈妈通过这种方式,教会了爱莎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交流本身。这种交流是超越语言的,它是一种节奏:倾听、回应,在互动中尝试相互了解。她们交流的内容当然不是语言,而是情绪。


出生之后,宝宝的情绪交流能力会越来越强。高兴的时候,宝宝会笑,手和脚会动来动去。生气或者害怕的时候,他就会大哭。迪士尼有一部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形象地描绘了这个过程。宝宝刚出生,小脑袋里出现了一个金黄色的小人,她叫乐乐。爸爸妈妈冲宝宝微笑,乐乐按下黄色的快乐按钮,宝宝马上冲爸爸妈妈笑起来。突然,宝宝哭了,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忧忧出现了,她按下了蓝色的忧伤键,大概是宝宝突然感到饿了吧。宝宝通过情绪表达自己,这个过程可以分解成四个步骤:刺激、情绪、想法、行为。爸爸妈妈的微笑,或者肚子里饥饿的感觉,都是外部环境的刺激,刺激宝宝产生某一种情绪。然后,情绪会引发想法,反馈给身体,产生某种生理反应,宝宝就有特定的行为。这跟望梅止渴是一个道理。这个过程在心理学里有个名字,叫“情绪链”。情绪链不断重复,宝宝就会形成更稳定的情绪,然后逐步形成更稳定的人格。


可是,当我们掌握了后天的语言之后,反而会忘了情绪能交流。面对0到2岁的宝宝,父母特别需要重新捡起成人已经有点钝化了的情绪能力。


首先要识别宝宝的情绪,然后搞清楚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一开始,妈妈可能根本不知道宝宝为什么哭,不知道他是愤怒、恐惧还是伤心。慢慢地,妈妈掌握了宝宝的情绪表达,她知道某一种哭声或者动作,代表饥饿,而另外一种哭声是困倦烦躁。识别对了,妈妈就能很好地回应宝宝的情绪,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识到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看到宝宝开心地笑,父母会自然地笑出来。父母笑的时候,宝宝也会用微笑来会回应。如果妈妈的心情很焦虑,宝宝也会焦躁不安;而宝宝不安,妈妈就会更焦虑。这种情况下,妈妈用尽各种方法可能都哄不好宝宝。因为她没有意识到,她把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宝宝了。所以说,妈妈的情绪稳定,对宝宝来说特别重要。为什么?因为她能让宝宝感到安全。跟很多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好像还没准备好就降生了。他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坐起来;一岁左右才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宝宝明白这段时间只靠自己不行,他希望妈妈时刻在身边,能保护他、照顾他。妈妈情绪稳定,宝宝才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0-2岁的宝宝想表达什么?》刘玄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1到2个月的想法(两个月的宝宝有想法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