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有哪些)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有哪些)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有哪些)

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有哪些)

大学生面对职业生涯选择的冲突,常常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失衡,不但影响大学生择业,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中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青年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及自我期望值过高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复杂的择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因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而表现出困惑和不适应,从而导致心理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职业需求模糊

一个大学生,经过十余年的学校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到事业发展会怎么样,在找工作时一个是看哪个单位的牌子大,再有就是哪个单位的地方好,第三就是挑哪家单位待遇高,而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大学生很难一毕业就明确干什么,因为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很多想法都与社会现实有相当距离。必须要经历现实生活的磨练,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社会,这时候定位才有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个人独立思考的问题,即我要不要为自己负责。我们从小到大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走过来,很多人生的重要决定是父母、老师代做的。重要的是你要跟着你的心走,只有你想做的事情你才能做得最好。

你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需要每一个走向社会的学生都要冷静地思考,而且是个性化的,合适于别人的未必对你一定合适于你。

有的学生问:我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专业定向与职业定向相关但并非一定要匹配;人才市场瞬息万变,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也许并不热门,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前进的过程。

(二)职业期望过高

大学本科生只是潜人才,是毛坯,要培养成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时间的磨练,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这里的误区:对自己的估计过高而对用人单位估计过低,习惯性地将用人单位的门槛放得很低,将自己看得较高,比如,大学生经常会问用人单位:“你们提供什么样的待遇给我?”、“你们单位是否有利于我的发展?”“能为我提供什么样的发展平台?”“收入如何”?很少有学生会讲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事实上一个单位选择大学生主要是考虑你能为单位创造什么样的效益。

当然,职业期望过低也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你职业期望太高,不仅对择业不利,就是你将来工作了,也会有很强的失落感,职业满意度会下降,因为你心中的期望太高。我想每个本科生拥有的家庭资源、个人资源、个人潜能、职业理想等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个性化地考虑自己的职业期望。比如有的同学缺乏个人资源,家庭又寄托很高的期望,而你又自顾自己奋斗比如考研,考不取不就业再考,此时你就应当考虑自己的家庭背景,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未来。

(三)职业起点偏高

很多大学生认为:一个人的起点非常重要,如果毕业时站位不合适,那么将来调整起来就非常困难。有的大学生强调即使不就业,再考研也要追求高起点,高起点包括:地域优势、收入优势、专业优势,总之一个都不能少。当然,一个人如果站在凹地里,他要走到平川都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一直处于劣势中,可能会变成井底之蛙,这便是鸡头与凤尾的关系,学生宁做凤尾不做鸡头。这也是一对矛盾:大城市潜藏着巨大的机遇,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可以有多大的平台,这也并非说明在大城市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大城市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压力、发展的压力都非常巨大,这就要求每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考虑,不要盲目、盲从、盲行,要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考虑,构成世界的既需要山的伟岸也需要小草的点缀,有时候“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另外一句话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四)职业准备不足

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迈向人生的第一步。尽管大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但与以往的选择相比,这次选择的意义重大。尽管目前职业流动速度加快,但首次的职业选择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活的第一次体验将影响其日后的事业走向与人生发展。然而,世界上的职业千千万万,而社会环境却又相当复杂多变,要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会多么不易。雄心万丈步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们在择业时遇到的并非都是鲜花与笑脸,更有可能遭遇到的是冷落甚至拒绝,这可能就是真实的社会。每当此时,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困惑、忧虑,甚至是逃避、失落等心理。大学生内心承受不了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准备不足,特别是女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无法不面对的问题时,大学生应当有这样的勇气:当你一百次被拒绝,你要有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勇气!其次,积累你的优势,别人长一寸,你长一尺!职业生涯的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畏困难向前走的人们!

也有的学生看到人才市场的需求过旺,开始提价待沽,沾沾自喜,感觉颇好,感觉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开始漫天要价,甚至今天签约明天就毁约,在用人单位心中缺乏良好信誉;有的学生手中握着数个单位,比较着、衡量着却迟迟不决策,等到自己想决策的时候机遇已经不再。

二、困扰大学生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择业的心理障碍。这种不良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困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乃至择业。一般地说,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焦虑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要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未来职业生涯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从而产生奋发有为的精神。但是,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表现出情绪紧张、心情紊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安味,卧不安席。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此时,焦虑不但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还成为择业的绊脚石。

(二)自负

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总是抱有洋洋自得、自负自傲的心理。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用人单位难以接受。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弱点,表现出非常强的优越感,往往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工资、高名利的单位,而对一般的工作单位百般挑剔,甚至提出过高的要求。由于自负的大学生不能审时度势地认请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其结果必然会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看到别人都签了约,他们常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但有时也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应聘求职。

(三)自卑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存在,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面对择业市场,常常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大胆推荐自己,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够。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在择业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例如认为自己相貌不好,怕用人单位以貌取人,更害怕用人单位拒绝而无地自容。自卑心理源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客观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消极暗示。反复地消极暗示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择业困难的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乃至生活的最大障碍。而且,自卑会使大学生在求职时怯于出头,羞于表现、依赖性强,其结果是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常常会坐失良机,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

(四)怯懦

怯懦者害怕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五)依赖

在择业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择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择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好像不是大学生自己求职,而是父母亲属在求职。这些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去竞争,去推销自己。依赖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但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冷漠

当一些大学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决计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七)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适应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或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择业,还可能严重导致违纪与违法。

(八)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本来就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从以上种种反应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具有适应性障碍的特征。主要是因大学生面对求职环境的应对不良而引起,故有的焦虑急躁,有的自卑怯懦,有的冷漠逃避,有的孤傲目空一切,有的全身不适,有的食欲不振,这都说明,他们对求职环境缺乏一种良好的适应。但这种现象只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只要大学生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各方面引导得法,这些心理障碍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大多数不会形成心理疾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引起择业浮躁的因素有哪些)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