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的工厂注册小微企业正常吗(小微企业需要几个人注册)40人的工厂注册小微企业正常吗(小微企业需要几个人注册)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40人的工厂注册小微企业正常吗(小微企业需要几个人注册)

40人的工厂注册小微企业正常吗(小微企业需要几个人注册)


作者:黄丁聪 资深数字金融专家、大数据专家,看懂经济专栏作家、新书《重新定义风控:从0到1建设小微信贷智能风控体系》作者


不知不觉间,疫情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对社会和个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影响更是深刻而巨大的,很多小微企业陷入了经营的困境,要么收入没有了,要么收入下降了,然而,大多数小微企业承担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固定支出成本却并没有减少,今年以来,奥密克戎施虐,波及深圳、吉林、上海、北京等地,多地社会经济按下了暂停键,这对已经深受疫情影响2年多的很多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小微企业甚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小微之困,可见一斑。


银行的努力与小微企业的获得感的理解鸿沟


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商业银行来说,更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国家很重视,银行自身也不能说不努力,一直在探索新的服务路径,从传统的审批模式到信贷工厂模式再到微贷模式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信贷模式,银行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可以说一直在路上,虽然说,银行的各种努力切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与社会期望值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和小微企业的获得感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便办理方式更为便捷的银行的互联网信贷模式也依然与小微企业的期望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从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信息的不对称。虽然银行现在推出了很多的小微信贷产品,特别是互联网信贷产品,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微企业不知道银行提供的这些服务,“酒香也怕巷子深”,你再好的服务和产品,如果没有适当的方式去推广,也难以触达到你的服务对象。二是门槛依然偏高。虽然互联网信贷模式相较于银行以往的业务模式,的确大幅降低了小微企业准入的门槛,但是,依然还是有一些踏实经营的小微企业到不了银行设定的基本准入门槛;三是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一些小微企业只能在银行拿到其所需资金的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满足,还有一些小微企业被授予了远超其需求的授信,更有些小微企业在其需要资金的时候贷不到或者贷不满,而在其不需要资金的时候又能获得较大的授信额度。四是贷款周期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有些小微企业需要的用款周期相对较长,以一年为周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其用款周期,企业常常需要在贷款到期的时候,通过过桥资金,先还掉贷款再重新申请一笔贷款,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一旦新申请贷款无法获得通过或者无法获得原有贷款的额度,企业不可避免的陷入流动性困境。


鸿沟的背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数字化营销与服务能力不足。现阶段,银行主要还是依靠一线的客户经理开展营销与客户服务工作,与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相比,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显然过于单薄。银行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经营,但与互联网企业比,大多数银行这方面能力还出于起步阶段,思维、能力都还有待提升;二是数据获取不足。现阶段,银行并没有办法掌握小微企业的所有数据信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控制的好,业务才具有可持续性,风控的核心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当银行无法完全获取信息的时候,风控就很难做到精准,会导致银行的准入门槛偏高、需求识别不准确。银行自身拥有的数据主要是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基本信息、账户交易行为等数据,大量的企业经营数据分散在小微企业内部、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产业链等,银行获取数据的成本较高,特别是中小银行,获取的成本更高。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尚未完全落到实处。近几年,虽然银行一直在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但是,银行长期形成的以产品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全改变的,这是银行各项产品和服务普遍存在的通病,放在小微信贷上亦是如此。即便是互联网信贷模式也一样残留着银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子。


弥合鸿沟的对策


银行要弥合上述鸿沟,使自己的努力让小微企业更加具有获得感,银行就需要彻底的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思维,真正做到以小微企业为中心,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引进新思维,强化数字化营销、创新服务、优化产品模式、细化风控体系,改善用户体验。


一是开展场景化的数字化营销推广。培养数字化营销人才,建立数字化营销的机制与平台,针对小微企业主、小微企业的行为特征,在小微企业主熟悉的经营场景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数字化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了解银行的最新的小微信贷产品与服务。


二是借鉴元宇宙理念,创新客户服务模式。下大力气打造小微信贷产品与服务知识库,研发智能交互机器人,借助2D数字真人,打造数字人小微信贷客户经理,为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咨询、交互式申请、贷后还款、催收等服务,并与线下客户经理形成协同营销、协同服务模式,打破线下客户经理服务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约束,拓展服务边界,基于交互数据积累,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小微企业的粘性。


三是建立以小微企业需求为中心的业务服务模式。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海量的小微企业按照行业、区域、经营行为等特征差异进行聚类,开展客群细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细分客群的需求识别模型,识别出企业在什么时间点需要资金,需要多少资金,资金需要使用多长时间,依据需求识别结果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授信额度、贷款周期,并在合适的时机向特定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营销,提升小微企业的满意度。


四是推进数据产品创新,细化小微信贷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笔者在《重新定义风控:从0到1建设小微信贷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一书中认为风控的核心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需要识别更多的信息,要结合大数据技术目标越聚焦,模型越精准的特点,结合内外部数据,细化业务目标,创新数据产品,建立数据产品生态,推进组件化应用,创新构建小微信贷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一方面,对于银行自有的数据,要创新技术、数据应用模式,做深做透,目前,很多银行的风控仍以简单的评分卡模型开展自动审批,事实上,银行掌握的数据维度虽然没有互联网平台丰富,但绝对是价值密度最高的,需要的是深挖的匠心,打造体系化、生态化的数据产品,为小微信贷风控提供风控零件,支持根据客群、场景特性灵活、便捷的组装个性化的风控体系,比如,通过银行的转账交易,我们不仅仅可以挖掘资金的去向,还可以挖掘出社交关系的强弱、风险的传染可能性、产业链价值的传递等,可以基于图计算技术,研发图模型,将模型作为风控节点单独适合用或者作为变量输入给反欺诈模型或者信用评价模型,扩充模型维度,提升模型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对于外部数据,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用户隐私保护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银行获取数据的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通过直接获取合作方原始数据进行建模的方式面临挑战,需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与掌握企业经营信息的产业链核心企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基于隐私计算的方式开展合作。


当然了,要使小微信贷大数据智能风控真正达到理想状态,有赖于数据流通的相关制度、操作规范、交易市场等的完善与成熟,有赖于数据要素的自由、有序的流通,才能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疫情之下,不少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小微融资更显迫切,虽然银行在破解小微融资难问题上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但还是需要真正建立以小微企业为中心的业务服务模式,为真正踏实经营的小微企业“雪中送炭”。毕竟,小微信贷业务并不仅仅是惠及小微,做的好,也必然惠及零售、对公等其他业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40人的工厂注册小微企业正常吗(小微企业需要几个人注册)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