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被包裹才会有安全感吗(怎样包裹婴儿才有安全感)婴儿被包裹才会有安全感吗(怎样包裹婴儿才有安全感)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被包裹才会有安全感吗(怎样包裹婴儿才有安全感)

婴儿被包裹才会有安全感吗(怎样包裹婴儿才有安全感)

感恩阅读此文的你

我是清清(阳淘妈妈)家庭早教指导师和心理学爱好者,将持续输出相关原创文章(每周至少一篇)。

今天分享的话题是大家既陌生又有熟悉的安全感,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说:“安全感没有建立好的话,孩子会用他一生发展的力量和生活的力量,以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智慧拿来去寻求安全感。”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印象最深的是看《人民的名义》里一个贪官赵汉德,一个人贪污了两个多亿,母亲的生活费却只有300元,被抓后说“我一分钱没花”,而究其原因是穷怕了,需要钱来换取“安全感”。

视频加载中...

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字面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它最早来自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率先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依恋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孩子和主要照料者之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基础,他认为依恋的功能就像一个自动调温器,它被设计成保持一个特定的稳定状态,孩子和父母保持近距离,达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依恋行为是静止的,孩子不需要哭泣,或者是缠着父母,可以去追其他的目标,比如玩耍,探索;但是当这个状态受到威胁的时候呢,比如母亲眼中消失或者是陌生人走近依恋反应就会被激活,孩子会积极努力的去重新获得稳定的状态。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安斯沃斯继续发展了依恋论,他把儿童的依恋区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性依恋两大类型。不安全型依恋,又包括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三种不同的表现,其中呢,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静止状态,和父母保持近距离,又不需要时时刻刻缠着父母建立了不安。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上更容易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状态。有的孩子拒绝和父母亲近,有的孩子对父母过于依赖。

安全感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安心的心理需求,它根植于每个人的童年。

0-3岁安全感的建立

伴随宝宝出生,你就可以和宝宝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在你和宝宝互动中,一次次温暖经历叠加得到的。如果每次跟孩子相处,你都给孩子足够的、持续的、稳定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感到踏实、有力量。

不同阶段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读懂孩子不同阶段的安全感需求,我们才能给予正确的照料和教养。

0-3个月的宝宝安全感主要来自生理需求“我能活下去吗”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温暖安静自由自在的子宫环境到陌生嘈杂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的生理需求都需要有人来照料。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

刚出生时的婴儿,吃喝拉撒睡的基本生理需求一般家庭都会去照料,在满足孩子生理需求的过程中也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触觉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和获取安全感最佳手段。触觉是人体发展最早、分布最广、最为复杂的感觉系统。它是神经组织的重要营养,也是所有感觉系统发展的基础。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因此,这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的,给予孩子多元的,丰富的触觉刺激能够促进婴儿的安全感的建立和认知的发展

可以这么做

刚出生的宝宝,他们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困了,饿了,尿布要换了。妈妈要时刻关注着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回应——这让宝宝知道,他的不舒服,会有妈妈来关心。

规律的生活作息会帮助宝宝形成安全感,越是进食、睡眠、活动毫无规律的宝宝,越爱哭,美国著名“婴语专家”特蕾西.霍格,与无数父母证实E.A.S.Y育儿模式,是最快上手的婴儿生活常规程序。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E:Eat(吃) A:Activity(活动) S:Sleeping(睡觉) Y:You(关爱自己)。太多小宝宝的家长只关注到孩子吃喝拉撒睡,却不知,孩子的活动也非常重要,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睡眠和进食也就更顺利——规律生活的家庭,妈妈也不会太累。

这个阶段主要练习自主运动和感官学习,引导宝宝自主运动、发动他们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丰富活动。

不要听很多文章说“培养独立性从零岁开始”,要知道,对于1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培养独立性,而是培养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当他能和妈妈建立信赖、安全的依恋关系,进而相信“世界是安全的”,才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4-10个月建立客体永存,减少分离焦虑

这阶段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科学的养育知识和自己的安全感,是否能接纳孩子通过吃手来安抚自己而不再是妈妈安抚自己。如果母亲正确的养育知识不足,会把吃手的安抚动作看作是“坏习惯”从而通过“打手”或者其他方式阻止孩子吃手。如果母亲自己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知道6-10个月是客体永存建立关键期,也是分离焦虑期,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若家长没有给孩子建立客体永存的概念,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可以这么做

