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快递送婴儿的电影(快递送小孩的电影)送快递送婴儿的电影(快递送小孩的电影)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送快递送婴儿的电影(快递送小孩的电影)

送快递送婴儿的电影(快递送小孩的电影)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好像是对曹生的爱,更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爱意。


——遇言姐



看过的某视频里,一个身穿黄色制服的快递小哥解开腰间系的结,将背上包裹麻利地一翻转,背包里的婴儿露出大半个身子来,眼看就要掉下去,快递小哥已经抢先一步把孩子抱到了怀里,随后将孩子放到摩托车座上。



小哥嘴里叼着烟,熟练地帮孩子换上了尿布,留下一句“不想孩子这么小就没了”就转身离开。


孩子靠在爸爸的背后,脑袋睡得仰了过去。



小小年纪,已经在爸爸身后看遍了无数街道上的风景。


生活赋予了他苦难,他却努力想让孩子看见泥泞中的花。


这样点滴交织、温润流淌的父子情,我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部电影里,也感受得分明而浓烈。



曹德望和曹生


曹德望,人称三哥,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外卖员。



三哥的生活有点窘迫,父亲老年失智,在养老院里度日,就连吃饭都得戴上婴儿的围兜,否则就吃得满身满脸;老婆去世,只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非亲生的6岁儿子曹生,父子俩相依为命挤在一个每次有电车通过都能被震得轰鸣的阴暗公寓里。



儿子幼儿园刚毕业,没地方“寄存”,三哥只能每天带着曹生送外卖,曹生淘气又没有妈妈在身旁,他担心儿子出意外,就买了一个哨子挂在孩子脖子上,告诉他“有事就吹哨子,爸爸就会来”。



曹德望忙生计,家里有些细致活,他转身交给了儿子——拖地、洗碗、做冰棍,做一次多少钱,父子俩明码标价,一个省了力气,一个也赚到了零花钱。


夜色朦胧时,爸爸手把手地教孩子炒菜做饭,于是阴暗的色调中忽然透出一股子家常的暖意。



整部影片里三哥都是沉默的、受气的,不管是面对一本正经的托儿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还是面对几次三番要钱甚至放鸽子的曹生姐姐,少有的几次爆发都是为了曹生。


他不是个高大威猛的爸爸,也不是个有钱有势的爸爸,甚至不是一个懂得自如表达情感的爸爸,但毫无疑问,三哥深爱着曹生。


这种爱,金石可镂。


这部电影,不是没有“老套”的地方——


比如,曹德望深爱的曹生,其实不是他的孩子,和他没有半毛钱的血缘关系,甚至这孩子存在的本身,某种程度上而言,都可以称之为“他痛苦回忆的来源”。



再比如,曹德望因为重病在身,时日无多。


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这个孩子安排好出路,以便将来就算他去世,曹生也能平安地独自生活。


整部电影的核心,其实就是围绕着“曹德望要想办法安排曹生未来”开展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直面多年之前心底的一道伤口,直视不算,还得亲手把那口子血淋淋地划开、翻腾。



曹德望没钱,曹德望窝囊,但这个世界好像就算准了他好欺负,把所有坎坷一股脑扔过来。


曹德望看似温吞地接受了一切,但内心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也像我们许多人记忆中的爸爸,很多时候,明明心里藏着满满柔情,却又表现得那么笨拙。



这部电影里的曹德望,也正是用这种“笨拙”在无形中融化了银幕内外你我的坚硬和麻木。


再多的委屈和不甘,在“爱”面前都不堪一击。



“你是全世界的普通人

却是我一个人的英雄。”


不管你承不承认,每每说起家庭、亲情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往往都是“母女情深”,相反“父子亲情”倒成了被人忽视的空白领域,甚至在说起“父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带着戏谑和玩笑的成分。


不是说“爸,我妈呢?”就是形容“父爱如山崩”。



爸爸们不懂,也不擅长表达,他们总是会选择粗暴的,或者直接的方式将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一带而过。


