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法)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法)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法)

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法)

一、引子

​经一权威治疗机构的M主任老弟的推荐,我购买了一套(8册)心理治疗大师欧文.D.亚隆的作品——包括心理治疗故事,这些小说有以尼采、佛洛依德为主人公的,有以病态般深陷叔本华理论的患者为主角的;当然,更多的是以治疗师自己经历为题材构思的。还有一本是欧文.D.亚隆的回忆录。

欧文.D.亚隆是美国人。他是全球最著名、最有影响、著作流传最广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他的许多著作不仅给心里治疗师带来启发,也深受普通读者喜爱。之于我对他的疯狂阅读​,一是源自我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心理上的调整 ;二是源自对存在主义理论,包括对海德格尔、叔本华、尼采 这些哲学家的喜爱;三是源自M主任的权威推荐。

二、之前的了解——佛洛依德和卡伦.霍妮

对心理学及其治疗,在这之前是有过一些了解的。最早的第一位算是佛洛依德了。那是是大学时期。当时《梦的释义》是非常流行的一本名著。我接触西方思想算是比较早的,大学期间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购买了这本书,封面是一个人大脑的图案,黑白色的基调。之后还在校园里看了电影《爱德华大夫》,希区柯克加+佛洛依德,够味道,够刺激。

佛洛依德对人的心理的形成的认识,重在揭示它生物性的本能的潜意识的被压抑。比如性本能,著名的就是对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解释。后来被世人诟病的是“泛性意识”的滥觞,美籍犹太裔学者乔治·斯坦纳在一本访谈录《漫长的星期六》中,就表示不服。佛洛依德很多的案例,是童年经历的不幸因恐惧被刻意压抑后,造成的心理障碍,《爱德华大夫》就是这样的情节的一部电影。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了解,是对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的阅读。她是公认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与佛洛依德套路的完全不同——她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倡导者,而佛洛依德的理论,是“生物决定论”。卡伦.霍妮则是“文化决定论”。她认为人的心理障碍,来自于人在社会中形成的多种“人格”多种“角色”的冲突的无法调节,而非生物性的本能。

在《我们内心中的冲突》一书中,她把这些冲突分为四种类型:(1)没有太多的多样性可以选择,所以也无需做出选择。这种类型的人心理比较稳定,冲突比较狭窄。比如常说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它没什么可选择的,哪会有那么多纠结和内心冲突呢?(2)社会的角色选择较多,但他受四周人群和传统、惯例影响大,根本不去选择,随着大流走。把本来可以由自己做出的选择交给“偶然性来摆布”。所谓“天塌有巨人、地陷有矬子”,“听天由命”。这个心理上也不会有大问题。(3)有多种角色选择而且相互冲突,并且他也能清晰感知到这种冲突——但,很重要的是,他“愿意做自己人生的舵手”,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种人,是令人佩服的“神人”,最坏的结果是“好汉做事好汉当”,心理上也没有问题。(4)最麻烦的是最后一种,他具有多种角色选择,而在内心里又能清晰感知到这种冲突。问题还在于,他不选择调整自己消弭冲突来适应外部,而是任凭冲突在内心里自我消耗,自己折磨自己;他在角色之间无力做出选择,也不打算为自己任何一种选择“承担责任”。基于四种划分,她把这些人划分成亲近人、对抗人、疏远人、理想化形象四种类型,对其中人的内心冲突,尤其他们外在的表现做了分析和描述。这,就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观点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他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一度降生者”,生下来就具有统一的人格;另一种是“二度降生者”,生来人格分裂,需要后天进行艰苦整合才得以统一。读了觉得自己命好苦,毋庸置疑的归属于后者,而且至今还没有看到“统一”的希望。

在佛洛依德和卡伦.霍妮中做出选择,我更信后者。但,一个新的更具有深刻哲学理论背景的欧文.D.亚隆出现在,他提供了一个更深刻、更具人的本质厚度的精神分析方法。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号称以“存在主义”的理论治病救人。对存在主义哲学,我有比较多的关注和阅读。他总的来说还是“令人绝望”的,无论尼采的,海德格尔的还是叔本华的。但欧文.D.亚隆就是公然的把这些哲学家的名字写在自己作品的上面,或者以他们的理论为自己的治疗方法冠名,或者把他们演绎为“主人公”放在自己的小说里,成为治疗。

