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吗)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吗)

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吗)

#愿孩子慢慢长大#

1、“偷”玩具的小孩

3岁的丽丽上幼儿园了,看着其他小朋友哭哭啼啼吵着不去幼儿园,而丽丽却每天都开开心心上学,妈妈不知有多高兴。

可是最近,妈妈却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妈妈在帮丽丽整理小书包时,发现了一些不属于她的东西,一开始是小卡片,妈妈以为是幼儿园老师发的,就没在意。

可是,之后又冒出来了一颗小彩球,这下妈妈不淡定了。和幼儿园老师交流后得知,幼儿园确实用卡片做过游戏,但是并没发过卡片,而小彩球则是孩子们学习区分大小的教具,更没有让孩子们带回去过。

难道3岁的丽丽就已经开始偷东西了?妈妈又急又气,为此,还把丽丽狠狠教训了一顿。

可是,看着哭过之后仍然一脸懵懂的丽丽,妈妈实在不知道自己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用。

其实,孩子喜欢某样东西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现象,尤其是他之前没见过又确实让他很感兴趣的东西。成年人尚且会有自己偏爱的东西,想要想方设法得到,更何况是自制力更差的小孩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拿别人东西这件事,在孩子眼里仅仅只是因为喜欢,因此想要多玩一段时间而已。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学会了“偷”、学会了据为己有。

因此,父母在重视孩子行为的同事,也不必第一时间就上纲上线、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复杂。

2、“偷”钱的小家伙

小侄子大概4岁的时候“偷”拿了家里的钱,为此被嫂子狠狠揍了一顿,但是到最后才发现:我们都错怪了他。

那天午后,我妈非常生气地当着全家人说:“我们家出了一个小偷,偷了我10块钱,我中午放在桌上,小家伙进去了一趟,刚刚我找时就不见了!”

那时是2010年前后,10块钱虽说不是大数目。但是,偷东西这个性质就不同了。

全家拿吃人一般的眼神狠狠盯住小侄子,嫂子则直接拿来了苍蝇拍:“说,是不是你?”

小侄子一边往角落躲,一边慌乱地摇头:“不是,不是。”

嫂子气急,一下打在小侄子腿上,小侄子“哇”地哭出声来,可即使这样,他也不肯承认自己偷了钱,然后又挨了一连串的打。

看着小侄子委屈的眼睛,我拦下嫂子,把小家伙抱到房间,给他擦了泪,问他:“小姑不打你,但是你得好好告诉小姑,那钱是你拿的吗?”

“是。”

“你为什么拿钱呢?是想买东西吃吗?”

“不是。我中午和小伙伴玩,他说他认得出一块的钱,还拿给我看。我说认得10块的钱,他不信,我就拿了钱去让他看,看我我就揣兜里了。可是,后来就不见了。”

小家伙越说越委屈,到后面又哭了,我看着他布满苍蝇拍印的小腿肚,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本来就为丢了钱惋惜不已,结果还被家人团团围攻、挨了一顿苍蝇拍。

其实,孩子偷拿东西不一定就是坏孩子,因为以下几点:

3-6岁的小孩子虽然心智正在趋于完整,但是表达方面总有欠缺。而且,这个时期的小孩心理发展的特点就是,由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变成以外界为中心。

此时的孩子渴望关注,希望得到认同,有时也仅仅只是为了发泄布满。

正因为这种语言能力和心理需求的不对称,一旦出现机会,孩子会第一时间做出利己的举动,比如:别人的玩具好玩,我就拿过来玩;别人送的玩具坏了,那叫他再送一个好了。

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一是因为他们心思简单,想问题不会被日常生活的道德法理约束,二也说明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孩子对约定俗成的常规认识还没有萌芽。

古话说:“小时拿针,长大偷金”“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真的发现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家长也不要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处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问清缘由

所谓追根溯源、寻根究底,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有最根本的原因,只有抓住主因才能一击即中。

要好好和孩子交流,问清物品的归属,知道拿过来的原因:是太喜欢?想尝试玩一玩?还是单纯想要看一看。

2、善用同理心

有人说:“看到别人受苦,觉得可怜,这是同情:但是如果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并想办法帮忙脱离苦累,这就是同理心。”

面对小孩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想一想他的行为,然后以大人的生活经验给出意见和建议。

3、共同面对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这份复印件出了错,那么大概率是父母这份原件有问题。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审视自身:言行举止是否得当?生活常识是否及时传授?道德法理是否共同学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陪伴的过程,孩子在犯错时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共同面对就是一个双赢的举动。

我们总说“心静自然凉”,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记得心平气和才是处理事情的首要任务。

在面对孩子不合适的举动时,一定记得“人之初,性本善”,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一不小心就大动肝火、一开始就给孩子贴上了“小偷”“坏孩子”的标签。

在与孩子交流时也要记得,多用“我知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感同身受,让他发现他是被爱着的,而不是被敌对的一方,毕竟“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小时候偷东西正常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