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伏气温病概念)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伏气温病概念)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伏气温病概念)

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伏气温病概念)

重点、难点

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又分为温疫派和温热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研究外感温热病,此后张仲景、王叔和、葛洪、果元方、孙思、庞安时、朱肱等诸家先后从不同侧面对温病作了程度不等的发挥。金元之际河间温热学说为温病学派的形成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温病学派的先导。

明末吴有性提出温疫乃感天地之异气所致,邪自口鼻而入,先伏于膜原,表里分传;用达原饮、三消饮疏利膜原,表里分消。

戴天章提出从气、色、舌、神、脉识癌疫,用汗、下清、和、补法治疗温疫。

清代中叶府桂主张以卫气营血为纲辦治温病,治疗原则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オ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散血,直须凉血散血”使温热病彻底从伤寒病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更为独立、完整的体系薛雪详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临床证型、遣方用药。

余霖认为温変乃运气之淫热邪毒从口鼻入侵于胃,散布于十二经脉所致,临床以疫疹、头痛、汗出、呕恶、下利为常见症状,治疗必用石膏之剂清瘟败毒,,平熄诸经之热。

吴瑭强调以上中下三焦为纲概论温热、湿热与瘟疫,他认为温病自口鼻而入,先病于肺,肺病逆传,则犯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牌与胃,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提出清营、清宫、清络、育阴等治疗原则,并创制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清宫汤、清络饮、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著名方剂,深化了温病清热养阴的治疗大法。王士雄汇集《内经》、张仲景、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等有关温病内容而成《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进行了一次大总结,并对暑邪、伏气温病、顺传逆传等均作了深入地阐发,纠正了前人的谬误。

清末雷丰反对吴有性、吴瑭温、瘟不分的模糊认识撰《时病论》专论风热、伤暑、冒暑、中暑、暑温、疰夏、热病、湿热、湿温、秋燥、冬温、春温、风温、温毒、伏暑等非疫性之外感病,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特点、立法方药等详加论述,颇切实用。柳谷孙撰《温热逢源》,详论伏气温病,治疗宣以清泄里热为主,佐以宣透伏邪,或清泄肺胃,并兼顾养阴或疏解新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伏气温病概念)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