这无疑于以害人之器,救被害人之命啊。

三、存在主义治疗与海德格尔

是的。欧文.D.亚隆的理论叫做“存在主义治疗”。他的精神治疗的理论,既不是局限于针对佛洛依德“人的动物性的”心理困境,也不是局限于针对传统社会“人的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矛盾,而是针对“人的存在本身的困境”给人带来的心理障碍。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二十世纪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

海德格尔是符号主义哲学大师胡塞尔的学生,他的思想深受胡塞尔的影响。胡塞尔试图要剥离一切哲学史堆砌在“实在”之上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让思想返回“实在”的现场。海德格尔显然传承了他的老师的这个理论。他把作为实体的“存在”,和“存在者”做了严格界定。“此在”的“存在者”一出现,便“遮蔽”了存在的真相。一部欧洲思想史在他看来,只是“存在者”的“存在”史,而非“存在”的思想史。

“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呢?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就是“不得不存在”而又“不得不死去”的被“抛入”状态。在这样的被“抛入”的状态下,人不得不和世界发生两种类型的“牵连”,即他说的“操心”(海德格尔有造词儿僻,造了很多“地雷”般的新词)。这种“牵连”分两种:(1)是“此在”与物的牵连,他称之为“操劳”;(2)“此在”与“此在”(即人与人)的牵连,为“操持”。人的“此在”就是在世界中“操劳”和“操持”的状态。在这两种情境之中,“此在”的“存在”的本质处境——在“不得不存在”和“不得不离开”之下,个体独立、自由、诗意的“栖居”,被遮蔽了。

这种被遮蔽后的“此在”是怎样的呢?(1)“不得不存在”和“不得不离开”的荒诞处境被“悬置”起来。死亡的危险没有接近,这个话题被人故意的延迟下去,被暂时的“搁置”。(2)在此状态下,“此在”不断地参与与他者的“共在”,用“共在”来掩盖“存在”被悬置的事实。人的“个体”的一生,总是“被选择”“被决定”“被行动”着,人辛苦的努力,不过是走在“众人决定”的道路上艰难的跋涉着。“共在”。(3)每个人只能在努力的在“共在”中最大限度的“分有”自己的的“那部分”“存在”。但没有人能摆脱“共在”的羁绊。人生在这里由本来应当“独立”“自由”“诗意的栖居”,变成了做“共在”的奴隶。(4)除非当死亡来临——存在的被“悬置”的“不得不离开”的真相到来,“此在”必须从被“遮蔽”起来的、在“共在”的藏身之所中独自走出来,独自负责的对自己的“存在”做出决定——他彻底的自由了。这就是海尔格尔著名的“向死而生”。一个人只有悟透或者触摸到了死,才能懂得“存在”的真正意义,从“此在”的“存在者”中走出来与存在的本质汇合。(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世界的悲凉心态。似乎芸芸众生都是“共在”的奴隶,只有尼采所说的“超人”才能令世人警醒,从蝼蚁般的平庸中走出来。这也是海德格尔为什么加入纳粹,也是想放一些大思想家们总是相信超人和集权深刻的人性原因吧!

四、欧文.D.亚隆的存在主义治疗理论

在我所购得的八本欧文.D.亚隆的著作中,《爱情刽子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10个故事》,是作者唯一一本在前言中,对自己的治疗理论做了概括性介绍的集子。这使我有机会在全部把他的作品阅读之前,对他的治疗理论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而通过了解我们会发现,欧文.D.亚隆和海德格尔的上述“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无论总体理论还是具体概念,的确具有密切的众多维度的相关性。心理分析学界,还有欧文.D.亚隆,把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称为“存在主义治疗”,应该说是非常准确,名副其实的。甚至有时我想,欧文.D.亚隆简直就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心理治疗应用版”。