持续第一阶段的规律作息养育,引导孩子自主活动,如翻身,爬行,自主探索,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安抚方式,比如吃手或迷恋其他小物品。

跟孩子玩早教游戏,锻炼孩子的能力,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够自主控制身体去够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比如主动抓握,主动爬行等,也是能增加安全感。

帮助孩子建立客体永存概念,在分离焦虑到来之前或者期间,一定要给以无条件的耐心安抚,让孩子知道妈妈有时候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只要他需要,妈妈一直都会在。

10-18个月鼓励独立探索,需要时再帮

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越来越强,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但同时孩子对时间,空间的概念还没有建立,他们玩一会儿需要来确认下妈妈还在不在,还要不要与他亲密。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

可以这么做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但很多家长常常用的是不好的做法,就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抱,这对于安全感的建立非常的不好。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18-28个月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教给规则

在一岁半以后,很多孩子进入了“Terrible 2”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希望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事,“不要不要”时常挂在嘴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脾气”,比如吃饭的时候,他不让你喂,你喂他就生气,但是自己吃却又吃不稳当。这体现了宝宝既依赖着妈妈的安全感,又渴望独立的矛盾心理

可以这么做

最好的方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吧,但他回头看看寻找我们时,我们要在他的视线内,需要帮忙时,我们再帮他解决

如果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因为他没有界限感,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没底。孩子需要必要的管制、约束和限制规则才是安全感的最好朋友。

吃饭规则:自己吃饭,自己拿碗筷,自己送碗筷

穿衣规则:允许孩子选择想穿的衣服,引导孩子自己学习穿衣服

游戏规则:提前定制好游戏规则,无论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大人不要放水

买玩具规则:每次出去前提前约定好买几个,温柔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规则

28-36个月:接纳宝宝的情绪,教给宝宝安全知

这时候宝宝自己探索的半径更大了,需要格外提醒的是家长一方面要维持稳定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玩累了,害怕了,妈妈随时在。同时,不要放大威胁

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要教他一些安全知识,比如火是不可以碰的,电源是不可以摸的,必须和开水保持一定的距离等,让他学会自我保护、逐渐代替父母保护。

宝宝感到委屈或者孤立无援的时候,适当的哭泣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能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接纳才会哭,能哭出来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可以这么做

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爱——因为它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尽量每天抽出固定时间,不需要很久,全身心投入的陪伴孩子,提高陪伴质量,用心准备陪伴孩子的事情

教育孩子时,家长要先共情,处理情绪,再用正向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让孩子了解,父母稳定的爱,不会随着自己做错事情而变化,会更容易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父母的情绪要保持稳定。这阶段孩子的各种小脾气和执拗容易让父母的脾气炸毛随意爆发,大吼大叫,只会让孩子变得战战兢兢,内心安全感降低,且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好的作用。

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的安全感最大的影响来自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父母之间偶尔的不快相当于世界局部冲突,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同德国竖起柏林墙,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就是世界大战。

而且,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有一个美好的关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倘若孩子在以上各个时期,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且各阶段所需的心理营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孩子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就会很自然很顺利,也就是说孩子社会化发展、功课、情绪控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就能建立出来的。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只有稳定的爱,才能培养一个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只有他内心稳定、安全,他才更会勇敢地走出家庭,敢去探索,也更有底气去面对和处理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关系。

用一个圆来形容宝宝的成长,宝宝的独立能力在不断扩大,圆周是宝宝面对的未知,而圆心就是爸爸妈妈永远的支持,安全感逐渐的建立,才会让孩子更有力量地面对圆周的未知。

孩子的教育路,也是我们父母的修行路。相信有远见的父母,都会在这条路上,不断地修正,学习。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愿此文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和在看!我是清清,高级家庭早教指导师,也是心理学爱好者!欢迎来链接我

【昵称】清清

【坐标】厦门

【标签】高级家庭早教指导师/心理学爱好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人生可以选择!

【 我可以提供】

0-3岁在家系统早教方法

职称论文发表,专著出版

心理倾诉/HR咨询

正宗安溪感德铁观音茶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被包裹才会有安全感吗(怎样包裹婴儿才有安全感)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