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颗粒状是怎么回事(胃窦有颗粒状是什么原因)胃窦颗粒状是怎么回事(胃窦有颗粒状是什么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胃窦颗粒状是怎么回事(胃窦有颗粒状是什么原因)

胃窦颗粒状是怎么回事(胃窦有颗粒状是什么原因)

概述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肿瘤性病变,早期发现胃癌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Hp感染与胃癌等疾病相关,作为一名内镜医生在内镜观察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判断镜下有无Hp感染,注意符合Hp感染状态的好发疾病、好发部位。通过内镜进行Hp感染诊断,使用在未感染、现感染、除菌后(包括自然除菌)这3种状态下具有特征性的胃黏膜观察结果进行。Hp未感染的诊断,到胃角为止的RAC(Regularar 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是有效的,Hp现症感染的内镜诊断多使用弥漫性发红、萎缩,除菌后诊断使用地图状发红等观察结果进行诊断。另一方面,作为内镜诊断感染的注意点,通过PPI等药物,即使在未感染病例中RAC也不明确,在现感染病例、除菌后病例中也有观察到体部的RAC的例子,也有很难判定弥漫性发红的例子等。内镜下的Hp感染诊断要不拘泥于一个所见而进行综合判断。另外,为了不忘记只关注Hp感染诊断而发现内镜本来目的的病变,有必要进行平衡的内镜观察。

1、Hp未感染的内镜下诊断

Hp未感染染者(正常胃黏膜)的内镜图像的基本是在胃底腺区域可以观察到被称为RAC的海星型的集合细静脉(图1)。用放大内镜观察该部位,可以看到围绕圆形结构的血管网;在血管网上可以看到连续的集合细静脉(图2a)。这是进行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圆形胃底腺开口部,围绕胃底腺的细动脉的上皮下血管网(subepithelial capillarynetwork;SECN)与CV在组织学上有关联。另一方面,在胃窦部的幽门腺区域中,由于进行粘液分泌的腺开口部呈沟状连续,所以没有观察到集合细静脉(图2b)。除此之外,作为Hpylori未感染病例中可以观察到有条状发红、陈旧性出血斑、幽门附近的隆起型糜烂、正色调的亚蒂息肉(胃底腺息肉)等。

图1 Hp未感染病例 规则的RAC (体部 胃角)

图2a 胃黏膜放大内镜像 胃底腺区域

图2b 胃黏膜放大内镜像 幽门腺区域

Hp未感染患者的疾病风险有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癌。关于胃癌,虽然比Hp阳性患者风险低,但近年来,Hp未感染病例中有发现的胃癌的特征(贲门部癌、印戒细胞癌、具有胃型特征的胃癌等)的报告,需要注意。

Hp未感染的内镜下诊断注意点

RAC在Hp未感染诊断中灵敏度、特异度都很高,但是集合细静脉本身在未感染黏膜以外也可以观察到,因此需要注意。在Hp现感染中,也有十二指肠溃疡等胃窦部优势胃炎的病例,由于体部胃炎不明显,有时会观察到集合细静脉(图3)。另外,在体部胃炎明显的现感染病例中,也可以看到变形的集合细静脉(图4)。在Hp除菌病例中,随着炎症的改善,在体部的非萎缩区也发现了集合细静脉(图5).八木等人报告,在Hp未感染的诊断中,在体下部~胃角小弯,看到规则地集合细静脉是很重要的,在Hp感染诊断中,集合细静脉的分布·形状,特别需要注意胃角小弯的观察结果。另外,在Hp未感染的内镜诊断中,不仅需要RAC的存在,还需要进行包括内镜萎缩和黏膜发红的有无的综合判断。

图3 Hp现感染(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中发现的体部的集合静脉.C-2萎缩。

图4 (a) Hp现感染病例中发现的伴随着不均匀分布的变形的集合细静脉.(b)在NBI放大内镜中可以看到不规则的微小血管的行走和集合细静脉,可以认为是炎症的影响。

图5 (a)H.p除菌病例的体部(非萎缩区域)中发现的集合细静脉.(b)放大内镜观察到集合细静脉。

近年来,由于PPI等药物的使用发现胃黏膜肥厚的机会在增加。在这样的病例中,即使在Hp未感染病例中,也有伴随黏膜肥厚而看不到集合细静脉的情况,停用PPI等药物,在黏膜肥厚的改善的同时,也有可以看到RAC的例子(图6)。在Hp感染诊断中,也有必要记住药物引起的胃黏膜的变化。

图6 (a)Hp未感染病例 长期服用PPI的引起的胃黏膜肥厚、RAC不明确化.(b)停用H2RA后发现了RAC。

2、Hp感染的内镜下诊断

如果发生Hp感染,在胃黏膜固有层发现炎症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由于持续的炎症而出现腺萎缩·肠上皮化生。用放大内镜观察Hp现感染的胃底腺区域,没有发现规则的血管网、集合细静脉的病例很多。另外,在看到组织学的腺萎缩和假幽门腺化生的部位,胃底腺本来的圆形的腺开口部的形状发生变化,有时会看到幽门腺样的管状、颗粒状结构(图7)。