欧文.D.亚隆在书的前言中,把四种“存在性关怀”,作为心理治疗“尤为重要”的因素。哪四种呢?(1)涉及“死亡”的主题。即我们或者我们的挚爱“终有一死”。这是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2)涉及“自由”的主题。即生活不如我们所愿的那样自由。自由的困惑。(3)涉及“孤独”的主题。即我们面对的终极的孤独。(4)涉及“无意义”的主题。即我们深陷于生命无意义的苦恼之中。这四个主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正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存在者”与世界“牵连”的普遍的困惑状态。这里我们分五个方面——以“1+4的结构做一个具体的解析。

第一,欧文.D.亚隆在对这“四个存在性关怀”首先进行了一个定性,他说这些关怀看似很恼人,但“其中孕育了智慧,能让人实现救赎”。人们对这四个“存在性关怀”的透辟,就是靠智慧穿透了“存在”本质的困惑,“破茧成蝶”“获得成长”,得到救赎的过程。这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正是一个“此在”脱去了“存在者”的外衣,从“存在真相”被遮蔽的状态中走出来,勇敢的直面“存在”——死亡、不自由、独孤、无意义的本质,实现终极的解脱。即他们渴望的“超人”的造就的过程。这当然是“存在者”由“此在”回归“存在”的大智慧。也是每个人生命中孕育的最为核心的关注。所以海德格尔、尼采关注的人的解救,正是欧文.D.亚隆对人实行心理治疗,使之“超越”一般人的存在苦恼。解决了“存在困境”不正是获得了“超人”的本质“存在”吗?从哲学上看,总体关注和路径是完全一致的。这是第一点我们要特别指出的。

第二,终有一死。不得不来,不得不起,这是所有人生来就伴随终身的困境。欧文.D.亚隆开出的解决方案有器个。(1)“过滤”。实际上是任由意识在“操劳”“操持”中把“死亡”的讯息淹没掉,使他成为在漫长的正常的生命中“偶然来袭”的东西。这个体验我们都有过。年轻和成年人谁还把“死亡”天天在心中颠来倒去的思虑呢?只有生活中遇到了大的问题时,它才会由“偶然来袭”变成“常伴左右”。平常,关于死亡的意识被我们有意的“过滤”掉了。,所以并不构成问题。(2)“遮蔽”。如果第一个“过滤”是看人的意识有意的“回避”死亡的话题,那么这个“遮蔽”则是有意用其他事情分散自己关于死亡的关注度,把自己从对死亡的关注中引出来。比如他提到,性行为在一些故事里被主人公当做“护身符”,用于抵御病情的恶化、衰老和死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的“性瘾”行为,实际上他源于对死亡、衰老、病情恶化的恐惧,他想用性行为“遮蔽”掉对死亡、衰老、病痛过其他打击的恐惧。(3)信仰。包括“个体独特信仰”和“普遍的对终极救助者的信仰”。他指出两种信仰本质上都是“固有的错误观念”,但却对心理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前者相信自己可以有独特的救助,后者则相信众人的普遍救赎。我们熟知的宗教的临终关怀。死亡问题你可以回避一辈子,但它最后到来使,就需要你借助信仰平静的跨过这个门槛。这应该是一个对多数人很必须的选择。(4)接受。作者给出的“直面死亡”的传统治疗方式,让人深刻理解并接受死亡,达到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境界。此处,我还要补充一个(5),用于社会学意义的、唯物主义的自我“承认”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来自于“社会”为个体提供的价值得到了解决,即一个人在得到了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认可和完成时,他会实现对死亡的安心。即我是成功的,很值的。我达到了,完成了。当然这是对“社会”而不是对宗教意义上的生命来说的。因为社会对“个体生命”来说,是象一座山一样得客观存在。你来时它早已经存在了,你走时它还将继续存在。个体只是一个短暂的介入过程,在获得了相对的价值满足后,安然离开是可能的。

第三,自由。在这里,欧文.D.亚隆令我十分吃惊而又钦佩的把问题引导了“负责”的主题上来。即“自由”给人带来的苦恼,本质上不是他者对行动的约束,而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由选择的责任“担负”问题。

