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酱样便是哪种疾病引起的(果酱样便常见于什么疾病)果酱样便是哪种疾病引起的(果酱样便常见于什么疾病)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果酱样便是哪种疾病引起的(果酱样便常见于什么疾病)

果酱样便是哪种疾病引起的(果酱样便常见于什么疾病)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肠套叠常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病例概况


患儿,男,1岁11月,因“阵发性哭闹不安伴呕吐、排血便1天”入院。


现病史: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哭闹不安,呈阵发性,间歇期安静,并伴有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非喷射性,伴排果酱样血便,无发热,无咳嗽,无发绀,无腹胀,家属重视,遂至我院就诊,予收住院治疗。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欠佳,睡眠一般,大便如上所述,小便无特殊。


查体:精神尚可。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腹平软,右上腹部可触及一腊肠样包块,质硬,可推动,右下腹空虚,肠鸣音约4次/分。心肺、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肛门指检未触及包块。


临床思维:


患儿为幼儿期儿童,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排果酱样血便三联征,腹部检查触及腊肠样包块,初步考虑肠套叠,予完善腹部超声检查提示:


右上腹部探及一异常回声包块,大小约33×25mm,长度约48mm,形状为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强弱相间,横切面呈“同心圆”征。


最终肠套叠诊断明确,请小儿外科医师会诊后,予送放射科行空气灌肠疗法,过程顺利,肠套叠复位成功,患儿安返病房,最终顺利出院。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指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腹部腊肠样包块、排果酱样大便或血性大便。

一、病因


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急性)肠套叠:可能与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时间过早、早期添加量过大)、肠道感染等多种原因有关。


2、继发性(慢性)肠套叠: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多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腹型过敏性紫癜、肿瘤、肠息肉、肠重复畸形等


二、病理改变


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少部分可发生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称为逆行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套入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共3层肠壁(见图1)。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图1 肠套叠示意图

三、分型


原发性肠套叠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回结型(指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小肠型(指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型(指结肠套入结肠)和回回结型(指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最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

四、临床表现

1、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的婴幼儿,以6~12月龄最多见。



①腹痛:由于婴幼儿不懂得表述腹痛,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伴拒食,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后患儿暂时安静或入睡,如此反复发作。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为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②呕吐:初为奶汁、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晚期为粪便样液体。


③腹部包块:右上腹肋缘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检时,在直肠内触及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④果酱样血便:多在发病后8~12小时排血便,为暗红色血便或血黏液的混合物,称为果酱样血便,部分患儿就诊时还未出现血便,但肛门指检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⑤全身状态:病程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但面色可苍白,精神欠佳。晚期则精神萎靡、脉搏快而弱、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有休克、腹膜炎征象。

2、继发性常套叠:多见于儿童,病程较长。与婴幼儿肠套叠相比,症状不典型。起病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长,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样包块。很少发生严重脱水及休克。


五、实验室检查


1、腹部超声:为常用检查方法,典型声像图表现为:横断见环状低回声区包绕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区,或呈一致性高回声的圆形中心,即“同心圆”征,纵切声像与横切类似,其套入端呈圆头结构周围为低回声区,即“套筒”征,近端肠腔扩张。

2、空气或钡灌肠:可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在X线透视下,可见气体或钡柱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六、分型


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排果酱样血便三联征,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明确诊断。对于缺乏典型症状,但怀疑肠套叠的患儿,可完善腹部超声或空气(或钡)灌肠协助诊断。


七、治疗


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1、非手术疗法:包括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和B型超声波监视下水压灌肠疗法。



(1)适应证: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出现血便症状不超过24小时,患儿无明显脱水,无完全性肠梗阻,无腹胀,无腹膜刺激征者可以灌肠疗法治疗。


(2)禁忌症:①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差(如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等症状);②高度腹胀,腹膜刺激征者且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数液平面;③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者;④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者;⑤小肠型肠套叠。


(3)灌肠复位成功的表现:①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带臭味的粘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有的包块;④灌肠复位后给予0.5~1g活性炭口服,6~8小时后有炭末排出,提示复位成功。

2、手术疗法:




(1)适应证:①发病超过48小时,血便症状超过24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及休克等中毒症状;②腹胀明显,在透视下肠腔内有多个巨大液平面,腹部压痛肌紧张怀疑有肠坏死;③复发3次以上,或怀疑有器质性病变;④怀疑为小肠套叠;⑤空气灌肠未能复位且有复套征象。


(2)术前注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采取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

八、预后


婴幼儿原发性回肠型肠套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灌肠复位均可治愈。如病程超过1~2天,尤其已经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多需手术复位或肠切除。

参考文献:
1.Jiang J, Jiang B, Umesh P, et al. Childhood Intussuscep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Plos One, 2013, 8(7):e68482.

2.Guo WL, Hu ZC, Tan Y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J Open, 2017, 7(11):e018604.

3.Jiang J, Jiang B, Parashar U, et al. Childhood intussuscep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PLoS One, 2013, 8(7):e68482.

4.杨立健, 陈秀秉. 小儿肠套叠的诊治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 2020, 33(2):265-271.

5.胡亚美,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31-1434.

6.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87-189.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敬业的儿科医生

责任编辑:CiCi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果酱样便是哪种疾病引起的(果酱样便常见于什么疾病)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