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婴儿床(斯金纳婴儿床的看法)斯金纳婴儿床(斯金纳婴儿床的看法)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斯金纳婴儿床(斯金纳婴儿床的看法)

斯金纳婴儿床(斯金纳婴儿床的看法)

早上我妈叫我弟起床吃早饭的情形再现:

八点:该起床了,我现在去做饭,你赶紧起床;——应声:好。

八点二十分:九点了,赶紧起床刷牙洗脸,早饭已经做好了;——应声:快了。

八点四十分:人呢?怎么还没起床,快起床;

八点五十分:你听见我说话了没?都十点了,你还没起床,你属猪吗?这么能睡?——应声:在刷牙,别叫了。

九点十分:快点,饭菜都凉了。

九点二十下楼,饭菜刚刚端上桌,刚好吃上饭。

一到冬天,孩子都变成起床困难户,家长叫起床叫不起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仿佛叫起床这个动作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博弈一样,一个催命拖延,一个催命叫唤。

为什么现在叫起床这么困难?叫起床后为什么孩子总要拖延一、二个小时才能起床?

本文从父母的想法、孩子的想法、行为的强化和解决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

1、 当父母叫孩子起床时,父母在想什么?

1) 早睡早起身体好

父母的观念里,孩子白天晚起的原因,是睡的太晚。

如果自己早早把孩子叫醒,他晚上会睡的再早一点,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体魄。

2) 不忍心看孩子浪费时间

俗话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孩子早上在床上睡过去或是玩手机度过,那么这一天就是从中午开始的,半天的时光被白白荒废。

在父母看来,早早叫孩子起床至少能为孩子多节省半天时间,这些时间用来学习或者锻炼都是极好的。

3) 害怕孩子饿肚子

早餐对于一天的能量储备非常重要,所以不吃早餐对身体是有害的。

长期下来,孩子容易得胃病或是低血糖。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宁愿一大早叫孩子起床,甚至让孩子吃完早餐再去睡。

4) 孩子起床太磨蹭,需要提前叫

每次孩子起床太磨蹭,为了让他达到自己的起床时间,父母经常会提前叫起床,而且不止叫一遍,增加孩子的紧迫感,从而让孩子准时吃饭。

2、 当父母叫孩子起床时,孩子在想什么?

1) 过一会就不喊了

外面太冷,肚子不饿,不想起床,父母叫一会看见我没起床应该不会再叫了,我先拖延一会,再玩一会手机。

2) 等下起床,等下又睡着了

习惯了父母的多次提醒,总想着父母不止叫一次,趁着还有时间再眯一会,父母下次叫我一定会起床的,因此而继续拖延。

3) 就算晚起床,还是有饭吃

因为父母担心我没有饭吃,特地会留饭菜放微波炉里加热。因此当我等到肚子饿了后起床,依然会有热气腾腾的饭菜,不用担心,再睡会。

3、「叫起床-拖延」行为模式不断重复,进而形成强化

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他提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针对以上解释,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即当孩子做出一个行为时,父母给孩子以奖励,这一行为便会进一步加强、重复出现;

负强化,即当孩子做出一个行为时,父母给孩子以惩罚,这一行为便会进一步弱化、进而消失。

简单解释,「叫起床-拖延」这种模式强化的原因如下:

第一,父母因为不放心,在第一次提醒孩子没起床时,会接着提醒他第二次、第三次,多次提醒的行为模式给了孩子正强化

在父母第一次叫起床失败后,孩子能放心继续拖延和不起床,因为他知道现在时间还早,父母会再次提醒他。

第二,父母多次叫起床失败后,孩子错过饭点后自行起床,依然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这又一次给了孩子正强化

第三,若父母在第一次叫起床后,孩子马上起床并下楼,却发现父母饭菜还没做好。无聊只有又回到房间等待着饭点的到来,这无异于给了孩子负强化

4、 父母如何解决「叫起床-拖延」这个问题?

人们善于利用反馈的信息,来主动适应环境,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强化理论,进而解决问题。

2) 正强化:多施加对孩子有利的刺激。

即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比如,父母可以提前与孩子约定,当孩子准时起床后,允诺他一个想法,或是奖励他渴望得到的东西。

2)负惩罚:撤销对孩子有利的刺激。

即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父母不再给予孩子原有的奖励。

比如,叫醒孩子后,若孩子迟迟不起床,而是躺在床上玩手机。这时父母可以收走手机,撤销对孩子的有利刺激(玩手机的快感),进而达到减少孩子拖延行为的目的。

3)正惩罚:多施加对孩子不利的刺激。

即不适当行为出现时,父母对其给予处罚。

比如,多次叫醒孩子后,若孩子迟迟不起床,继续拖延,父母可以选择不再留饭的办法。孩子起床后没有饭菜,需要饿着肚子动手做饭。久而久之,这种不良体验则会减少孩子拖延的次数。

4)消除:当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强化物,使其行为反应发生概率降低。

比如,当父母发现多次提醒孩子起床后,孩子依然不闻不问,可以跟孩子做约定。即每天父母只提醒孩子2次,2次过后,不管是上学还是吃饭,都不再提醒。

久而久之,他会认知到父母的底线是2次,会格外注意起床的时间。

写在最后

「父母叫起床-孩子拖延」这个行为模式,因为父母双方都存在问题,不断地强化导致行为的重复,因此改变是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一方面,父母要先理解孩子,再合理利用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强化的方式也会不一样,达到的效果自然不一样。

另一方面,强化方法要分阶段、设立目标一步步进行,行为的矫正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去解决。我相信,不管结果是否成功,父母的耐心和教导,最终都会被孩子理解并看见的。


参考资料:

【1】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斯金纳婴儿床(斯金纳婴儿床的看法)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