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却无法选择不自由。关于自由的心理治疗意义,不在于人无法选择自己“没办法选择”的,而是人在自己可以做出选择的选择中,不愿意为自己自由选择带来的结果负责。比如我喜欢美食,却又为肥胖苦恼;我想广泛交友,但又不愿承担遭到背叛的风险;我想从政,但不愿失去象艺术大师那样的浪漫生活……即我们焦虑的不是“不自由”,而恰恰是我们的自由连带的后果。这就是萨特说的“我们被判处了自由之刑”的深刻意义。

所以,欧文.D.亚隆告诉人们治疗第一步就是让患者知道,对自己的选择和由此带来的处境承担责任。当患者把对“不自由”的认识由“外部因素”转向自己“内在”的责任问题时,这一问题就开始得到解决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彻底解决,这样的开始还需要患者的“意志”使自己能做出改变。当负责任的“意志”得到落实,自由就实现了。

第四,孤独。欧文.D.亚隆对孤独的解释,是典型海德格尔式的。他说“存在孤独”指的是个体和其他生命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即“此在”与“此在”“牵连”中,“操持”的障碍。人与人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即使双方亲密无间,鸿沟也依然存在。对此,维特根斯坦、本雅明、阿甘本等都有论述。从哲学意义上讲,个体不仅独立于其他生命,也独立于整个世界——你总是孤独的。

独孤分为两种:(1)人际孤独。即一个人与他者之间的缺乏沟通。这多半被归结为社交技巧和性格问题。技巧问题本质上不属于真正的“心理问题”,他需要的是技能上的习练;而内在孤独,欧文.D.亚隆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概念——“软化个人边界”。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已足够,无需再阐述!(2)内在孤独。这是人生最大的悖论之一。即一个人,他通过对自己的“觉察”而产生焦虑。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欧文.D.亚隆拿出了很独特的方案,也许他的方案会很有效——“融合”,即广泛的参与外部世界的生活,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消除焦虑。一个人可以在与众多“他者”的“共在”中,消除、淡化对自己过度的“觉察”,比如坠入爱河,痴迷于某项事业像摄影、野生动物保护,象某大师那样捡拾垃圾也未尝可知。不过如何“融合”,对外的、给予性的“主动融合”要好于“获取”型的,这一点是值得特别指出的。2003年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倒是觉得对“焦虑症”的治疗,应该是综合的。或许,当把人生存在根本性的“死亡”“自由”“意义”问题解决之后,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我也深有感受。

第五,意义。我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意义吗?这几乎是困扰所有人的一个大的心理难题。记得冯友兰说过,“人生本没有意义,但为了活的更好我们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死亡无可避免,一切都是虚空。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但没有意义我们又无法好好的活下去,这正是活着的巨大悖论。

欧文.D.亚隆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人对“意义”的依赖:我们的神经系统让大脑自主将刺激集合成各种结构——意义能赋予掌控力,在面临混乱或突然事件感到困扰、希望渺茫时,意义能推动人试着理出头绪,获得掌控感。更重要的是,意义会塑造价值和行为准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依据”。没有了依据,人就会不知如何行动。换句话说,人就会成为茫然不知所措的苍蝇。

如何解决关于“意义”给人带来的困惑?欧文.D.亚隆给出的一个重要方案是“生命的意义产生于做有意义的事”。嚯,当你什么也不做,整天只是琢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你每找到一个所谓的“答案”就会有一堆疑问等着你!人永远找不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生命的意义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当你在从事某项虽然不能明确指向人生“终极意义”,但却有着一定的价值、紧迫性、重要性的具体之事的时候,在你的具体的行为中涌现出来、不断积累形成的。

这就使治疗师由解决“上帝的难题”转而变成了解决“人的难题”——他不再帮助人在宇宙中去寻找不存在的意义,而是做告诉人通过做紧迫的、重要的、必须做的快乐之事,最后让对每个人来说不一样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意义”涌现出来的“人生导师”。

五、结语

好了。欧文.D.亚隆的确是一个深刻的心理治疗大师。存在主义哲学总是让人绝望,而欧文.D.亚隆却用存在主义救人。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让我困惑的死结。

不过通过以上看来这也并非矛盾。把人困死的密不透风的囚室,正是救人的重要场所。欧文.D.亚隆正是那个把密不透风的囚室凿开,让人得救的心理治疗大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法)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