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配有治疗(你们不配拥有治疗)你不配有治疗(你们不配拥有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你不配有治疗(你们不配拥有治疗)

你不配有治疗(你们不配拥有治疗)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明明那件衣服穿起来很漂亮,却羞于展示在大家面前;明明很喜欢那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却胆怯不敢前去认识他;明明工作很出色,却很害怕被领导点名表扬……

但是有的人,却仿佛有神的加持,自信满满,神采飞扬,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爱情,又敢于在工作中展现自我。

你羡慕吗?面对美好的事物,你总是觉得“我不配”,怎样才能像他人一样可以自信地说“我值得拥有”呢?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告诉我们 ,一个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心里住着一个“我不配”的内在小孩。他常常把自己看得很卑微,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衣服、好的恋人及他人的肯定,宁愿选择将就而不敢追求更好的。

本书作者施琪嘉是一名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他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也是圈内公认的大师级心理咨询师,已经研究创伤心理二十多年。

这本书主要讲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告诉我们要学会不断地看见自己内在的小孩,并且疗愈他,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快乐真实感到快乐。

现在,我们跟随施琪嘉教授一起学习,如何看见我们内在的“我不配”小孩,如何去疗愈他。

1.“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是怎样产生的?

施琪嘉教授认为,“我不配”的内在小孩的产生,跟小时候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 ,来自父母的蔑视。

在多子女家庭,如果父母有“重男轻女”思想,老大又是女孩的话,这个孩子就很容易被父母轻视。

作者就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家庭,家里有两个女儿,父母都偏爱第二个女儿。因为他们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开始就不喜欢大女儿。当二胎还是女孩时,他们就把养育男孩的情感都放在第二个女儿上。被嫌弃的大女儿不仅需要做家务,而且要把好吃的东西都让给妹妹。

姐姐习惯了总是得到最差的东西,久而久之她心中就会住下“我不配”的内在小孩。

还有一种情况,在多子女家庭中,其中一个孩子身患重病,有些父母因内心愧疚会偏爱这个孩子。想方设法把“好的”都给予这个孩子。

那么,父母把“好的”都给出去了,剩下“不好的”就给了其他子女,导致他们产生“我不配”好东西的想法。

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主人公松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患肺炎的妹妹久美长期病怏怏地躺在床上,不能出去玩,更不用说谈恋爱了。父亲常常为此苦恼,脸上也没有笑容。打小时候起,父亲只给妹妹买礼物,只对妹妹笑,只给妹妹讲故事。松子从来没有得到这些,她内心非常失望,“被嫌弃”的想法一直占据着她的内心。因此,她总是想办法做些让父亲欢喜的事,希望自己“配得上”父亲的爱。

2.另一方面,“我不配”的想法来自自卑心理导致的自卑行为。

有些父母喜欢打压孩子,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比如女孩子天生就爱打扮、照镜子。可是有些父母会认为这是虚荣心,不踏实,看到孩子出现这些情形就喜欢打压。

闺蜜夏小时候的爱美之心就深受父母的打压。6岁那年,她跟父母去镇上玩耍,第一次在街上看见了让她心动的红色发卡。她央求父母买回来。可是父母一口拒绝,教育她“就想着美,没出息。不如省点钱买学习文具”。硬是把她拉上自行车“绝尘而去”。闺蜜哇哇大哭,内心非常绝望。当她成年后,看到街上那些漂亮的发卡,每次都试戴半天,受到创伤的内在小孩在此刻总是跳出来:不要太爱美了,你不配拥有它,她只好恋恋不舍放下。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常住着“我不配”的内在小孩,他做事就容易缺乏信心,认为自己
“配不上好的东西”,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种种遗憾。

3.如何走出“我不配”的状态?

施琪嘉教授认为,帮助一个人走出“我不配”的状态,可以用关系治疗关系,用好的关系覆盖坏的关系。前提是这个人足够的幸运,碰上一个能够坚定支持他的人,不断在关系中去滋养他,使他慢慢从“不配”的状态中走向“我配得上”。

比如前面提到的闺蜜夏,她很幸运,男友善解人意。当他知道闺蜜有这么一个心结时,就鼓励她戴上发卡,并一直赞美她。看着镜子里美美的自己,听着男友的赞美,闺蜜跟“我不配”的内在小孩和解了,她拥抱他,接纳他,她欢呼道:我值得拥有这个发卡!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幸运,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我不配”的想法。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就是如此,她一生谈过很多次恋爱,每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她的一生都是在“被抛弃”的路上,始终没法拥有真心的爱人,帮助她去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

作家东野圭吾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无法选择父母。上天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要打好它。

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也不能用短暂的一生去寻找“救自己”的那个人。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自救,去看见和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4.那么我们自己如何去疗愈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呢?

施琪嘉在书中就有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太过现实,只在意买了多少房子,挣了多少钱,换了几辆车,要多关注内在的自己 ,探索内心世界;再比如我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或某一领域,学习哲学就不错;还可以练习冥想,通过冥想听到来自我们内心的召唤。

心理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美好的童年回忆可以在我们遭遇挫折时带来力量,帮助我们升级打怪。

可怕的童年回忆会伴随一生,时不时跳出来,给我们带来悲伤、愤怒、自卑、不甘心。

但是,当我们学会去寻找那个受到创伤的内在小孩,跟他对话,安抚他,疗愈他,让他跟我们一起健康快乐成长,我们就可以跟内在的自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童年的创伤就会慢慢愈合,让自己真实地幸福地度过一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你不配有治疗(你们不配拥有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