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岐伯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岐伯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岐伯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位于庆城县周祖陵山下的岐伯像。)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甘肃庆城,

是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

岐黄文化的发祥地。

经医史学家多方考证,

确有岐伯其人。

相传,岐伯是北地安化(今庆城县)人。

在古老的庆阳还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庆阳作为岐伯故里,

在众多文献史料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相传上古时期,在一个叫青龙嘴的山下土窑洞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他俩十分恩爱,不久妻子便有了身孕。在孩子出生那天,只见青龙山上祥光缭绕,数百只吉祥鸟围绕窑洞飞鸣不停。远亲近邻闻知后纷纷前来道贺,孩子的父母请亲朋给孩子取名。—位有见识的老者说:“这孩子出生得奇,人长得奇,又是长子,就叫他奇伯吧!”也有人说:“这孩子肯定聪慧不凡,倒不将‘奇’字改为‘岐’较好。因为‘岐’,知意也,就是聪慧的意思。”于是这孩子就以“岐伯”命名了。


(药王洞、岐伯大殿、岐伯雕像)

【主要志书记载】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记载:“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第二十四卷记载:“庆阳府,郡号安化”。“人物,上古岐伯,郡人,黄帝常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

南宋·郑樵《通志》记载:“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

明·韩鼎《庆阳府志·方技》记载:“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

清《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北地”、“安化”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庆阳县(今庆城县)的称谓。)

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陈列在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

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

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


近年来,庆阳在对岐伯的考证和岐黄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中医药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家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进一步展示和弘扬岐黄中医药文化,着力打造“中医药历史文化名城”,庆城新建了融中医药人文历史、特色理疗、养生保健和发展沿革于一体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庆阳市庆城县周祖陵森林公园内,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岐黄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馆内陈列了1800多件岐黄中医药文化文物、古籍,365件中医药标本,300多个各类展板,并有总长度1080米的《岐黄中医药历史文化千米画卷》,再现了岐黄中医药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



(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的《岐黄中医药文化千米画卷》展厅)




(岐伯考证相关书籍)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庆阳“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庆城县岐伯文化园“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揭牌)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词“岐伯故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题词“岐伯圣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题词“岐黄文化圣地”;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题词“岐黄医道之源”,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题词“岐黄本草之乡”。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省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深入推进,庆城县全面谋划,统筹推进,全力加快岐黄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创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内已先后组织召开国家级学术交流会5次,省、市级学术交流会20余次。主要的学术研讨有:

2001年9月,由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甘肃省针灸学会、庆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医药学术暨岐伯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庆阳召开,郝建春、余振东、安定祥等庆阳学者首次提出了“岐黄文化”的概念以及“以岐黄文化振兴庆阳”“岐黄文化是庆阳地域文化的主体”等学术观点。

2003年9月,甘肃省卫生厅、庆阳市卫生局和庆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甘肃岐伯中医药学术研究会”在庆城召开。


2005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庆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岐伯学术论坛”在庆阳召开,第一次将岐黄文化的研究提到了国家级的层面。


2011年9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食药监局、庆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庆阳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医史文献分会学术研讨会”在庆城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发来了贺电,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领导及全国30多所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出席了大会,任德权、李俊德、温长路等领导和知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2015年7月24-26日,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庆阳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在庆阳召开。

2015年12月19日,在庆城召开了岐黄中医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

2016年9月12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中国中医药报社、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庆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庆城县政府、庆阳市卫计委承办的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开幕式在庆城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举行,这是国家级中医药大会第一次在县级召开。

时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李沛文,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陈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国医大师吕景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世界中联副秘书长桑滨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余海洋,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淑军,甘肃省卫计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红宇,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福建省卫计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阮诗玮,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甘肃中医院院长李盛华,平凉市副市长李生发,甘肃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裕,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郭家学,中华习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习明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秘书长耿献会以及海内外中医药产业代表、中医药行业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时任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贠建民,庆阳市政协主席李银,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正军,庆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闫晓峰,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尧参加会议。


(2016'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医祖岐伯朝圣活动。)



2017年7月30日上午, 来自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来到周祖陵森林公园岐伯广场拜谒医祖岐伯,向岐伯雕塑敬献花篮、诵读祭拜文。


2018年9月27日,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庆城县岐伯中医院工作站挂牌成立。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米烈汉教授及继承人;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副院长毕宇峰;陕西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米氏内科主任肖洋;陕西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杨明丽;陕西省教育厅电教中心主任何璐;庆阳市医改办主任张伟,以及庆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人大、政协分管领导,县卫计局、县岐伯中医院负责人及医务人员代表共计12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由庆城县组织编写、甘肃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



【庆城民间流传的有关医祖岐伯的故事】

▶岐伯降生青龙嘴

岐伯出生在庆城县西南天子梁青龙嘴,今葛崾岘乡天子村的青龙嘴,遗址在原青龙嘴初级小学的土窑洞中,青龙嘴地处东西走向的天子梁东端,山梁气势特异,景色宜人,此窑洞庄宅坐北向南,后靠双峰峁,前方开阔,两面呈罗圈半围状,窑洞下多层台涧地,台下有一清泉,凉爽可掬饮,四季久旱泛水不止,人称“神水”。整个景观犹如太极图显现。青龙嘴下建有药王庙、药王洞。岐伯祖先为姬姓,岐伯春月之日生,出生时有特异天象出现。天子梁有周先祖鞠陶争夺江山的传说,故称天子梁,也叫天子穴。

