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红外治疗(血肿红外治疗好还是微波治疗好)血肿红外治疗(血肿红外治疗好还是微波治疗好)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血肿红外治疗(血肿红外治疗好还是微波治疗好)

血肿红外治疗(血肿红外治疗好还是微波治疗好)

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是临床分析判断患者内环境的主要监测途径,它可以用来动态的判断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了解机体的酸碱平衡情况,是监测呼吸机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动脉血气分析在ICU的监测尤为频繁,但由于机体内动脉压较高,因此皮下血肿是动脉采血的常见并发症。皮下血肿不仅引起病人疼痛及皮肤瘀斑, 给病人带来了不适及痛苦, 造成下一次穿刺困难,而且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降低了护理满意度。


病案观察记录:

患者老年男性,因“左下肢迂曲肿物20余年”于2020.4.23入住我院综合外科。入院诊断:左侧大隐静脉曲张双侧下肢动脉硬化、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房颤、心脏支架置入术后、胆囊切除术后、颈椎病、腰椎病。


于4.29行“左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因“急性心梗”于5.4收入ICU。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房颤10余年,脑梗死病史30年,遗留左手活动欠灵活;10余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颈椎病、腰椎病病史多年。2年前,患者因心绞痛行心脏支架置入术。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可及湿性啰音,右下肢手术部位绷带包扎,会阴区皮下大片瘀血,有渗血。


5.12因病情需要予右贵要静脉留置中线导管,穿刺前肘上10cm处臂围29cm,穿刺过程顺利,置入30cm,于妥善固定,予接液静点,持续药物泵入


5.17 08:00交接班时发现患者右上肢肘部青紫,肘上10cm处臂围31cm,质地硬,通知护士长及医师,遵医嘱予超声检查,排除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示右侧肘窝皮下软组织内可见范围约7.5cm×2.0cm不均质回声区,考虑皮下血肿形成。


询问交班护士查找原因:5.16夜班接班时患者右上肢无异常,主因夜班护士在置管侧肢体进行动脉采血按压时间不足(约1分钟),仅仅给予胶布加压,未再关注患者穿刺点的情况导致患者中线导管周围皮肤的淤紫。


处理:接班后立即予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同时将患者手臂抬高,在肿胀处进行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用笔做好血肿范围标记,在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及肢体肿胀、疼痛,半小时后去除加压包扎,继续冷敷,超声显示皮下血肿在中线导管远端,咨询上级医师,皮下血肿对中线导管的液体输注无明显影响,予继续右贵要中线接液静点,嘱勤观察。24h后采用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进行局部湿热敷,在纱布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便消肿消炎,减少感染、栓塞的发生。使用TDP照射血肿部位,在对硫酸镁纱布加以保温的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5.18患者转出,血肿部位皮肤青紫稍有改善。


病案总结分析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对于动脉采血后形成皮下血肿的原因有哪些呢?


1. 按压方法不当。

肱动脉穿刺部位较股动脉浅而较桡动脉深,较易形成血肿,当时患者烦躁,右上肢活动度大,患者肢体的扭动会引起按压点移位未能准确压迫到实际动脉穿刺点,因此在动脉穿刺过后不可仅仅用棉签或棉球等常规的人工按压方法,且不能起到很好的按压效果。


2.穿刺时,针头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


3.采血技术不佳,反复穿刺。

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导致动脉血管形成瘢痕,降低血管弹性收缩功能,使止血时间延长造成皮下渗血,同时对血管的解剖位置及走形不熟悉,盲目进针,不注意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也可促进皮下血肿的形成。

4.按压面积不足。

由于操作者进针角度、皮肤脂肪厚度等的不同,不是所有的穿刺在进入皮肤的同时都进入血管,这使得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有参考文献显示,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间的距离一般在5mm-16mm 之间 。皮肤穿刺点未得到按压,会出现出血;血管针眼未得到有效按压,便形成了皮下出血、局部血肿。


5.按压时间不足。

采血后由于按压时间过短、动脉压力大、穿刺处血小板黏附、聚集尚未形成,容易形成皮下淤血以及血肿。


分析病历,针对此患者导致皮下血肿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1.患者高龄,血管比较脆、弹性差,护士进行穿刺时容易刺破血管。


