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原因(总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病)老是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原因(总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病)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老是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原因(总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病)

老是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原因(总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病)

但凡第二天有重要事务要办理,前一晚就睡不着;害怕晋级不通过,干脆不去报名;一看到霸凌、早恋、背叛、抑郁等话题就容易代入到自己孩子身上,内心焦灼难过……一位读者向心理聊吧倾诉了自己被想象出来的恐惧困住了,“有些悲观,总不敢太幸福快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她尝试了用多种方法接纳与疗愈自己。

倾诉:我学着战胜恐惧

有人怕黑,有人怕孤独,有人怕焦虑,有人怕亲密,有人怕死亡,有人怕生病……只要活着,就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恐惧,而有些怕是深埋心底的,一旦追究就会触及痛处。

我怕什么呢?我最害怕未知。别人向往的明天,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我却觉得它可能伴随着意外,给我带来悲伤与痛苦。尤其在爸爸突然离世后,我对手机铃声怕得不行,第一反应就是来了坏消息,胆战心惊地看屏幕上的名字,只要不是快递号码,一度都觉得呼吸困难。

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我承认有一段时间自己有些悲观,总不敢太幸福快乐。公婆和妈妈一年比一年衰老,每每想到就觉得压力山大;孩子进入青春期,每次他出门我都担心他的遭遇,闲暇时连校园文和青春电影都不敢看了,一看到霸凌、早恋、背叛、抑郁等话题就容易代入到孩子身上,内心自然焦灼难过。

像个强迫症患者似的,每天晚上都要翻看存折,对可怜的五位数也要算来算去,心里才踏实些。看小说要提前翻到结尾,不接受任何生离死别。很少追剧也是因为没有剧透就不肯安心入坑。

我还会制定很多计划,轻易不接受突如其来的变化,满心怨怼不愿配合。生活中任何一件未知的事情,只要需要我等待结果,我就会坐立不安。有时候难以忍受漫长的煎熬,我会不顾一切求一个痛快。宁可放弃理性思考,抛却耐心与努力,只要尘埃落定,再坏的结果我也不在乎。比如,但凡第二天有重要事务要办理,前一晚我就睡不着,熬夜玩手机,导致翌日头昏脑胀,事情办得乱七八糟。甚至会提前断了自己的后路,害怕晋级过不去,我干脆不去报名。比如害怕求人被拒绝,压根儿就不会开口求助。我渴望待在舒适区,厌恶风险、机会和挑战。

意识到不能再沉溺在恐惧中,我看了很多疗愈的书籍和电影。《拥抱内心的小孩》和乔·卡巴金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非常好,可以一看再看。“面对未知,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细思恐惧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不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我缺少承担的勇气?是不是我缺乏安全感,才督促自己遵循规则秩序,渴望走在清晰可知的道路上?

我承认自己是个胆小的孩子,接纳自己的不足,然后用听音乐、冥想、读书等方式来获得心态的平和。我鼓励自己,每天给自己打气,用向往引领自己,做一些想做却没能做的事情。比如独自去远方旅行,一个人去逛街,早晚去公园慢跑。在做这些事后,我慢慢感受到自信心的增长,运动让人精神舒畅,对身体有掌控力,心情也会更明朗些。

我还给自己设立了一些可控的小任务去完成。每天看五十页书,抄两页笔记,这让我从被动读书变成主动阅读。阅读的时光是美好的,写字的感觉也很美妙,尤其是抄写优美哲理的文字时。学唱一首歌,得到高分。学跳一支舞蹈,重复几遍就大汗淋漓。每天记录三件快乐的事。温柔地说一段话。慈爱地注视一个人30秒……这些看似很微小的事情让我的心境一天天坚固起来,我觉得我是个很努力、很不错的人。 赵玉萍

分析: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

感谢来信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觉察与分享,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胆小的孩子”转变的心路历程。

人类有两大最直接的恐惧或焦虑的来源,一个是焦虑于痛苦或遗憾的过去,另一个是焦虑于对未来各种未知的消极预期。由来信者的表述看来,似乎作者的恐惧或焦虑两样全占了。

首先父亲的离世对来信者的打击可谓是一记重拳。大脑是空的,反应是迟钝的,情绪是极度低落的。人在这种状态下,是需要陪伴的。而来信者同时又要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年迈的老人需要照料,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导。同时又要焦虑于各种未知的预期。因为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未来还会有打击,不知如何承受。所以来信者焦虑,心太累,消耗不起这种等待了。

来信者渴望活在舒适区,一旦跳出去就缺乏安全感。因此厌恶风险、机会与挑战。试想一下,这种感觉是从小到大一直有的,还是只有最近几年才有,抑或是只有最近几个月才有?如果是从小到大一直有的,那就要分析一下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是否极度让人缺乏安全感。如果是最近才有的,那就要回忆或觉察到底近期发生了什么让自己会有这样的感觉。

既然不要焦虑于过去,也不要恐惧于未来,那么,活在当下。书籍和电影的疗愈,让来信者重新得到了觉察和领悟。自省中发现“自己是个胆小的孩子”,害怕失败,害怕坏的结果发生。用音乐、阅读等方法引导自己,让自己跳出一个固有的舒适区,试着去迎接未知,迎接挑战,迎接不确定的远方。

后半段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积极的氛围。似乎前文提到的“恐惧”一下子烟消云散,且一转眼接纳了自己:“我觉得我是个很努力、很不错的人”。来信者虽然寥寥几笔没有细说,但是我能感觉到中间的过渡环节是很微妙也是很艰辛的。来信者其实一直都在尝试自己开导自己,而并没有提到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来信者很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被支持,但在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一定有很多默默支持着她,让她更加有信心坚持的动力所在。更多的温暖能让这个“胆小的孩子”更加有信心、有力量。 周南

(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作者:周南

来源: 扬子晚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老是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原因(总幻想自己有病是什么病)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