▶少年生活多坎坷

岐伯长相奇异,幼年聪颖过人,但少年家遇洪水淹没,再遭母亲重病缠身,练就了岐伯抗争自然的意志,启蒙出通悟医道并治病的信心。

▶拜师学医树大志

岐伯救一落崖的老者,原来是一位神医叫中南子,实名叫僦贷季,便拜师学医,尝草治病;后又离家南下巧遇神农,再拜为师,得到真传,医术增高;还曾偶遇元始天尊,指点修身养性之术,遂成医术大师。

▶悬壶济世施恩泽

岐伯遍尝百草,识得药性,妙治百病。如用苦苦菜(败酱草)治脓肿、用益母草治产后病、用兰草(佩兰)治瘟疫,救人无数。还创造出用香草防病、治病,成为“香道”的创始人。

▶岐黄论经成天师

黄帝离轩丘云游,在崆峒鸡头山问道广成子,得知名医岐伯在北地(子午岭一带)施恩救济,便亲来求教,为民除疾解苦,并请回宫殿,君臣问答,探究医理。经过整整三年的研讨,共问答讨论了1080个有关天道、地道、人道方面的问题,由文字官仓颉记录,刻于兽骨,成为《黄帝内经》,黄帝拜岐伯为“天师”。

▶辅佐黄帝统中华

岐伯随黄帝驰骋中原,降服蚩尤,在军中治马病、驱瘟疫;破难阵、救官兵;创军乐,制军旗;既为军医,又为军师,终助黄帝统一华夏,并与黄帝在泰山祭天,彰显功德,为民祈安。

▶治国著书兴邦业

岐伯协助黄帝创造音律、文字、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事等自然之道和社会文化,又深究医道及养生之道,著成《黄帝内经》之后的八部医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天师仙逝祭千古

岐伯天颐之年秋月仙逝,黄帝与万民同悲厚葬。从那时起,古北地郡建了岐伯庙,开凿了岐伯洞,供奉神像牌位,每年在春季诞辰和秋月逝世日,民间就有庙会,祭奠岐伯,施舍药方,香火不断。一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庆城县药王洞等处的庙会仍在延续,尊崇岐伯的民俗民风早已形成。

(每年4月份,庆城县都会在周祖陵主景区岐伯大殿举办了祭典岐伯大典活动。)

此外,还有岐伯梦游上古三坟、太白金星赠送歧伯登云鞋;干草王龙头山救岐伯;岐伯巧换环江老龙睛;孙思邀北地朝拜医祖;历代邑人名医拜医宗等传说。


【古迹遗存】

南原庙:《庆阳府志·坛遗》:“岐伯庙在南原,今废”。南原庙遗址在今庆城县高楼乡庙花塬村薛家咀。传说当时为岐伯的药园,后为周先族的花园。现址仍有窑洞1孔,墙壁上可见一片片彩色壁画,有一岐伯石像已遗失。院中有一莲花石香盘。至今每逢二月二日村民仍有祭祠、求医集会。

嘉会门外庙:《庆阳县志·坛庙》:“岐伯庙在县城嘉会门外。”此庙遗址在庆城县城南关城南坛旁边,今县农机局院内。已毁。

三圣庙:《庆阳府志·乡哲》:“岐伯、鞠陶、公刘三圣”,庆城县城内曾建有“三圣庙”,岐伯列三圣之首,遗址在县城小南门,今县公交局院内,己毁。


药王洞(今庆城县周祖陵公园岐伯圣景):又名圃寒洞,曾塑有岐伯、张仲景、孙思邀像,亦称药王古洞,现建有“药王古洞”景点。每逢三月五日有祭祠、求医问药活动。

药王洞(庆城县葛崾岘乡青龙嘴):上世纪八十年代洞内还残留岐伯催难渡命的壁画。每逢二月五日有祭祠、求医聚会。

岐伯洞(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老洞山):又称仙人洞,是岐伯舍仙果救老叟的传说故事之地,现遗洞仍在。原窑洞内有壁画,有一古石碑已遗失。


子午岭(也称桥山):为庆阳市第一大山系。《庆阳府志·地理·山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乡。《庆阳府志·文物志》:“轩辕黄帝冢在今正宁县五顷原乡,即《括地志》所记载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其原冢尚在”。《括地志》为唐代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正宁县志》载:“黄帝冢在县东南锹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冢今仍在。有研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此桥山即子午岭,正宁县黄帝冢即为轩辕黄帝陵。

岐伯圣景:位于庆城县周祖森林公园,建有岐伯大殿及古代12大名医塑像等景观,是祭祀岐伯及参观旅游主要景区。




黄帝内经千家碑林:位于庆城县周祖森林公园岐黄文化景区,是由中书协理事及有名书法家分段书写《黄帝内经》刻碑而形成的碑群景观,共刻立石碑1008面,目前尚属国内独有。



岐伯广场:位于庆城县周祖森林公园山下,宽阔宏大,中间塑有岐伯汉白玉石像,周围建有三道亭、刻有岐伯与黄帝论医及传说的有关故事等图案,为瞻仰拜谒岐伯的标志性景观。




近年来,庆城县积极打造“岐黄故里”文化名片,挖掘保护、传承发扬独特的岐黄文化资源,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编辑:常毅博 刘兴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岐伯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