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性格的纪录片(婴儿的成长 纪录片)婴儿性格的纪录片(婴儿的成长 纪录片)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性格的纪录片(婴儿的成长 纪录片)

婴儿性格的纪录片(婴儿的成长 纪录片)

生活中每个小宝宝都不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立个性,特别是在上了幼儿园之后,集体生活里的孩子们,性格的差别就会更明显。有的比较听话乖巧、有的古灵精怪、有的脾气大、有的胆子小、还有的喜欢哭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来自荣格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认为不同性格的孩子,人生将来要走的路也不同。那么宝宝的性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孩子的脾气到底更加像谁呢?

在一部分家长眼里,是外部环境塑造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而BBC的一部高分纪录片却推翻了这个观点,认为:小婴儿的性格其实就是天生的

BBC高分纪录片告诉你,什么叫“性格都是天生的”

在BBC高分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英国心理学家Emily Jones对5个半岁左右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测试,在他们面前摆上略带趣味性的玩具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面对这些或是普通、或是陌生的事物,每个孩子的反应都不同。有的会非常兴奋,对着玩具开心地跳舞;有的却很淡定,没什么表情;有的则非常害怕,甚至大哭起来。

后来艾米丽博士得出结论,她认为:宝宝们虽然很小,但是却和大人一样可以表现得激动、平静和慎重,这说明小婴儿时期,人的性格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性格是天生的”。

与“胎儿性格”相对应的是“婴儿气质”这一观点

事实上,“胎儿性格”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而在心理学上与之对应的就是“婴儿气质”,一般会被分为三种,即激动型、平静型和谨慎型。

上世纪60年代,有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以下的实验:

他们与一些有2、3个月大宝宝的家庭取得了联系,并要求父母每天记录孩子的行为。比如洗澡、换尿布、吃饭的反应等等。随后研究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一直到成年。

最终科学家发现,即使是新生儿也会对环境有反应,同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各自的表现都不同,这种差异化会延续到儿童时期。

换而言之,不同的孩子具备不同的婴儿气质,并且会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逐渐渗透表现出来。

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主要还得看后天“调性”如何

如果性格是天生的,那么一个人生下来是不是就注定了“优劣”呢?事实上,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主要还得看后天“调性”如何。

美国科学家上世纪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他们将一些双胞胎或多胞胎分别抚养在不同阶层的家庭中,并长期跟踪记录。

最终发现,生活在不同家庭里的孩子,即使基因相同,但是由于受的教育不同,养育方式不一样,人生的结局也会相差很多。

那些家庭比较富裕,但是从小与父母没有沟通,缺少爱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极端,生活的也不幸福。但是那些即便生活在贫困家庭,但是父母重视教育,并且经常得到陪伴的孩子,因为在温暖中长大,不仅性格好,生活得也很幸福。

所以,性格虽然与遗传有关,但是后天因素也很重要。

说白了,基因是性格的基础,但并非不能改变,家长的引导和培养很关键。

对于孩子而言,在规则中让性格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才是关键

想要自己的孩子形成好性格和气质,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温暖陪伴才能让孩子的性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旦父爱或母爱缺失,孩子的性格很可能受影响,甚至造成心理的不健康。

在童年,父母的关爱对孩子而言不仅是一种感受,也是安全感,这样他们成年后才能用温暖更好地拥抱这个世界。

所以在社会规则的允许下,让孩子不仅拥有自由的翅膀,而且也要明确他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这样才会主线塑造出一个完整且讨人喜欢的性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性格的纪录片(婴儿的成长 纪录片)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