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针刺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针刺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针刺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探讨

治疗方法介绍:在大椎穴、双侧肩井穴、耳尖、少商穴处点刺。针刺列缺穴、曲池穴、梁丘穴、足三里穴、商丘穴、丘墟穴、照海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根据情况可以选配肺俞穴、太渊穴、肝俞穴、太冲穴、丰隆穴、章门穴等。

记得当年师父介绍治疗肺部实变的一种方法,是在大椎穴、双侧肩井穴、耳尖、少商穴处放血。特别是治疗肺部出血,外伤所致肺内淤血有特效。放血以后,3至5天,多则一周左右,肺部淤血,就完全消退。肺部外伤、淤血本身也是一种肺实变,针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我们计划采取,在放血治疗基础上加曲池、列缺、照海、足三里,梁丘、商丘、丘墟穴针灸治疗。放血可以清除肺内淤血,阻断和改变肺部实变情况。针灸相关配穴,可以清热解毒,缓解临床症状和增强机体免疫力。曲池穴是消除纵隔以上部位炎症的特效穴。梁丘穴、商丘穴和丘墟穴是消除纵隔以下炎症特效穴。足三里穴是引气引血下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常用穴。列缺穴、照海穴是解除呼吸系统相关症状的配穴。

肺部系统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中医在治疗肺系统疾病的同时要注意疾病的传变,首要关注肝系统,其次关注脾系统,再次肾系统和心系统,根据五行传变的规律去阻断和治疗是中医针灸疗法的特有法则。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既是出现干咳、鼻塞、流涕、咽痛、呼吸异常等肺部呼吸系统症状后出现肝系统、眼部异常表现和脾系统、消化功能异常表现,重症者逐步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五行传变规律进行阻断和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辩证论治,随时调整配穴。

一、处方穴位

主要在大椎穴、双侧肩井穴三棱针针刺,真空罐拔罐,大约留置5分钟,耳尖、少商穴处三棱针点刺,每处挤出7至9滴即可。2至3天可以重复一次。

三棱针针刺拔罐后配合针灸治疗,针刺列缺穴、曲池穴、梁丘穴、足三里穴、商丘穴、丘墟穴、照海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刺一天一次,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配肺俞穴、太渊穴、肝俞穴、太冲穴、章门穴等,也可配合艾灸治疗。

二、穴位功能介绍

1、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针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只要给大椎穴适当刺激,就可以通畅诸经,振奋一身之阳气!


中医认为刺激大椎穴,还能能激发阳气,通行全身。阳气激发,温煦身体,能克制体内的阴寒。对各种虚寒症,比如肩颈僵硬、风寒感冒、鼻炎、咳嗽等有很好的调理效果。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从这里发出,形成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大椎穴也是阻止风寒入体的第一道关口,是阳气升发的一个重要站点。

针刺加灸大椎穴,可提补诸阳,增强卫气,宣阳和阴,为截疟之有效穴。对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及督脉疾病如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腰背疼痛等症也有一定疗效。大椎穴,乃阳脉之会,点刺放血,解毒清热,化瘀排毒,能清泻六经之火,宣透五脏之郁。

2、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别名肩解穴,膊井穴。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处。

肩井穴功效:疏导水液。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肩井穴具有通络止痛,活血利气的作用。《幼科铁镜》:“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会元针灸学》:“肩井者,在肩部阳气冲出显明之处,而通于五脏,推荡淤血,而生青阳之气,如泉涌出,以安经络,以实脏腑,而开阴窍。刺激肩井穴,可以让胆经的清阳之气如泉水一般涌出来,然后将郁滞的气血涤荡开来,令全身的疏泄顺畅平缓。仿佛是人体气血的一个盖子,提起来,郁闷之气就会宣解。

3、耳尖穴: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耳尖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奇效良方》。有泻火、解毒、活血、散瘀及调和阴阳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4、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出自《灵枢·经脉》。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咽痛、气喘、头痛,尿血等病症。

此穴为肺经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可通调两经经气,治疗两经病变;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列缺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之功,肺经经气由此输布于外,而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刺之可宣肺利气、疏风解毒,用于治疗肺卫表证,宣降失常所致咳嗽气喘、感冒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等症;与肺俞、风门、尺泽相伍宣肺解表,治疗风寒或风热犯肺所致的外感咳嗽,有痰喘者加泻丰隆穴更佳。

