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 太溪(孕妇 太溪 太冲 曲池)孕妇 太溪(孕妇 太溪 太冲 曲池)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孕妇 太溪(孕妇 太溪 太冲 曲池)

孕妇 太溪(孕妇 太溪 太冲 曲池)

小编导读

疫情当前,大家还要承担着工作、生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健康的身心无疑是最根本的“护身符”。尽早发现健康问题的苗头,并将其扼杀于摇篮之内,不仅有利于我们保持健康的身体,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如何判断亚健康状态?不同体质的人群有什么样的个性化调理方案?答案就在文中。

如何判断亚健康?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①躯体亚健康: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

②心理亚健康: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

③社会交往亚健康: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上述3条中的任何1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可判断身体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3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偏颇体质可能是影响亚健康状态的基础因素,对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学者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亚健康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亚健康状态三分型(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与中医9种体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躯体亚健康与阳虚质、阴虚质对应,心理亚健康与气虚质、气郁质、瘀血质对应,社会交往亚健康与湿热质、平和质对应

对于亚健康,可以通过腧穴按摩进行调理,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配穴方案。

1.平和质

(1)关元穴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3寸。

[作用]补肾固元穴,是元气的发源地,强壮保健的要穴。适用于阳痿、遗精、尿频等泌尿生殖系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泄泻、腹痛、痢疾、脱肛等肠腑病证。

[操作方法]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用力,快速、小幅度地上下推动,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1横指处。简便取穴:把手掌按在同侧膝盖上,手心正对膝盖骨,四肢略分开,第四指指尖下便是足三里穴。

[作用]全能穴,对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亦是虚劳诸证的必选穴。

[操作方法]食指尖点压按摩,或拇指或中指按压轻揉,至局部酸胀感为度。

2.气虚质

(1)肺俞穴

[位置]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对称于脊柱,左右各一穴。

[作用]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对于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如哮喘、咳嗽、呕吐等,可起到宽胸理气、降逆止咳的功效。

[操作方法]用掌根部按揉,至局部酸胀感为度。对于连续性咳嗽,同时按摩天突穴(胸骨上窝凹陷处),用掌根按揉左右肺俞穴各36次,为1遍;再用拇指指腹向后按压天突穴36次,为1遍,按揉至局部酸胀感为度。

(2)气海穴

[位置]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作用]补气要穴,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对于湿邪引起的气机不畅而所致的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证,中风脱证、羸瘦无力等气虚病证,有良好的疗效。

[操作方法]以右掌心紧贴气海穴,顺时针方向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逆时针按摩100200次,按摩至有热感为度。

(3)脾俞穴

[位置]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对称于脊柱,左右各一穴。

[作用]重要的补气穴位之一,对于腹胀、腹泻、呕吐、便血等胃肠病证和背痛有良好的疗效。

[操作方法]用掌根部按揉,至局部酸胀感为度,或可采用艾灸或者拔罐等方法。

3.阳虚质

(1)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足掌的前1/3,弯曲脚趾时的凹陷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具有补益肾气、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对于头痛、头晕,咯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热,奔豚气,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都有较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晚上洗脚后,双手搓热,以手心的劳宫穴(在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对准涌泉穴,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反复揉搓,至局部有热感为度,可起到交通心肾、引火归源的作用。

(2)关元穴

[位置]前正中线,脐中下方3寸。

[作用]见和平质。

[操作方法]见和平质。

(3)命门穴

[位置]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具有行气血、调阴阳的作用,可用于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及遗尿、尿频等泌尿生殖系疾病。

[操作方法]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左右手半握空拳,放于腰际,然后一拳击打神阙(即肚脐处),同时一拳击打命门,交替进行,共打36下,早晚各1次,力度以感觉适宜为度。

4.阴虚质

(1)三阴交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各一穴。

[作用]具有滋补肝肺脾阴、降火的作用,适用于遗尿、尿闭、水肿、小便不利;脾胃虚弱所致肠鸣、腹胀、足痿、脚气、肌肉疼痛;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失眠;头痛头晕、两胁下痛等病证。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应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本穴因有催产作用,孕妇忌揉。

(2)太溪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具有滋补肾阴、降火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等肾虚性五官病证;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应有酸胀、发热的感觉。

