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中人打寒颤是什么原因(人打寒颤是怎么回事)干活中人打寒颤是什么原因(人打寒颤是怎么回事)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干活中人打寒颤是什么原因(人打寒颤是怎么回事)

干活中人打寒颤是什么原因(人打寒颤是怎么回事)

作者:鲁小二

老公85年的,在外企工作6年,物流领域,因为合同到期以及一些其他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公司优化了,本来以为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可是闲置了快一年了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虽然生活过得去,作为完全没有经济支持,反而需要考虑父母养老、孩子抚养等问题的小家庭,压力越来越大。

尽最大努力去尝试支持他,但是时间越来越长,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看到他没有任何回应,且没有任何长期规划,心里也越来越急躁。

回到家跟老公也没话说,压力搞得我严重失眠,怎么办?

——来自一35岁失业中年男子妻子的自白

小二哥低头看了看自己,同样是外企工作6年,好比三九天掉冰窟窿——直打寒颤!工作6年多,小二哥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中年男子拥有错误的职业思维。

职业思维:初入职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从单纯的象牙塔到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单纯的学习技能、工具和技能层面,过渡到最终的思维和意识转变的层面。

一、这种职业思维,真的正确吗?


1、不屑管理,专家来凑?

初入职场的时候,我为自己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便是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什么管理不管理的,都是空中楼阁。

但在我工作3年之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立志成为专家的人,会单纯选择一条独行之路,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来提升业绩。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啪啪啪。很多立志成为行业专家的,往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成为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伪专家,我也不例外,因为我根本没有具备专家级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

何为伪专家:始终翻来覆去做同一件事的专职人员。

善管理与成专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抱着善管理就当全才,不善管理就成专家的想法,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发展与成就。

2、安安静静做“套中人”?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提问,说外企现在放眼望去,全是20~30的年轻人,40岁的人都去哪了?

还能去哪?要么被优化,要么提前下车,小二身在外企,对此颇有感触。

举一个例子:我身边接触一些一线的资深销售,30多岁的有很多,但是超过40岁的,寥寥无几,尤其在外企,除了各个部门的高层,很少有40岁的中年人,不论油腻不油腻,都少。

至于40岁之后他们都去哪了?有的提前去了国企,有的则去了民企做了管理层,在民企过得好坏完全看自己运气,运气好的能带领几个团队成员,管着几个省的销售,运气差的人到40还要跟年纪20多的小伙子一样,跟打了鸡血似的冲冲冲。

现在的你得过且过,以后一定会全部加倍还给你。

3、跟讲利益的公司讲道理?

很多人不明白讲利益真正的本质。

下面是摘自某乎对讲利益本质的透彻阐述:

讲利益,委婉的讲出:若他满足你的诉求的话,他能够得到的好处。

社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只是有的时候,交换的是当下的价值,有的时候,交换的是未来的价值。

鲜花盛开,蝴蝶自来:

花朵会放出对蝴蝶有吸引作用的气味来帮助自己传授花粉(因为蝴蝶不吃花蜜),而且花的颜色不同,放出的气味不同。

蝴蝶飞到花上是为了食物,花吸引蝴蝶是为了传播花粉,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职场老鸟以为自己劳苦功高,跟公司讲利益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找苦吃。你以为这次为公司带来上百万利润,就能以此自居混到老?

这个社会真不是这样玩的,劳苦功高是个系统性的东西,不是一次性的,公司需要你疯狂嘟嘟嘟,嘟到弹尽粮绝。

二、为什么35岁是一道坎


1、家庭与责任的问题

之前华为裁撤35岁员工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最近又有甲骨文裁员的新闻爆出,过了30岁的程序员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考虑35岁的问题。

35岁,老板承诺年底加薪升职,总有几个人要离职,就是这没着没落的工作,维系了一家的温饱事。

35岁,你早已过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如果你已成家,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你除了感动之外,肯定会有另外一种情感:担当与责任。

35岁,担子重了,体力降了,危机来了。

不管你选择颓废或者忙碌,时间都在飞快的逝去。

2、能力匹配与年龄问题

任职要求:

