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完火罐引起手背中指肿胀疼(拔罐后手肿是怎么回事)拔完火罐引起手背中指肿胀疼(拔罐后手肿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拔完火罐引起手背中指肿胀疼(拔罐后手肿是怎么回事)

拔完火罐引起手背中指肿胀疼(拔罐后手肿是怎么回事)

患者正在接受拔罐治疗

□顶端新闻·河南市场监管周报记者胡炳俊刘广辉通讯员余冬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借助热力排出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从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法。作为第一类医疗器械,火罐风险较小,常规管理即可控制其安全性。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治病方法。而拔罐使用的工具也经过了悠久的传承和改进。

先秦时期——角法

拔火罐的治病方法最早在被应用时,使用的工具并不叫做“火罐”。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说法是角法,究其原因,是当时拔火罐的工具应用的是动物角。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

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中国古代医家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2世纪,已经采用这一治疗方法。

晋唐时期——改进工具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即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证。

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富之处,还可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大大利于这一疗法的普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隋唐的医籍中,王焘的《外台秘要》有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仍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

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的改进,对后来的拔火罐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金元明时期——竹罐盛行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到了宋金元时代竹罐则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趁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在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以前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在这一时期,竹罐一度盛行。

清代——陶制火罐

至清代,拔罐法有了更新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再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弥补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当时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更新的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通过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现代——拔罐疗法的发展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更多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保健、理疗。拔罐疗法这种传统的、自然的、物理的疗法再次受到大众喜爱,而且拔罐疗法易在传统的火罐、筒罐基础上大大创新,如:磁疗拔罐、药物拔罐、远红外拔罐等,拔罐疗法深受人们喜欢,人们戏称“针灸拔罐,病去一半”。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未来或许会有更加简单、易操作、效果佳的拔罐产品出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拔完火罐引起手背中指肿胀疼(拔罐后手肿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