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治疗的温度(低温治疗的温度和时间)低温治疗的温度(低温治疗的温度和时间)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低温治疗的温度(低温治疗的温度和时间)

低温治疗的温度(低温治疗的温度和时间)

患者术中体温不升,该如何处理?




案例回顾


患者老年女性,于4月11日21:30因“左踝外伤”紧急入手术室行清创复位内固定术。入室时患者意识淡漠,全身湿冷,左踝关节伤口处简易绷带包扎,渗血严重。


巡回护士为患者建立一条静脉通路后接液体静滴。入室后急测患者生命体征,体温不升(T<35℃),BP 120/80mmHg,HR 60次/分。化验信息显示:HB 97g/L。


巡回护士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9.0℃,为患者增加盖被并尽可能减少其体表暴露,使用暖风机对患者进行持续加温,同时将输液管道物理加温(使用温水袋)。


麻醉医师为患者进行全麻后,巡回护士辅助手术医师使用温箱(设置40℃)预热过的生理盐水及碘伏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消毒,之后发现患者左胫后静脉破裂,此时患者血压降低至60/42mmHg,麻醉医师考虑患者为血容量不足而出现休克症状。巡回护士为患者紧急再次建立一条静脉通路接预热后的液体快速静滴,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以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手术进行40分钟后,医师将破裂血管缝合完毕,此时心电监护示患者BP 87/55mmHg、HR 58次/分、体温不升。


麻醉医师复查血气显示HB 68g/L,取血(红细胞2u)入室后,巡回护士将血液在室温内放置20min后(避免血液温度过低输入后加重低体温)为患者输注;并将暖风机调高温度,持续做好其它各项保暖措施。


手术于4月12日00:05结束,此时患者BP 115/71mmHg、HR 75次/分、体温 36.0℃。


20分钟后患者意识清,恢复自主呼吸。触摸患者皮肤温暖、干燥;巡回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区护士强调持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加强保暖。






病案总结分析


上述案例是一例因外伤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其在入手术室时已存在低体温症状。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共同采用积极措施提高患者体温,改善其休克症状,顺利进行手术。最终患者手术顺利结束并且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我们在临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低体温事件,它不仅会影响手术操作和治疗效果,甚至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1.低体温的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38℃之间,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低体温是诱发寒颤的主要原因。


2.低体温的危害


术中发生低体温危害较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


第一,引发血管收缩,降低皮下氧张力致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


第二,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第三,加重术后蛋白的消耗,使伤口愈合受抑制。


(2)影响机体凝血功能。


低体温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质和凝血酶的活性,增加血液黏稠度,激活纤溶系统,严重者可出现DIC。


(3)对机体各系统均有影响。


第一,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和电解质紊乱(低钾)。


第二,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做功,导致心肌缺血等。


第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低体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明显,轻者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意识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时出现昏迷。


(4)影响机体的基础代谢。


体温降低时,基础代谢率随之降低。低体温可降低氧的供给,导致机体严重缺氧,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也会使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减慢,延长患者苏醒时间。

3.手术中低体温出现的原因


(1)自身因素


患者因精神因素如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使得血液重新分布,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而且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前需禁饮食12h左右,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导致术中低体温。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机体成分下降,热储降低;儿童体表面积大,血管丰富易散热,且体温调节能力差,围手术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


(2)低温环境


环境温度太低会造成体温过低。手术间通常会设置室温22~24℃,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工作时,室内空气快速对流,增加患者的机体散热。


(3)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出现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4)体表散热因素


第一,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体温下降迅速;


第二,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时,大量液体及血液快速输入患者体内,可导致中心温度迅速下降,加重低体温;


第三,在实施胸、腹腔大手术时,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直接暴露于环境中,水分随之蒸发带走热量;


第四,术中大量冲洗液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且覆盖在患者身体的无菌单可能被浸湿,加重热量散失;


第五,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患者进出手术室过程中保暖措施不到位,在术前及术中执行各项技术操作时,没有为患者进行遮盖保暖。




低体温的预防及处理


1.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病情并综合评估,针对性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和术中安抚交流,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2.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巡回护士根据需要调节室温,患者入室后设置室温26℃,保持温暖环境并加强覆盖、减少暴露,待消毒结束手术开始后,再调节室温至22℃左右。


3.术中输液、输血的管理


根据患者情况输入预热(37~38℃)的液体可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输血时尽可能在室温下放置30min。


4.预防体腔热量散失


胸、腹腔手术的患者,用温盐水纱布覆盖暴露的脏器和术野,减少体液蒸发丢失的热量,冲洗液加温至37~40℃后使用。


5.主动加温


根据手术需要提前准备变温毯,术中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如发现低体温可使用暖风机主动加热。




小结


目前外科手术过程中低体温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手术全过程中低体温的发生是多方面的,无论常规手术或急症手术,我们都要综合评估患者客观情况,提前且主动采取针对低体温的预防措施,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如果患者已存在低体温,更需要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做好沟通,持续监测体温,加强各项保暖操作,促进体温回升,减少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


护理工作以小见大。手术室作为手术治疗与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的预见性干预手段及护理措施不仅可以确保手术室护理质量,而且能够深化护理内涵,是达到患者满意的保证。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张国才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封面图由璧山区人民医院胡悦建提供,图文无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低温治疗的温度(低温治疗的温度和时间)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