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年轻人会心源猝死吗(年轻人为什么会心源性猝死)正常年轻人会心源猝死吗(年轻人为什么会心源性猝死)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正常年轻人会心源猝死吗(年轻人为什么会心源性猝死)

正常年轻人会心源猝死吗(年轻人为什么会心源性猝死)

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现场倒地,经过抢救无效死亡,被医院确诊为心源性猝死,享年35岁。

又一位年轻“名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再次引燃社会对年轻人猝死的热烈讨论。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对猝死存在极其严重的误解,这些误解几乎全部来自医学界发出的不靠谱知识的误导。

在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看来,年轻人的猝死就是过劳的结果,相关方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而对于发生发生不幸的人说,不应该太过拼命,只要悠着点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我们的心脏是一个电气化肌肉泵,在电信号的控制下以一定程式节律性收缩舒张将血液“泵向”全身组织提供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心跳停止

或者出现被称为心室颤动

或心室扑动的无效收缩时,心脏将不再继续“泵”出血液,外周动脉摸不到脉搏,被称为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心跳将不再恢复,就会发生死亡,称为心源性猝死。

即使获得及时的救治,复苏成功的几率也不高。

以美国为例,约有半数发往在医院外的心跳骤停获得旁观者及时的心肺复苏抢救,但是最终能活着出院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可以说是真正的九死一生。

也就是说,发生心跳骤停几乎就意味着心源性猝死,因此,通常以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来描述这个状况。

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在上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进行了以尸体解剖为最终诊断依据的大量研究,发现年轻人心跳骤停的原因主要是心肌病(肥厚、扩张性)、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心电异常等;冠心病占极少部分。只有极少数不能发现明确的心脏异常,后来的研究发现,这部分主要是一些心电生理方面的异常。

也就是说,年轻人心跳骤停主要原因是非获得性(先天性)心脏病。

一个重要的信息是,这些心脏病大部分是隐匿的,此前从来没有发作过,也就没有获得过医学诊断。

总体上,约半数的这些心脏病首次发作就是以心跳骤停的形式呈现。

在中老年人,心跳骤停的原因则主要是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即冠心病。

“诱发”或“促发”因素不是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原因

也就是说,所有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者都有心脏病,这些心脏病才是发生猝死的原因。

研究还发现,凡是心脏病患者,约有一半的机会以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的形式离世。

但是,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总是会发生在一定的条件或背景下。

有些因素,比如,剧烈情绪波动,剧烈运动,气候急剧性变化,体内某些激素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等,有可能在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发生中起到诱发惑促发的作用。

因此,医学界关于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发生的模式是基础心脏病+促发因素。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些促发因素并不是原因,也不是必要因素,经常跟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除了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外,可能根本无关。

比如,研究就发现,约80%的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发生在家庭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安静状态下,有些甚至发生在正常睡眠中。

但是,人们,包括亚洲范围内的医学界,普遍将这些因素当成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的原因。

这一点,在日本体现的更激烈,还因此产生出一个社会“医学”名词:过劳死。

国际主流医学界对这个过劳死根本一点都不感冒,医学文献中找不到他的踪迹,有关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的促发因素中也没有“过劳”这么一说。

比如,美国,据2018年美国心血管病报告,每年每7.4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发生,这些猝死发生在各个年龄段,舆论却不像国内这样胡乱指责谁该谁的猝死负责。

像最新发生的高以翔猝死事件,舆论普遍将矛头指向他所参加录制的真人秀节目“丧心病狂”,直接导致高以翔过劳而死。

如何预防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另一个误解是有关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预防。

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可以预防吗?

可以!

预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预防可预防的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生

道理很简单,没有心脏病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

可预防的心脏病主要就是冠心病,预防冠心病就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时几十年,终生性过程,因而预防需要从儿童甚至婴幼儿时期开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必要时积极控制诸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指数等状况。

第二,就是筛查出那些隐匿性心脏病。

这在一般健康人群不具有可行性或者社会可负担的性价比,只适用于某些高危人群,或者特殊职业,比如,竞技运动员。

找出这些容易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的人,注意避免像参加竞技运动等可能促发的活动,或者在必要时安装起搏器等针对性措施。

这种筛查的有效性也有限。

像国际上顶级的职业运动员的身体检查不可为不“严密”吧,不照样查不出一些隐匿的心脏病,照样发生运动场猝死事件!

201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发布的指南中,有关心源性猝死预防措施包括:

1. 发生过心脏骤停,或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的人应该严格戒烟。

2. 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的人应进行危险因素筛查。

3.心肌病家族史和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的人应筛查是否存在无症状性左心室功能障碍。

4.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家族成员应该参加包括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的教育培训。

5.对于患有严重房颤和心衰,而预期生存时间超过一年的,应该安装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6. 对于一些心脏病患者进行医学指导和药物预防,使用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7. 心源性猝死或心跳骤停复苏成功者的一级亲属应该进行相关可遗传性疾病的咨询。

大家看到没?世界上最权威的机构发布的预防指南跟国内“科普界”宣扬的那些预防高招大相径庭。

实际上,真正有效预防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的方法只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生。

一旦患上心脏病,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获得,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是一半机会的归宿。

至于什么时候发生,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

因为,那些所谓促发因素,其实就是可以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的因素。

作为一个人,我们每一天都被这些因素包围其中,哪一次“促发”或者“耦合”心跳骤停/心源性死亡,几乎就是随机的。

#清风计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正常年轻人会心源猝死吗(年轻人为什么会心源性猝死)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