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到点就报天气是怎么回事(手机怎么每天报天气)手机一到点就报天气是怎么回事(手机怎么每天报天气)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手机一到点就报天气是怎么回事(手机怎么每天报天气)

手机一到点就报天气是怎么回事(手机怎么每天报天气)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明明天气预报说会天气晴朗,于是我们高高兴兴地想出去溜一圈,玩得正开心呢,一团乌云飘来,淋了我们个措手不及。这个时候就有人会说:“这什么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又为什么会不准呢? 什么是天气预报呢? 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天气预报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农业生产的记载,留下了如二十四节气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气象文化,还有一些“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等天气谚语。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我们现代,对天气的预报,就已经不只是凭着经验来判断了。我们可以从地面上来收集大气层的变化动态,甚至还可以从遥远的太空来捕捉观察天气现象。天气预报也不再只是预测温度、湿度等日常天气的测算,它还能让我们对灾害性天气有预防。 所以完整的天气预报,是结合大气变化的规律、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以及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和人们的生活,对某一个地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的预测。 天气预报结果获得的过程 我们想要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通常是坐在电视机面前或者拿出手机一查,但天气预报结果的呈现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 制作气象预报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需要工作人员依次收集从地面到高空的各种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云、能见度等。 这些数据的来自于许多工具。有些是地面上的,如人工地面气象站。它默默伫立在恶劣地区的自动地面站,每天定时观测并记录地面气象数据。多普勒雷达每隔6分钟发出的电磁波,与附近的水汽浓度、底层云的水滴、冰晶用扫描的方式亲热地打招呼,以此来判断降水强度及其变化,同时能通过接收回波的时间,来判断与雨雪云层的距离, 还有些是飞到半空中的工具,像探空气球和气象飞机,它们会飞上半空,深入云层,记录不同纵向尺度的高空气象数据。 而气象卫星通过云层放出的红外光来测量云顶高度、云层厚度等信息,气象卫星每时每刻都在探测和预报大气变化情况,并进行全天时和全天候观测,可以快速收集和处理数据信息反馈给地面接收站。 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探测设备的分工合作,组成了立体的全球大气监测网,定时的进行多层次的观测,并将数据汇总到上一级的气象中站,再通过迅速整理再汇总到各个国家的国家级气象中心。 制作气象预报的第二步,是数据加工。这些来自陆地、海洋、卫星的数据,如同无数的雪花一般飞向国家气象中心。国家预报员通过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查看历史气象信息,进行气象预测,不同高度的观察数据,会被制成不同的天气图。 这些天气图上记录了观测时刻的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同时还能反映短时间内气象变化信息,,不仅如此,有了天气图后,还要依靠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预报。 这样就可以预测出1~6个小时和3~15天的天气动向。但到了这里还不够,这种基于个人经验和数值计算的预测结果。还需要经过各级气象部门的会商,一层层汇总讨论之后,最终由中央气象台制作出全国24小时短期天气预报。 这一步步的过程之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结果。我们国家气象观测站数量已达2400多,这让绘制天气图更加接近真实的大气运动,另外加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运用,形成多资料之间的对比分析,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显著提升。 而数值天气预报则是伴随着计算机所产生的,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 那这就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了,为什么天气预报还是不准?首先,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天衣无缝”。虽然说各个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还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的,在这个网络中,依然无法确保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没有疏漏。比如雷暴、龙卷、冰雹等中小尺度天气现象经常成为观测站网的“漏网之鱼”。这就会导致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 其次,数值天气预报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各个气象探测站搜集的数据有无数个,如果把所有的数据都用上,那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估计也得“罢工”,数值天气预报时,就只能把大气的演变规律,近似表示为一组数学方程式,计算误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即使最初只是极其微小的差异,最后也可能导致结果的全然不同。 再有,全球气候变化提升了预报的难度,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都呈现增加趋势,预报难度随之提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手机一到点就报天气是怎么回事(手机怎么每天报天气)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