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长湿疹是什么原因(中年人长湿疹的原因)人中长湿疹是什么原因(中年人长湿疹的原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人中长湿疹是什么原因(中年人长湿疹的原因)

人中长湿疹是什么原因(中年人长湿疹的原因)

导语: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则有局限的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容易复发。湿疹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程不定且极易复发,经久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一些数据表明其发病受致敏原、环境污染、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湿疹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分布,现代医学治疗湿疹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1、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湿疹的发病率报道不一,Carvalho等在葡萄牙展开的调查显示成人的湿疹患病率为4.4%,且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患病倾向。由于我国目前虽尚无针对湿疹的大范围专项流行病学调查,但一些数据也反映了湿疹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分布。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突显,湿疹将与现代社会相伴随,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所以研究如何提高湿疹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湿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影响湿疹发生发展的因素较多,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如环境、感染、饮食等,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心理、内分泌失调、血液循环障碍等。研究表明,湿疹的首要适应机制是免疫应答。现代医学治疗湿疹以对症治疗为主,分为以患者教育为主的基础治疗、改善局部皮损的药物或物理治疗、针对湿疹免疫应答机制或合并大面积感染的系统治疗。这些治疗尚不能有效控制慢性湿疹患者的发展。


2、中医认识

湿疹属于祖国医学中“湿疮”、“湿癣”、“浸淫疮”、“肾囊风”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最早可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皮肤病的发生与脏腑相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又有不同的发展和归纳总结。

大多数都认为与风、湿、热邪侵袭,脾虚耗血有关。由于各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看法不一,故对其的辩证论治也各有不同。从治疗手段来分,本病主要有内服、外用及针灸三种方法为主,针灸包括毫针针刺、电针、灸法、穴位注射等方法。研究表明,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佳。

3、诊断标准

慢性湿疮的中医诊断标准为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边界清楚,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血。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


主要症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次要证候: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患者患处皮肤增厚、浸润、肥厚粗糙,可呈灰褐色或暗红色,伴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部分可伴有苔藓样变,边缘清晰,炎症不显著。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或)丘疱疹。皮损可局限或泛发全身。皮损可局部存在或泛发全身,多发于小腿,肘窝部,腘窝,手足,外阴,肛门等处。患者病程不定,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反复发作转变而来。也可初发为慢性湿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二、了解中医学对慢性湿疹治疗的认识,各医家对其的辩证分型各有不同

由于各医家对于慢性湿疹的病因病机的看法不一,故对其的辩证分型也各有不同。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内服、外用及针灸三种方法为主,针灸包括毫针针刺、电针、灸法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脏腑经络的调节,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外散邪气,增强机体免疫力,使皮损逐渐恢复至正常。

湿疹主要以清热燥湿、健脾化湿、养血润燥治疗,临床根据其具体辨证,随证治之。湿为本,热为标,发作急剧必挟风邪,因此治疗时使用当归拈痛汤,清热祛湿祛风止痒。慢性湿疹是脾胃运化失司、滋生内热,同时感受外部风邪,风湿热毒郁结于皮肤在治疗上运用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的药物熏蒸治疗。

脾虚生湿、湿滞脾虚,相互为病,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无以滋养肌肤发为湿疹,故治疗主张应用四君子汤,健脾化湿、补中益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湿疹是由于湿热久蕴,化燥伤阴,脾虚无以生化气血,阴血亏虚所致。在治疗上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治以养血润燥之法。湿疹是由于湿热相搏,化燥生风加之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在治疗上主张清热利湿,润燥息风,并注重标本同治,内调脏腑。慢性湿疹是由于阳气不足,湿邪侵扰所致,在治疗上应用督灸法总督诸身阳气以治疗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患者。尽管古今不同时期医家对于慢性湿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都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

三、固本调神针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较好,但也存在不适的症状,需谨慎

1、穴位选取

百会:位于颠顶,归属于督脉,乃诸阳之会,统督一身之阳。功专升阳潜阳,既能升阳益气,协同足三里、中脘补益中气,又能潜阳镇静,与四神聪、大陵协同安抚心神。四神聪:属经外奇穴,是临床上治疗神志病和脑病的常用穴。其内应大脑,善调神治神。广义的神乃人一身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乃人之心理精神活动。

再者“脑为神之本,心为神之使”。调神既能改善人体自身气机调度变化的灵敏度,有利于疾病的向愈,又能宁心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大陵:别名心主,首见于《灵枢·本输》,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亦是输土穴即本经子穴。心主,既能驱邪,亦可扶正,对心系病症具有双向调节功能。

“实则泻其子”,针刺大陵能清心除烦,改善心经实热证。关元:此穴正当丹田,为元气之根。是任脉、冲脉、足三阴经的交汇之冲要。刺之可补益精气,固本培元,灸之能温肾壮阳,益气固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补益精气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中脘:乃八脉之腑会,又是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

性善调和,有调理脾胃之大功。刺之可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促进中焦气机的斡旋。中焦气机一开,则湿去热散,上下交通,心火平而肾水足。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故此穴经气充沛。


刺之能健脾和胃,大补脏腑之虚损。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则湿易化。三阴交:穴当足太阴、厥阴、少阴交会处。既能健脾益肾,滋阴养血,又能通经化湿利水,调和气血。气通血行则有助于疏通局部经络。太溪:归属足少阴肾经,是肾经原穴,乃滋阴之要穴,有调理冲任,滋补下焦之效。

皮损局部围刺:据《灵枢》所载“病在皮肤,疾浅针浅,以疏通浅表之经络气血”。针刺皮损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研究表明[19-20],围刺法可调整皮部经络,打破病理性经络环,建立大量皮肤微细管道,提高皮肤局部的新陈代谢,促进皮损修复,恢复机体内稳态。

2、意外处理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感染、化脓、皮下血肿、出血、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心慌、血压骤变等不良反应事件。详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日期与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处理措施、持续或消失时间等。患者饥饿、劳累、紧张时可能晕针,出现眩晕、乏力等症状。

发生后应立即取出所有针,让其平卧,给予温糖水。一般休息后即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可掐人中、内关等急救穴或采用其他紧急医疗措施。当患者紧张或改变体位时容易使局部肌肉过度收缩而阻碍起针,此时应给予患者安抚,在滞针腧穴附近循按或助其恢复原来的体位,待患者放松后,方可顺利起针。出现弯针时,不可再做任何行针手法。

若针柄弯曲不大,应缓慢取出;若针体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慢慢起针。当患者改变体位后,可能出现断针,位于浅处者可直接用镊子取出;位于深处者则需按压断针周围的皮肤,使断端高于皮肤再用镊子取出;更深者则应手术取针。当出现皮下血肿时,轻者无须处理或用棉球压迫止血;重者先冷敷以止血,24小时后再热敷或用红花油进行局部揉按。


结语:临床上慢性湿疹患者最苦恼的症状是皮损的疼痛,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难点在于其反复发作的缠绵难愈,在临床治疗时,不应忘记疏通皮损局部的经络气血。固本调神针法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症状,减轻瘙痒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人中长湿疹是什么原因(中年人长湿疹的原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