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说话有时心不在焉是怎么回事(和别人说话心不在焉)和人说话有时心不在焉是怎么回事(和别人说话心不在焉)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和人说话有时心不在焉是怎么回事(和别人说话心不在焉)

和人说话有时心不在焉是怎么回事(和别人说话心不在焉)

来源:SCH通讯社

作者: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王颖婵

作为精神科医生同时又是心理咨询师的我,在工作中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是来访者自己有疑惑过来咨询,有时是父母来咨询孩子的问题,而这次,我接待的是一位中学老师。

“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你好医生,是这样的……”

来访的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第一次到“600号”(注:医院地址)不免有些紧张。不过很快,老师就镇定下来,开始讲述她带来的故事。原来,在她班上有位原本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女孩子,最近半年来却经常独自发呆,上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完不成作业,不与同学们交流,回到家里就足不出户,见了家人也无话可说。因为在学习上有了明显的退步,加上近来有更加奇怪的表现,焦急的班主任老师忍不住亲自来寻求专业帮助。


“出现这样的变化有多久了?”

“最近越来越明显了,半年的时间吧,一开始就是不太说话,睡觉睡不好,精神不好的样子,班长的工作不能胜任,渐渐地,同学们都说她越来越怪,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觉得奇怪的表现?”

“有一次,她在课堂上突然发脾气、尖叫,后来对我说她看到上课的老师嘴巴很大,一张一合的样子让她很烦躁,又说教室里的灯光特别刺眼,她怀疑灯光里有什么特殊的东西……”,老师说话的声音很轻,似乎她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种情况出现多久了?”

“这是最近一个礼拜的事,学校里也有心理老师的,心理老师听了她的情况,说最好要找医生看看。可是马上要高考了,家长不接受,我也很担心不想影响孩子的将来……”

“她出现变化之前,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生活事件,或者,有没有身体上生过什么病?“

“上个学期据说父母吵架吵得很厉害,所以我一开始以为是家庭的问题。但是后来她的好朋友反映,说她父母的关系不好已经很长时间了,而这孩子一向很独立,甚至说过劝父母分开的话,所以觉得好像又不是这个原因……医生,她是不是心理问题呢?”

“听你的介绍,如果是排除生活事件影响,时间又有半年之久,本身没有器质性问题,情况越来越严重的话,判断并不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她很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说有重性精神障碍的可能。”

“精神方面?是抑郁症吗?”

说实话,如果是抑郁症,可能家人会更接受吧。可是,根据这位老师提供的情况来看,我更倾向于孩子属于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表现。女孩子起初是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性格发生了改变,再到后来出现学习的明显退步、交往能力下降,最近,更出现了更加怪异的言行,很有可能是因为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缘故。

精神分裂症是怎么一回事呢?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大脑功能和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起病于青年时期,病人智能完好,病程迁延,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进展,患者的思维、感知、情绪、认知均存在极大损害,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逐渐脱离社会,无法承担原先的社会角色。

那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有哪些表现呢?

临床上,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病人起病缓慢而潜隐,诱因也不明显。开始时,病人可能只是性格改变,日益孤僻,对周围一切都不感兴趣,对人冷漠无情,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缺乏感情。有的人常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生活懒散,不修边幅,学习成绩下降,工作能力降低,时常发呆发怔,或蒙头而卧。也可能表现脾气暴躁、敏感,还有的反复回忆很久以前的事情,沉湎于幻想中,产生怪异的想法或者行为,不适宜地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语言表达异常,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谈话内容缺乏中心或使人无法理解。前驱期或疾病早期的症状程度可能较轻,缺乏特异性,使得识别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待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瓦解行为)固化成型,持续时间超过数月,影响患者的日常功能,就能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判断与鉴别。


精神分裂症能治吗?听说治好了也会复发?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目前临床上广为使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相当高,研究发现患者出院后1年复发率为40.8%,5年复发率高达80%。而对治疗不依从、不能坚持服药,是影响病情反复的最重要因素。这与患者本身缺乏自知力、对疾病不理解、对治疗抵触、对药物不良反应担心、对社会是否能包容精神障碍患者忧虑等等多种原因密切相关,因此,精神障碍患者是否能有效康复,不仅是患者、家属及医生要面对的,也是对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考验。

那怎样才能做好精神疾病的长期治疗、管理工作?

对于精神障碍的治疗,长期、规范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精神症状,预防疾病的复发,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探求一个行之有效的长程治疗模式(如全病程管理、SDM共同决策、长效针剂治疗等),对减少疾病复发率,促进精神病患的康复具有实际意义。作为精神科医生,要做好“点面结合”的工作。什么是点?一个病人就是点,与病人及家属建立有效而稳定的医患联盟,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在精神症状控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配合心理工作,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与治疗的认知,从而降低复发,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所谓面,就是做好精神心理卫生的宣传工作,以高质量的科普形式,推动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把精神卫生的理念,切实带给大众,让大众不再对精神疾病避之不及,让整个社会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更加包容与关爱。

治疗不是听医生的吗?病人也要参与?病人不愿意治疗怎么办?

当然,患者不但需要参与,而且作用非常大。研究提示,完全由医生决定的医疗决策患者接受意愿低;而 >60%的患者或家属更愿意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因此,共同决策模式(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就备受关注。首先收集信息为制定决策做准备(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循证依据,聚焦患者预后),为患者提供制定决策的工具,使患者可以做SDM;同时医生也接受相关知识和SDM技巧培训,使医生能做SDM;最后相互讨论,一起达成治疗策略,并对已形成的治疗策略进行系统性的审核和修订,充分发挥医患“联盟”优势,把治疗进行下去。患者如果对于治疗存在疑义,首先应该尊重患者的疑义,然后分析患者疑议:是真的、假的还是隐瞒的,认真做好处理疑义的准备,合理选择处理的时机,最后患者实在不能消除疑义的话,出示循证医学证据来使患者信服。

由于精神分裂症前驱期的症状缺乏特异性,病人所表现出的失眠、头痛、精神萎靡、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容易被忽视和误认为患了“神经衰弱”、“压力太大”,贻误了治疗时机,使得疾病继续进展,严重程度增高,最终影响患者的整个功能。对于心理门诊接待的这位老师的顾虑,我认为,不耽误孩子的病情才是不影响今后发展的正确选择。不管我的推论是否正确,我都希望老师能够劝服家长,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送孩子及时就医,不要因为只关注学习成绩,或者所谓的“面子”,而耽误孩子的病情,一旦明确诊断,就应及时治疗。

#医师报超能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和人说话有时心不在焉是怎么回事(和别人说话心不在焉)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