5、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6、少商穴:手太阴肺经腧穴的末穴,肺经井穴,五行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善清肺泻火,驱邪外出,治疗外感风热郁遏肺经之咳嗽气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肿痛、鼻衄等。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三棱针点刺主治重症肺炎所致的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中风昏迷;配商阳主治咽喉肿痛,清肺利咽,开窍醒神;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阴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肝主风,又肺属金,可抑肝木,故肝风内动之中风昏迷、癫狂等,可用少商平肝熄风以治之。少商穴别名称“鬼信穴”。为十三鬼穴之一,自古以来也是开窍安神定惊的主穴。

7、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穴,出自《灵枢·本输》。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点即为本穴。

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主治外感热病、风热上扰的头痛、咽喉肿痛,风热犯肺的咳嗽、气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热,还可清解里热,具有清泻热毒、通经止痛之功;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治疗湿、热、气、血壅滞大肠,肠腑传导失职的腹胀、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及阳明郁热的乳痈等;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可泻除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此穴属土,还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热、泻内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或热扰神明的胸中烦满、善惊、癫狂等神志病,甚至热极生风的抽搐,以及风阳上扰、气血上冲的头痛头晕。学者研究针刺曲池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观察,针刺组比对照组(不针)提高血氧饱和度6.31%。

8、梁丘穴: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调节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9、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10、商丘穴:商丘穴是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商丘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五行属金,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正对应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商丘穴是人体的消炎大穴,对于各种炎症都有极好的治疗作用。商丘穴多用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炎、急慢性肠炎、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11、丘墟穴:属足少阳胆经。胆经原穴。丘墟穴位于足背,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正对应足底反射区中的上身淋巴反射区。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疏肝利胆、消肿止痛,缓解治疗胸胁满痛,颈项强、偏头痛、腋下肿,胆囊炎、中风偏瘫、下肢痿痹、疟疾、以及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脚气、足跟痛等。


12、肺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俞同输,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肺俞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位置靠近肺,简便取穴:两侧肩胛冈内侧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为第3胸椎棘突,其下旁开1.5寸处即是本穴。肺俞穴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针灸甲乙经》:“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肺俞为肺的背俞穴,是肺脏经气腧注于背部之处,近肺脏,可调节肺气,具有宣肺平喘,化痰止咳,补益肺气之功效,是治疗肺病及肺脏保养的要穴。肺俞穴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呼吸系统疾病。

13、太渊穴:属手太阴肺经之原穴,亦是输穴,亦是八会穴之脉会,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有补肺益气、化痰止咳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气喘、无脉症,腕臂痛等病症。太渊穴别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八会之一脉会,言其脉气所大会,博大而深,故名太渊。太渊穴是肺脏原气留止之处,具有补益肺气,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同时又是八会穴之一,为脉会,居于寸口,是脏腑气血会聚之处,有调气血,通血脉之功,对于各种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肺气虚损症有很好的预防保健功效。太渊穴五行属土,为本经脏之母穴。主宰一身之气,是人体中气的大补穴位。所以,刺激太渊穴可以有效地改善因肺的元气不足所引起的咳嗽、气喘、乏力,讲话有气无力等各种肺部病症。另外,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太渊穴是脉的会穴,对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14、肝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15、太冲穴: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原穴,除了调节肝系统以外,对于上焦的心肺病,中焦的脾胃病,下焦的肝肾病,大小肠病及头面五官病,均为太冲的主治范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中风、癫痫、小儿惊风、黄疸、胁痛、呃逆、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等症。

16、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有化痰、减肥消脂等作用。丰隆穴的位置:外踝与外膝眼两个连线的中点,丰隆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医学家所公认为治痰之要穴。元‧王国瑞《玉龙歌》云:痰多宜向丰隆寻,明‧楼英《医学纲目》指出: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备急于金方》云: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等,均指出丰隆穴为治痰之要穴,又是治疗因痰所致的癫狂、咳嗽、哮喘、头痛等病症的有效穴。

17、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章门穴,别名长平,季肋。章门穴的主治疾病为: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针刺治疗瘟疫(瘟疫的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