图7 Hp感染组织学与放大内镜变化。

在Hp现感染的通常内镜观察中,多见炎症相关的观察结果(黏膜整体的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皱壁肿大·蜿蜒、白色粘液(图8a).胃窦部的弥漫性小结节隆起(鸡皮样胃炎/结节样胃炎 图8b)与伴随高度炎症的淋巴滤泡有关,与未分化型癌相关,所以需要注意。吞噬脂质黄色瘤也可能是Hp感染的表现。

图8b 鸡皮样胃炎/结节样胃炎。

另一方面,在由于慢性炎症的持续而产生腺体萎缩的部位,可以看到内萎缩(图8C ).木村、竹本等人将内镜萎缩从胃窦部到体部小弯~大弯阶段性地分为C-1~O-3 .另外,在以胃窦部为中心的萎缩区域,有时会发现灰白色的黏膜变化,与组织学上的肠上皮化生相关。灰白色黏膜变化是在Hp感染黏膜中发现的特征性观察结果,但是白光内镜对组织学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是有限的。

图8c 萎缩内镜下表现。

有报告显示,Hp感染者的疾病发生风险因感染的部位而不同。在胃窦部中心发现炎症的“胃窦部优势胃炎”中,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的风险较高。在炎症从胃窦部延伸到体部的优势胃炎中,胃溃疡和未分化型癌的风险变高。未分化型癌在萎缩边界~非萎缩区域多为褪色病变,需要注意。高度萎缩,如果成为“体部优势胃炎”,在萎缩区域作为红斑出现的分化型癌的风险就会变高。

Hp现感染的内镜下诊断注意点

在Hp现感染中,伴随炎症的弥漫性发红是很重要的,由于熟练者的诊断能力比初学者高,所以熟练者应该指导初学者使用适当的图像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在Hp现感染病例中,有即使是熟练者也很难判断弥漫性发红的病例。实际上,用NBI并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底腺区域,在弥漫性发红明显的病例中,微血管密度的增加和褐色调明显(图9)。在弥漫性发红不明显的病例中,虽然血管行走的不规则很明显,但也有密度低、褐色不明显(图10)。在这样的病例中,即使是熟练者也很难判断,术者间的一致率也会降低。由于存在仅凭一个观察结果很难判断的极限例子,在Hp现感染诊断中,有必要综合判断点状发红、皱壁肿大、白色粘液、内镜萎缩等所见。

图9 (a)弥漫性发红显著Hp現感染例.(b)NBI放大内镜中褐色调变化明显。

图10 (a)弥漫性发红不明显Hp現感染例.b:NBI放大内镜中,可以看到血管走形不规则的褐色调变化不明显。

另外,在内镜萎缩的判定中,在Hp未感染者中,有时会发现胃窦部的萎缩样变化(C-1)(图11)。认为这与幽门腺组织的黏膜固有层的厚度比胃底腺黏膜薄有关,因此,在Hp感染诊断时,应观察C-2以上的萎缩。

图11即使在Hp未感染病例中,根据幽门腺的组织学特征,胃窦部也会出现C-1左右的萎缩样变化,需要注意。

3、Hp除菌后内镜下诊断

通过Hp除菌,胃黏膜的组织学胃炎得到了改善,但组织学的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有很多残留。因此,Hp除菌后的内镜所见,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皱壁肿大、白色粘液等所见得到改善,但萎缩、灰白色黏膜等表现持续存在(图12)。

图12 (a)Hp现感染病例.(b)在该病例除菌后的内镜图像中,可以看到弥漫性发红、白色粘液的改善,地图状发红,萎缩存在。

另一方面,在除菌后,作为特异性所见,在体部~胃窦部可以看到“边界明确·有时会出现凹陷的发红,称为地图状发红(map-like redness)(图 13).从相同部位可以看到肠上皮化生的比例较高,可以考虑与除菌前存在的组织学肠上皮化生部位的相关。

图13 (a)Hp除菌例中发现的边界明确、凹陷的发红(地图状发红).(b)在胃窦部,地图状发红多为斑状。

Hp除菌后的溃疡、胃癌等疾病风险都有减轻,但也有很多除菌后的致癌报告,需要继续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近年来,有报告显示了边界不明确的除菌后胃癌的特征。另外,Nawata等人关于除菌后发现的萎缩区和非萎缩区的“色调逆转现象”,在发现本现象的病例中,除菌后胃癌报道的较多,这是今后应该注意情况。

Hp除菌后内镜下诊断注意点

由于内镜下的萎缩都可以存在于Hp现感染和除菌后,所以仅凭萎缩所见很难对两者进行诊断。因此,有必要结合非萎缩区的弥漫性发红、皱壁肿大、白色粘液等炎症相关观察结果来诊断Hp除菌后状态。边界明确的地图状、斑状发红在Hp除菌后是特异性的,在发现相同观察结果的情况下,可以积极诊断为除菌后状态。如Hp现感染状态的诊断所述,Hp除菌后的判定也需要训练,即使是熟练者也存在难以判断的例子,有必要使用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胃窦颗粒状是怎么回事(胃窦有颗粒状是什么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