(3)照海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具有滋补肾阴、降火生津的作用,对于咽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疾病,下肢痿痹等病证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10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应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注意事项:在按摩时,要闭口不能说话,感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这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5.痰湿质

(1)丰隆穴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两横指。左右各一穴。

[作用]化痰湿、清神志,适用于痰湿诱发的胸腹痛、呕吐、便秘、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等。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

(2)地机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3寸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健脾渗湿,调经止带。适用于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证。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

(3)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部,在肚脐两侧2寸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适用于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操作方法]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天枢穴上,稍用力,快速、小幅度地上下推动,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6.湿热质

(1)阴陵泉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健脾理气,通经活络,适用于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证。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

(2)阳陵泉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左右各一穴。

[作用]清利肝胆,清热止痛,适用于黄疸、口苦、呃逆、胁肋疼痛等肝胆疾病;下肢痿痹、膝髌肿痛等下肢、膝关节疾患;肩痛等病证。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两侧同时操作,每次按压5分钟,按压以有酸、麻、胀感为度。

(3)支沟穴

[位置]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左右各一穴。

[作用]清热理气,降逆通便,适用于耳聋、耳鸣,胁肋痛,便秘,瘰疬等病证。

[操作方法]拇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以酸、麻、胀感为度。

足三里、丰隆、天枢穴等均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的功效,经常按揉这些穴位可以健脾化痰,去除有形和无形之痰,达到改善痰湿体质的效果。

从亚健康到慢性疾病,中医健康管理全攻略

7.血瘀质

(1)膈俞穴

[位置]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简便取穴:背过手,摸到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的凹陷,就是膈俞穴。

[作用]补血养血,活血化瘀,适用于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等病证。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

(2)血海穴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另一人以左手掌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自然伸直,拇指约呈45度倾斜,拇指尖下即是血海穴。左右各一穴。

[作用]健脾化湿,调经统血,适用于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方法]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2次,左右交替按揉,按压时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

(3)委中穴

[位置]位于膝关节后方,腘横纹中点,左右各一穴。

[作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常按揉可以通畅腰背气血,对于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

8.气郁质

(1)太冲穴

[位置]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以手指沿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此穴。

[作用]燥湿生风,适用于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操作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2)肝俞穴

[位置]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

[作用]疏肝理气,行气止痛。

[操作方法]大指或中指按压,两侧同时操作,每次按压5分钟,按压时应有酸胀、发热的感觉。

(3)悬钟穴

[位置]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左右各一穴。

[作用]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对于髓海不足引起的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胁肋疼痛,痴呆、中风等病证有良好的疗效。经常敲打悬钟穴有降压的功效。

[操作方法]食指尖点压按摩,或拇指或中指按压轻揉,至局部酸胀感为度。

9.特禀质

(1)章门穴

[位置]位于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左右各一穴。

[作用]疏肝解郁,息风止痉。

[操作方法]用手掌鱼际处揉按穴位,并有胀痛的感觉,左右两侧穴位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按揉。

(2)迎香穴

[位置]位于面部,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左右各一穴。

[作用]宣通鼻窍,理气止痛,适用于鼻塞、口歪、口噤、胆道蛔虫症等病证。

[操作方法]用食指指尖点压按摩,以左右方向刺激,每次1分钟。

(3)风门穴

[位置]位于背部,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

[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适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病证。

[操作方法]食指尖点压按摩,或拇指或中指按压轻揉,至局部酸胀感为度。

在书中,不止有穴位保健方案,还有不同体质个性化的食疗方、泡脚方和起居指南。在亚健康和慢性病日益高发的现代社会,如何对健康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是保持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关键。而当中医调治慢性病的优势与现代管理学理论方法相结合,将为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中医健康管理》

本书首次对中医健康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操作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验证,针对亚健康和9种常见慢病创立了经过多年临床检验的88种中医调养方法,内容翔实,极具实用性。本书为南北两位中医健康管理专家强强联手编著,历时十余年研究实践与潜心打磨,并由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担任主任并提写书名,国医大师李佃贵题词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健康管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胡广芹 张晓天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孕妇 太溪(孕妇 太溪 太冲 曲池)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