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姜治疗(隔姜灸可用于治疗)隔物姜治疗(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隔物姜治疗(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隔物姜治疗(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隔物灸是艾灸的主要灸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在艾灸时在穴位皮肤表面放置中药材,以起到安全防护和借助艾火加速药物成分吸收、增强药力等多重作用。隔物灸的理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长盛不衰,常用的“隔物”主要包括生姜、大蒜、附子,新近也有把中药复方提取之后做成更精制的专用片剂使用者。

历史上比较典型的隔物灸称为“炼脐”或者“蒸脐”。相传为史前彭祖所发明。古代的隔物灸系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团围住,以防泄气,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耗时3-6小时。作为强壮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须常年温灸,持之以恒,故称为“炼脐”或者“蒸脐”。相传发明“炼脐”的彭祖和进一步发展“蒸脐”的孙思邈,均超百岁,度天年乃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是在其百岁以后才完成的,思路敏捷,老而不衰,由此可见一斑。

传承和得以发扬的隔物灸日渐简化和普及,后来用于更多的穴位,方法和流程也变得更加简洁易行。目前简化的隔物灸大多不再用中药粉,而是直接用姜蒜附子的作为隔物,一是更加简洁易于操作,二是需时间也明显缩短很多,三是经济成本得到明显控制,总之变得更容易普及和使用推广。因此至今依然风靡大江南北,特别是近年来各种隔姜灸大行其道,持久网红。当然也有传承脐灸的灸法,例如“气交灸”、“壮灸”以及借助器具的“葫芦灸”“无极玄灸”、等不一而足,各具特色。

国家首个973灸法专项专题研究并首次揭示了“隔物灸的共振红外辐射和匹配吸收机理”, 首次发现 “穴位对传统隔物灸的共振红外辐射和匹配吸收是传统隔物灸疗效的重要机理之一”,从艾灸穴位局部物理机制角度对隔姜灸的机理研究做出了贡献。换句话说就是首次证实了隔物灸具有调谐、增强艾灸时穴位多源红外同频共振的作用,从而为隔物灸提供了现代物理科学证据。

当然,隔物灸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亟待改善和升级。例如我们知道因为艾灸的温热效应、应激反应和网络效应,艾灸的过程中或者艾灸结束后,施灸局部的穴位表面都会有渗出的水分、汗渍、灸花、焦油等出现,有时候量还比较大,俗称“排寒湿”或者“排病反应”,可见艾灸过程中机体的这种应答反应不仅是艾灸起效的基本反应,而且也是比较直观的起效标志,是一种客观存在、必备的正常的反应。因此,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认为这个“排病反应”越顺畅就越有助于疗效的达成。隔物灸所使用的鲜姜、鲜蒜的含水量基本都达到了饱和的100%,通过艾灸的长时间火力炙烤,紧密的贴敷在穴位皮肤表面,形成了一层事实存在的隔物膜,隔物膜十分有利于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向体内扩散,发挥增效和安全防护等多重作用。但是,也形成了物理性的强阻碍,饱和度的渗透压,不利于体内的寒湿向体外排泄,这在很大程度直接影响了艾灸的效果。

再其次,临时准备的鲜姜鲜蒜等因为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刀切的厚薄等不同,不仅非常繁琐,而且难以标准化,这些不可忽略的因素也都会对隔物灸的效果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这些也都可看做隔物灸体验亟需改善的痛点之一。

根据彭祖和孙思邈的“炼脐”或者“蒸脐”经验,进一步组成专利配方,精选纯植物中药,以新材料技术,制成蜂窝状的复合生物纸膜。

这种新型的复合生态纸膜,同时具有对内扩散植物活性成分,对外吸附体内寒湿和排病反应物,安全防护、滤烟、恒温升温、生态纸质等六大功能,可扩散可吸附,双向温度和物料虹吸自平衡自组织,具有典型的生物泵功能,而且是标准化无菌卫生产品,易储存,易使用,易清理,所有的测试参数也都明显优于传统的隔姜灸,升温很稳控温作用更好,排寒湿的吸附作用强劲,初步的临床使用,艾灸消费者和灸师的第一反应,以及连续使用的反应良好。不久的将来,这款创新的艾灸辅助产品将量产上市,期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艾健康体验。

原创版权,首发头条!作者小传:吴周强,中医药研究员,高级健康管理师。荟聚48年生物医药全岗位工作经验,专注生命健康,聚焦创新创意。原创分享健康干货,敬请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必回复!

*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隔物姜治疗(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