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人正常说话(和结核病人说话)结核病人正常说话(和结核病人说话)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结核病人正常说话(和结核病人说话)

结核病人正常说话(和结核病人说话)

结核一科 黄麦玲

黄麦玲,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结核病诊疗工作10余年,擅长结核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循证医学与流行病专业委员会秘书。近5年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参与国际多中心、国家及北京市科委及医管局课题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17年被评为北京胸科医院优秀医生,同年获得2017年首度百佳青年医生称号。2018年入选“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领军人才,同年入选北京胸科院“容闳人才”计划。2020年首届全国结核病诊疗防治知识在线竞赛一等奖。

说起结核病,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结核病又叫“痨病”,是由结核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由于主要侵犯肺部,所以最常见的结核病是肺结核。

经常听到有人问,现在还有人得结核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9年我国新发结核病例83.3万,也就是说在我国每分钟就有1.6个人、每天就有将近2300人患结核病。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播疾病,与结核病人面对面说话,就有可能被传染。而我的工作,就是打败结核菌,为结核病人解除病痛。

作为一名肿瘤专业的毕业生,我却在抗击结核的一线奋战了10余年。下面我就通过三个故事给大家讲讲我与结核医生这个工作岗位“相识”“相恋”“相守”的经过。

2008年,我从白求恩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毕业,来到北京胸科医院,由于岗位需要,我被分到结核科。说实话,心有不甘是当时最强烈的感受。

我的第一个肺结核病人是个20岁大学生——小田(化名),1.75米的身高,体重却只有80斤。骨瘦如柴,是典型的结核病体型。接诊小田时,他总是低着头,除了我询问病情时偶尔回答我的问题,其余时间基本不说话,也不配合治疗。

原来,因为小田沉迷网络,父母经常责骂他,甚至不给他生活费。营养不良、休息不好,再加上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环境里,他感染了肺结核。

了解到这些,为了让小田戒掉网瘾,从根本上改变生活习惯并积极配合治疗,我一方面和小田的父母进行深入交谈,让他们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关爱和宽容,另一方面多次与小田交流,鼓励他看一些励志向上的书籍,并和他讨论一些书中的故事情节,让他认识到网络之外的世界也很精彩。

慢慢地小田不再沉迷网络,在我的引导下,他能每晚9点关机休息,规律饮食。经过2个月的治疗,小田的肺部病灶明显好转,他的脸上也出现了笑容。出院那天,内向腼腆的他给了我一个深深的拥抱。正是这出人意料的一抱,化解了我内心的不甘,让我的内心和结核医生这个岗位变得相识。

结核病不像肿瘤,它虽然危害人类健康,但是可以完全治愈。大多数病人经过我们的诊治都会好转、治愈,正是这种成就感让我慢慢地恋上了结核医生这个岗位。

然而一切也并不都那么乐观,接诊病人多了,我发现结核病人心理压力非常大,有时能大到让病人抑郁,甚至自杀。

记得有一个老年女性病人,她患有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传染性很强。被孩子送到医院后,就抗拒一切治疗,不吃不喝,一度出现了自杀的苗头。

这对于我这个年轻医生来说十分棘手,于是我一有空就找她谈心,原来老伴去世后,她长期与儿子、儿媳、孙子一起生活,家人知道她得了肺结核,都躲着她,她自己也害怕传染给家人,特别是孙子,所以想拒绝治疗,结束生命。

知道病人这个心结,我反复给她和她的家人讲解结核病的知识,结核病是可防可治的,并且接受治疗后传染性很快消失,消除了家人的恐慌,病人的焦虑。最终,病人接受了治疗,重新回归了家庭。

2014年,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我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家人劝我离开结核科,朋友劝我重新择业,看着我两岁的儿子,哭着想让我抱却被奶奶紧紧地拉着。当时的我,真的犹豫了……结核医生这条路,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然而,当我想起我的那些病人,特别是那些经过我的诊治重新回归家庭、回归工作、回归社会的病人,他们能再一次支撑起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事业和快乐人生,我深深体会到我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如果大家都当逃兵,谁来帮助这些急需诊治的结核病人?如果没有结核医生,何谈控制结核病。

最终,经过半年的治疗,我的肺结核治愈了。这次患病非但没有击垮我,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好一名结核医生的信念。我要与它相守下去,它已经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也愿意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奋斗,为结核病人治愈疾病。

医学人文点评


人生的旅程中,总是会经历不同的风景,从医的路上,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或许迷茫,或许彷徨,或许因为某些“意外”措不及防,或许只有真正体会过,才能更感同身受。本文的作者是一名奋斗在抗击结核一线的临床医师,曾在工作后不幸感染肺结核,疾病非但没有击垮她,反而更加坚定了她从医的信念。

这份特殊的体验,医患双重的身份,使她能更深刻理解医生的艰辛和病人的不易,医患沟通中也能更好地运用“同理心”,深达病人及其家属的内心,以温暖的人文关怀,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消除隔阂,共同抵御疾病。

传染病专业的医生,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承受了更多的关注和排斥。医学诊疗行为中,医患双方是平等和健康的,不仅是疾病本身的诊治,也包含人文精神的体现。就像文中作者所说的,不能当逃兵,面对疾病,我们永远都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奋斗到底的决心。有的人翻山渡海而来,把过去种种抛诸脑后,眼中只有前路。愿你我都能心里有期待,永远有明天。

点评人:姜美娟

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结核病人正常说话(和结核病人说话)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