① 5年以上web开发经验;

② 精通JavaScript,CSS,HTML,node,js等技术;

③ 具有Scratch/Blockly开发经验;

④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加分项:

① 了解Android/iSO原生开发,有硬件背景(蓝牙,固件,通信协议等);

② 了解Web3D,如threejs,shader,WebGL,计算机图形学等;

③ 多门编程语言经验:Java,Python。

特别备注:

年龄35岁以下,我们公司不止996,如果你想苟且,远走不送。

招聘中无“特别备注”这一项,是小二哥自己臆想的,35岁为限虽然不是硬性指标,但这却是很多行业招聘时心照不宣的软性指标。

正向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工作年限越长,工作能力也越强,这样的职业发展是良性的。但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规律,35岁之际你将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工作5年,工作10年,你突然发现自己面临这样的问题:自己的能力与工作1年的人无任何差别,脚打拍子不跳舞——原地踏步,年龄≠能力。

3、知识架构与提升问题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

某地产行业6年销售从业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以打算应聘区域销售经理一职。面试的过程中 ,只要是涉及到销售的具体可操作层面,他都能对答如流。

但等到上升到战略层面,他就无法组织有效的语言,脑子一片空白。

有的人会说,不同职位的人所做的事情不一样,需要的思维模式也会不同,在面试这名销售的时候,面试他战略层面的问题,多少有点欠妥。

但凡事有两面性,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应该不断发展与突破,要不然你永远只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也很难上升。

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三、30岁之后着重提升2点,35岁也能跳


1、提升1: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即专业构筑力

专业构筑力:从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工作到30岁,30岁开始必须要考虑如何构建自己的专业性。

具体的的可操控3个方法:

① 方法1:选择你有大量实践经验的领域,如果从事的工作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前景,那就需要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的调动,这是你重新寻找领域的最快捷方式。

② 方法2:关注这样的工作——公司内部人才匮乏,正在网罗外部人才,用另一句话表示就是:观公司内部是否存在高估价的专业,外界对此专业具有高需求。

③ 方法3:想象自己在构建自己专业性领域工作的模样,是不是你喜欢的,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的,那就找出自己不喜欢的。

构建自己专业性的2个原则:

①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衡发展

举一个例子,你拥有很多的业务实践经验,但是每次在阐述给他人的时候,总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这样你所谓的专业性经验就不能传授给别人,也无法争取到业务。

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笔记内容应联系实践

具体的操作方法:记录专业领域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专家研讨会上的咨询内容、读专业书籍的心得体会,这些内容与心得体会是否可以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

我现在的具体的笔记方式分为两种:A、会议、书籍观点整理清单; B、工作实践内容的复盘整理、图表化归纳。这两种方式是我一步步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得力助手。

2、提升2:积累作为领导者的扎实经验和技巧

35岁以上的录用的岗位通常是管理岗位或者以在近期担任管理职务为前提的录用。通俗来说,35岁之后你与别人的差距是一般职位or管理职位。

构建自己的专业性之余,30岁必须要充实自己的领导经验与技巧。

具体可操控的方向:

① 培养亲和力

亲和力的重要性: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自己创办的“松下政经墅”时,记者采访他并问道:“政经墅”选拔有志之士的标准是什么,老先生毫不犹豫的说是:“亲和力,因为只有培养出具有亲和力的政治家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

至于亲和力如何锻炼,笑一笑十年少,谁都不愿意让一个扑克脸来当自己的领导。

② 主观能动力

30岁之后的你是不是还是职场中的“待命族”,待命族便是无指令不行事。

现在的你是否在没有日程表时便失去工作方向,所以30岁应该培养自己的目标发现能力,而不是按照写好的剧本上演烂俗剧。

待命到主动,行动上逐渐转变,毕竟原地踏步是退步,慢慢爬的蜗牛,才会有变量。

我来自才华有限公司,每天上班下班打卡准时!

我是鲁小二,我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6年外企985小硕,专注职场答疑,关注@鲁小二

关注私信有福利:经济管理&职场类40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干活中人打寒颤是什么原因(人打寒颤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