2.患者既往高血压病30余年,房颤10余年,脑梗死病史30年,本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科,平素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入科后凝血六项结果示:凝血六项:凝血酶原时间:18.10S;纤维蛋白原:4.325g/L;D-二聚体测定 :1.04mg/L;国际标准化比值:1.45,提示其患者凝血功能低于正常,对凝血功能不好或者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压正常时间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


3.针对此患者护士选择的采血部位不正确。

①患者右上肢贵要静脉留置一中线导管,如果选择输液的肢体进行采血时,检查结果将会受到影响,故采血时应避开患侧肢体。

②选择肱动脉进行采血时,易形成血肿,其一般肘部血管形成血肿机会比较大,由于伴行的血管、神经较多,其位置较深,不容易掌握进针方向,穿刺时容易殃及周围组织,但是本案例因自身血管条件的因素,无奈之下选择肱动脉穿刺,值得提示的是在非必需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行动脉穿刺,确定要行动脉穿刺的情况下,动脉穿刺点应首先选择表浅的桡动脉或足背动脉。


经验分享

针对动脉采血的患者,我们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


一、动脉采血的护理:

1. 充分评估患者

在对患者进行动脉或者静脉采血前均应关注患者的异常化验指标,尤其是凝血相关指标,警惕患者因凝血功能差而引起皮下血肿以及淤血。


2.选择合适的血管

在采集动脉血气分析前要先进行仔细的评估,动脉采血的部位一般为浅表的、易于触及、体表侧支较多的动脉,如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等。据有关研究,足背动脉采血比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采血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足背动脉穿刺按压时间短,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士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 值得在ICU日常护理工作中提倡。

3.视患者病情进行充分的按压

影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采血后局部止血效果差,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抑制内源性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等的释放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使抗凝血作用增强,采血部位出血的概率增大。因此,针对烦躁以及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应延长按压的面积和时间,对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采集动脉血后,按压10min是有效止血的最佳时间,并应在按压结束后随时关注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包括渗血(放松按压棉签后,有新鲜血自皮肤针眼渗出)、瘀斑及血肿。


4.熟练掌握采集动脉血的操作流程

反复动脉穿刺,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准确、时间短、力度不够是造成皮下血肿的原因之一,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处理。在实际操作中,对动脉的选择要权衡利弊,灵活应用,尽量不做无把握的动脉穿刺,如一次穿刺失败则应另选部位,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针头在皮下反复进退,造成局部组织和血管损伤严重,针对特殊病人应由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经验丰富的护士穿刺,提高穿刺一次性成功,预防或减少因反复动脉穿刺而引起的出血、血肿。针对长期住院需要多次采血的患者合理安排穿刺的顺序,在可穿刺点轮流穿刺。


5.对于清醒的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做好宣教

对于清醒患者应取得患者的配合,减少抽血侧肢体的活动度,从而减少出血的风险。


二、皮下血肿的护理:

1.24h内的血肿护理血肿的按压将纱块置于皮肤穿刺点上,以穿刺点为中心,以向心端呈条索状用食指和中指垂直按压于纱块上,压迫30min,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按压力度要适当,如病人主诉肢体麻木、胀痛等要适当减小按压力度。用黑色油笔做好血肿范围标记,在加压包扎期间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及肢体肿胀、疼痛与血液循环情况。


2.24h后血肿护理用50%硫酸镁溶液温热湿敷,使之处于湿热状态直至血肿消退。因硫酸镁可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毛细血管扩张,减轻疼痛及肿胀。同时可用消炎止痛膏温热软化后外敷,厚度2mm~3mm,8h换药1次,达到止痛消肿目的。局部肿胀部位用喜疗妥涂抹,防止浅表血栓形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功能,加速血肿吸收。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热能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1]邢鑫欣,刘秋云,王艳玲.经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面积对止血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2-393.

[2]宋小宁,邵俊慧,王秀香.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6-117.

[3]周文悦,张晓梅,张颖.抗血小板聚集物治疗患者桡动脉采血按压时间的比较[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1,26(4):12-13.

[4]曾志力,宋利,符夏.一例血液透析病人肱动脉穿刺导致皮下血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26):2798-2799.

[5]林巧莉,莫李新,羊珊珊,等.远红外线治疗对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2019(21):122.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和微信公众号(cjmn2015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血肿红外治疗(血肿红外治疗好还是微波治疗好)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