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治疗瘟疫(古代中医治疗瘟疫)中医 治疗瘟疫(古代中医治疗瘟疫)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中医 治疗瘟疫(古代中医治疗瘟疫)

中医 治疗瘟疫(古代中医治疗瘟疫)

瘟疫,古时称为时行、时疫、疫疠、疫,是指感疫疠之气造成的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瘟疫这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第七十三遗篇。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

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有太过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该篇所记,黄帝听说天地二甲子,十干与十二支配和。司天在泉,上下相合而主治天地之气,其数能互相更移之正位的,就是说虽然已得岁时之正位,但是未得司正位之气,就会四时不节,发生大疫。

《丹溪心法·瘟疫五》记载\"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辨疫琐言》又记载\"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六气感证要义·湿温》也记载\"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受之则为疫疠。\"《不知医必要·时疫》则记\"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证憎寒壮热,口吐黄涎,甚者痓厥谵狂。唐朝诗人柳宗元曾于《永州龙兴寺息壤记行文》中写道\"南方多疫,劳者先死。\"

由此可见,瘟疫的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常见的有两类:一是湿热秽浊之疫,以恶寒壮热、头痛身痛、苔白如积粉、脉数等为主症。一是暑热火毒之疫,以高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吐泻,或神昏发斑、身发臭气为主症。

现在,瘟疫被我们称为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消化道传染病有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血液传染病有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体表传染病有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往年的SARS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也反复出现了大范围的瘟疫流行。那个时候,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后渐形成一支学术力量,以研究温热病中的瘟疫见长,故又称为\"温疫学派\",范围较局限。到清中晚期,以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为代表的\"温热学派\"相继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名著有《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等,也标志着温病学派已进入成熟阶段,发展到鼎盛期。

由此可知,温病学派实可分为两支,一支是温疫学派,出现于温病派早期,另一支是温热学派,见于温病学派发展到成熟期。金元四大家、温补派、温病派很多方均属时方,他们用药清淡轻灵,善于随证自拟新方,为时方派的共同风尚。

治疗瘟疫的传统方法,可分为十大类:

1.意念吐纳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意念吐纳法:\"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2.药浴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清代刘奎《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3.粉身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真珠四分,踯躅四分。捣,筛为散……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该方以各种祛邪辟秽药物组成,外粉周身以御时行邪气。同时,《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姚大夫粉身方\",\"芎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米粉中,以涂粉身于身。大良。\"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粉身散、《外台秘要》治温病粉身散方与此方同。

4.点眼法

清代鲍相璈首先明确提出用\"人马平安散\"点眼预防时疫,其组成和用法为:\"冰片、麝香、飞过明雄、飞过朱砂各五分、牙硝一钱,共为细末,磁瓶紧收勿泄气,男左女右以少许点目大毗。用此入时疫病家则不沾染。\"

5.塞鼻涂鼻法

明代雄黄开始被单独用于涂抹防疫的同时,也被用于塞鼻以防疫。吴琨在《医方考》辟瘟法中说:\"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

6.取嚏法

明代万表在《万世济世良方》\"瘟疫不相传染方\"中指出:\"凡入疫病之家,……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载\"通气散\":\"元胡索钱半、皂角川芍各一钱、黎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半,用纸燃蘸药,搐于鼻中取嚏,日三五次。\"

7.悬挂佩戴法

药物悬挂、佩带是指以绛囊、绢帛或红布包裹药物,悬挂于门户、帐前或带于手臂、头顶,以预防疫病的药物外用的方法。悬挂、佩戴用单味药物主要有桑根、女青、马蹄屑和降香,复方主要包括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头杀鬼方、除秽靖瘟丹等。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厉温毒诸方第十五》中的记载老君神明白散如下:\"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

8.熏香法

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9.服药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载\"小金丹方\",其组成、制备与服用方法为: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方中四味药物,特别是朱砂、雄黄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药物。《和剂局方》所载\"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医方简义》中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瘟疫也。\"《圣济总录》的\"调中丸\",由大黄、麻仁、枳壳、茯苓、芍药、前胡、黄芩组成,\"食后饮下,微利为度\",\"辟四时疫疠非节之气\"。

10.精神调摄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中医预防与治疗瘟疫其实是有一套独特方法的,更是可以寻找特定的时空规律推算出瘟疫暴发的可能性,进而针对性的防治,主要还是根据《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的理论来推算。

这是古人应用阴阳五行理论认识自然万物的巅峰成就,它是一套完整的气候、物候与疾病流行的预测体系,也是古人智慧的高度结晶。文章开始提到的《素问》篇,该理论更是占了三分之一,内容上及天文,下涉地理,中傍人事,主要论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对气候、物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物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影响。

在2017年的时候,国内某著名中医药大学,多位知名专家对\"中医五运六气预测瘟疫\"的内容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讨论。那中医经典预测瘟疫到底靠不靠谱呢?其实有人预测发表过相关内容,我们大可按照表格对比。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养生项目、保健品也是层出不穷,更多人选择防患于未然,实行了中医里所说的\"治未病\"理论,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黄帝内经》所记\"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清风计划##健康真探社#

图片来源:搜狗、昵图、知乎、孔夫子旧书网。侵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中医 治疗瘟疫(古代中医治疗瘟疫)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