但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曹炳琨却大胆地将镜头聚焦在了这样一对底层父子身上,在一个又一个场景转换之间用细腻、真实的情节,拨动了所有人心底那根弦。


曹炳琨和田浩宁一大一小两位演员,演起对手戏来也是处处老道,又甜又虐。



甜的地方能让你不自觉地笑出声。


比如小小的曹生知道自己做错事,在家门口墙壁上涂鸦,面临被居委会大姐罚款,会不情不愿地一边上交“罚款”给爸爸,一边感叹“我这个月又白干了”;说完,跑过去从冰箱里拿出根自制冰棍儿给老曹配酒,还大方地说“这个冰棍我请你”。



虐的地方就像把刀,直接扎在了遇言姐的心里。


一次是父子俩在窄小的公寓里对峙,懂事的曹生拿出自己攒了好久的钱想“买”爸爸一天,为了曹生能进福利院而奔波了许久的曹德望此时才发现面前孩子满腹的委屈,而他要的不过是和爸爸一起去游乐园。


而他只敢在把孩子搂进怀里的一瞬间掉泪,就像他注定不会告诉孩子的秘密。



另一次,则是曹德望病危那夜,远在寄宿学校的曹生冥冥中感受到了什么,本来答应了爸爸的他翻墙逃出了学校,迎着大雨向家跑去,而此刻的曹德望却正躺在病床上艰难地喘息,小小曹生站在河边竭力吹哨子的场景,让银幕前的我们,泪如泉涌。



但所有的追寻与依靠,只是因为,哪怕他是人潮汹涌里的张三李四,但却是儿子心里,唯一的那一位英勇斗士。



银幕内外的治愈


整部电影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挚。


那些父子之间的点滴,曹德望藏在呵斥后的关心,弥留之际灰黑色的脸,曹生在幻想中与爸爸重逢的眼神、自制的冰棍,处处带着克制,不见一丝张扬,却处处都是温柔。



导演曹炳琨坦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生身上有小时候自己的影子,而这部电影,既是满足自己做导演的一次愿望,也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少年时期对父母没有说出口的爱与感激。


“我父亲特别严,其实很多年我和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好。但是突然间,我拍完戏回家,发现他变老了,我长大了。”



为了真实地呈现曹德望濒死时候的干枯虚弱,曹炳琨更是疯狂减肥,一个半月瘦50斤,拍临终戏前断水3天,后来因此一只耳朵听力受损。


我们知道的,是曹炳琨导演对于像阿米尔·罕(为了电影《摔跤吧,爸爸》增肥几十斤)这样的演员的“致敬”——为了角色、为了作品、为了艺术敢于磨砺自己、用生命在表演;


我们看见的,是银幕上一个立得稳稳当当,爱得真真切切的曹德望的父亲形象。


有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去年叫无数人催泪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李焕英,但更多时候,我看到的,依然只是那个隐忍不发,深情似海的曹德望。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一个“大写的父亲”;


他未必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他用自己的坚忍和深情,诠释了一个“平平无奇”的父亲的伟岸与厚重,也让银幕前的观众,获得了扎扎实实、稳稳当当的感动。



那首纪伯伦的诗,其实最适合表述这部电影的真心: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亲爱的孩子,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这首诗好像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我们本次“遇言观影团”现场一位观众的问题:


为什么曹德望会对一个非亲生的孩子这么好?这么做的意义究竟为了什么?


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孩子,却是一个可爱的、依赖你的、给你赤诚的爱的孩子,那种人类天性中对弱小的保护,那种人类天性中的善良,即使在命运最低点最窘迫的地方,依然明亮。


而曹德望对曹生的爱,是一种竭尽全力的爱,更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眷恋。


只有一个爱生活爱生命的人,才能有这样深沉的爱的力量。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好像是对曹生的爱,更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爱意。


这份爱意,透过电影,透过曹炳琨、田浩宁等演员的演绎,透过一个又一个情节串联成的心酸与温馨,抵达我们的心上,让我们在这个时时凉风扑面的冬天,“再爱了一次”。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送快递送婴儿的电影(快递送小孩的电影)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