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下部枯叶是什么原因(茼蒿叶枯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青蒿下部枯叶是什么原因(茼蒿叶枯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青蒿下部枯叶是什么原因(茼蒿叶枯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青蒿下部枯叶是什么原因(茼蒿叶枯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楚林 | 呦哟鹿鸣——青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青蒿。我有满座好宾客,品德高尚有美名。


这首《鹿鸣》是诗经小雅的第一篇,沉静温雅,唯美端庄。写的是古代贵族宴请宾客时的宴会歌,旋律优美,从容舒畅。因伏鹿谐音“福、禄”。后来发展到了唐代,据说还有了专门的“鹿鸣宴”,宴席上专唱《鹿鸣》歌,为金榜题名者庆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浙江宁波,一位叫屠濂规的男子,看到这首诗歌,突发灵感,兴奋地给刚刚“呦呦”落地的宝贝女儿取名“呦呦”。可爱、美好、和谐之意。殊不知,这只可爱的小鹿呦呦竟然从此与青蒿结缘,并因为青蒿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后,青蒿也成了“明星”。许多朋友让我带着她们去采摘。到了野外,碧绿碧绿的,这儿一簇,那儿一片,山谷、林缘、路旁、沙地、河边,到处都是。小株的贴在地面,大株的高过人头。大家惊讶地说:“不就是野蒿子吗?”对啊,谁说不是呢!蒿为草之高者也,青蒿就是最不起眼的野蒿子,植物学里也叫黄花蒿。“二月出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这是李时珍对它的精简素描。总体来说就是个大、叶细、茎直、花碎、色青,性寒、味苦。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要采青蒿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同科同属的野蒿子太多。小时候去山上采药,为了分清艾蒿、茵陈蒿和青蒿我可是费了不小的劲。后来总结出一条经验:揪揪老根摸摸叶子看看花儿。一株蒿子能揪出老根的必定是茵陈蒿,因为茵陈的根经冬不死,至春又生。艾蒿叶片粗糙肥大有白毛,背面更甚;茵陈的叶子爱缩成一团,摸着绵绵的,异常柔软。青蒿的叶子细小互生,两面都是绿汪汪的,看起来特别清纯。


等到蒿子开花,区别才会明显一些。艾蒿的小花儿偏紫色,不注意几乎看不到;茵陈蒿和青蒿的花儿都是淡黄色,很漂亮,不同的是茵陈蒿的花朵大,总是仰着脸簇在枝头,青蒿的花儿喜欢垂着头,带着浅浅的羞涩。


试想,若是让这菊科的三个美女搭台唱戏,那艾蒿就是老旦、茵陈蒿为正旦,青蒿当是闺门旦。



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名草蒿,别名青蒿,因其苦寒被列为下品。


“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给予屠呦呦的颁奖理由。要说治疗疟疾,不过是青蒿的特长之一。医书上记载青蒿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味苦气寒。苦能泄热杀虫,寒能退热。所以它最擅长的是退热,退虚热。草药里能退虚热的不多,常用的不过白薇、地骨皮、柴胡等几味,青蒿排在第一名。虚热是什么呢?虚热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口干舌燥、面颊潮红、心烦意乱、手脚心发烫、骨蒸、虚汗等。感觉很热,查体温却并不怎么高。这样的虚热多是因为生活没有节制,劳伤过度导致的脏腑失调,阴阳气血虚亏。虚而生内热,热进而化虚火

。临床上,除了治疗疟疾,青蒿对暑邪发热、阴虚发热、湿热黄疸、痢疾寒热等凡是涉及到阴虚内热的疾病都有治疗功效。但来来去去似乎都离不开那一个字:“热”。除虚热,去喧哗。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用青蒿是位老太太,慢性肾炎恢复期,突然感觉低热,不定期反复发作。检查的时候发现她特别瘦弱,舌质红,舌苔少,脉搏细数,很明显的阴虚内热体征,决定用青蒿鳖甲散治疗。方中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即所谓的“先入后出之妙”。两味相合,共为君药。再有生地、知母等臣药为辅。用了一个疗程,老太太有了明显好转。她随口问用的什么药,我如实作答。谁知,这一答就出了岔子。老太太听后,再也不肯用药。原来,老太太吃斋念佛多年,不杀生不结怨,听说方子中有鳖甲,犯了大忌。后来经过反复沟通,直到把方子中的鳖甲换成差不多同等功效的地骨皮(枸杞根),老太太才同意继续吃药。


这次意外,虽然被老太太上了一课,还是颇有收获。除了明白问诊要细致入微面面俱到之外,我发现青蒿退虚热果然奇妙。难怪屠呦呦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十五个汉字中就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奥秘。什么意思呢?就是疟疾犯了,去野外扯一把青蒿,清水洗净,然后捋起袖子绞毛巾一样绞出青蒿的汁液,趁着新鲜全部喝下。简洁、自然、有力。不煎、不熬、不煮,不做任何加工,保持植物原始的状态和温度。要说,这真是比所有的诗词歌赋都要美的语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优美、严谨、有温度的箴言,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比比皆是。肘后方,意在让人挂胳膊肘上,随身带着的应急书。书中不仅药方实用,药材也全是青蒿之类的常见中草药。好一部肘后方,不知道还隐藏着多少草木与生命的密码。


近些年,由于环境改善和预防得力,国内疟疾病例几乎已经绝迹,青蒿素的用量极少。但我发现,中药里青蒿的用量却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大。原因是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精神障碍等慢性病人群一直在逐年递增。这些病大部分都有虚热症状。我还发现,这些慢性病以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和中层以上干部居多。发病之前或多或少有过一些征兆:口干口苦、面红耳赤、心烦意乱、精神紧张、梦多、虚汗等。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类:头衔特别长,会议特别多的华威先生类;里子薄弱,面子却极重的高老夫子类;腹中空空却挂着所谓遗老的牌子到处搞恫吓欺骗的赵七爷……诸如此类,多因生活中或工作中一件任务拔得头筹、一篇文章上了头条、一幅画卖了高价或者一次演讲上了热搜等,虚荣心极度膨胀,体内的火焰山爆发,小火苗嗖地一下就窜了出来。


虚生热,热生火。虚热过度还会导致妄想症,生出各种莫名其妙的虚妄,严重的会星火燎原。这样的人也要用青蒿,而且用量要大。极苦极寒才能把那些虚火降下去,虚妄压下去。静乃明几。致虚极,守静笃。


没有一种生命是简单的,也没有一种生命是卑微的。呦呦,是温柔的小鹿鸣叫的声音,也是所有微小生命发出的田园之音。一棵草,一株树、一滴水、一座山、一只小鹿都有来历,有温度,有时光赋予它的美和命运。活着的意义,不过就是在冥冥之中追寻这些单薄、柔软、慈悲却又坚韧的声音吧。


葛洪、屠呦呦都是低温的人,他们守着内心最原始最质朴的声音,抛开尘世的欲望,坚持自己,把学问做到了极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他们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史册将永远留存他们的名字。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也是清凉寂静的。听中医药大学的朋友说,自从屠呦呦获奖后,报考中医中药专业的孩子们明显增加。还有,现在的孩子一出生,爸爸妈妈就开始翻《诗经》看《楚辞》。女孩子的名字必定源于《诗经》,男孩子的名字必定源于《楚辞》。这样的“明星效应”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青蒿下部枯叶是什么原因(茼蒿叶枯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