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脉分型(不规则脉常见于什么病)不正常脉分型(不规则脉常见于什么病)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不正常脉分型(不规则脉常见于什么病)

不正常脉分型(不规则脉常见于什么病)

心律失常系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区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及异位心律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血管疾病。脉象变化可出现结脉、代脉、促脉、散脉、疾脉、数脉、迟脉等,属中医“心悸”、“怔忡”、“眩晕”、“昏厥”等范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多种症状的综合病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但多继发于冠心病、心肌病和心肌炎。

1 病因病机

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窦房结起搏与窦房节传导功能障碍而发生心律失常。其症状特点主要是迟脉,通常是小于50~60次/分,或出现结代脉,血压一般为6.55/5.30 kPa,并伴随出现疲乏、头晕、心悸、气短、肢冷畏寒,甚至昏厥等综合征。若脉乍疏乍数,迟数交替,即出现西医所谓快—慢综合征时,常提示病情危重。

从中医上讲,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阳虚阴盛,寒从中生。《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阳虚失去温煦作用,寒从中生,故表现肢冷畏寒、四肢厥逆。阳虚则升发不及,气虚则不能统运血脉,而致出现心律慢、脉结代、血压低,甚则出现晕厥险象。此即《灵枢·本神》篇所谓“肾气虚则厥”,《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2 辨证施治

本病病机所表现的阳虚阴盛主要是脾肾阳虚,心阳不振,失去温煦肢体、脏腑,统运血脉的作用,故出现身寒肢冷、心律失常的病证。根据《内经》“劳者温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治疗原则,当以温补脾肾、扶助心阳、回阳救急为主。因本病亦常在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兼夹瘀血、痰浊,而表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故在治疗上,尚须根据病情辅以祛瘀、涤痰之品。

▍基本处方:炙麻黄10g,制附片15g(先煎1小时),细辛5g,红参20g(另煎服),黄芪30g,淫羊藿30g,仙茅20g,桂枝9g,肉桂6g,五味子20g,当归9g,丹参30g,炙甘草20g。水煎服。

▍方药浅析:本病表现为心、脾、肾阳虚阴盛,失去温升统运,故以红参、黄芪等品温补心、脾、肾之阳,以培补元气,鼓舞生机,统运血脉。复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佐桂枝、肉桂等大队温阳升散之品以助阳升发,升高血压,增加脉速。以五味子益气敛阴。因本病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故以当归、丹参养心通脉。若迟脉持续不复,血压不升,红参、黄芪、仙茅等均可加大药量。一般黄芪、党参均可加大至50~100g,制附片可加大至30g,但必须先煎1小时。复以肉桂研粉0.5g冲服,每日2~3次。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49岁。近20年来,脉搏跳动缓慢,40一50次/分,活动后可升至80~90次/分。曾因爬山劳累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痛等不适症状,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于1997年6月25日以病窦综合征住进某院。入院时心率40次/分,血压18/12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异常心电图。住院治疗,证有所减,于7月20日出院,但仍感心前区不适,遂前来就诊。

自诉胸闷气憋,心前区隐痛,伴疲乏、畏寒、四肢麻木、舌体胖嫩质淡紫,边尖见瘀斑点,苔白滑,脉迟涩。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心脉失统,血脉瘀滞。治宜扶正培本,温补脾肾,益气扶阳,祛瘀通脉。

▍处方:炙麻黄9g,桂枝9g,制附片9g,细辛4g,红参9g,黄芪30g,淫羊藿30g,五味子9g,当归9g,丹参20g,川芍9g,炙甘草15g。水煎服,并配服心痹舒胶囊,每服5粒,日服3次。

1997年8月2诊:连续服药10天。自感症状减轻,但活动后仍气短,心悸,苔脉从前。守方继进15剂,心痹舒胶囊继服。

8月18日3诊:胸闷、气憋、心痛明显减轻,自觉心率有所增加,原方加阿胶9g(佯化),继服10剂。心痹舒胶囊继服。

9月4日4诊:服药37剂,诸证基本消失。心电图查正常心电图。以后来诊随证加减,继续服药2月后,心前区不适症状全部消失。于1997年10月16日复查心电图:心电轴正中,正常心电图,心率70次/分。为巩固疗效,嘱患者坚持连续服药2~3个月,注意生活起居调养。随访至今,状况良好。

频发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以上3病的发病机制有共同之处,均系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和传导的不正常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形成心律失常的病证。而且在中医病机分析与辨证治疗上也有共同的特点,故合并一起讨论。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首先要区分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本病者,多由身体素虚、情志失调、饮食劳伤等因素引起。一般病情较轻,或无任何症状,而偶发期前收缩或心律失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更易发生,而且往往病情严重。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先要兼顾原发病。

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证见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心房颤动是心脏的搏动快而不规则,发生极快而细的乱颤,脉呈结、散、代、乱象,绝大部分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证见心悸不安、疲乏、气短及晕厥等。心动过速多表现于阵发性,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数天。心律常在160~220次/分,平均200次左右。可见于多种病因的心脏病患者,但常发生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证见突发心动过速、心悸、气短,或在发作时精神不安有恐惧感。

以上诸病的发病机制有共同特点,一般是虚证居多。多由心脾两虚,肾阳不足,以致阳虚不摄、脉失统运,引起心神动悸不安、节律失调,发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心动过速。此即《内经》所谓:“代则气衰”,“乍疏乍数曰死”。本病亦多因虚而致瘀,兼夹瘀血痰浊,阻滞心脉,形成本虚标实、虚中夹实的复杂病机,此多见于由器质性心脏病继发本病的患者,故在治疗上又当标本兼顾。

2 辨证论治

本病的基本证型当属脾肾虚损,心阳不振,治宜补益脾肾,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如由器质性心脏病继发本病,兼夹瘀血痰浊,尚须随证选加祛瘀豁痰之品,临床上常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律不齐就是这个道理。有气阴两虚,阴虚阳动而致心动过速,又当酌加滋阴清热、潜镇安神之品。

▍基本处方:党参20g,炒白术9g,黄芪30g,淫羊霍30g,当归9g,丹参30g,广地龙20g,五味子20g,苦参30g,生地20g,阿胶9g,首乌藤20g,炒枣仁20g,炙甘草9g。水煎服。

▍方药浅析:本病系脾肾虚损,心阳不振,脉失统运,故以党参、炒白术、黄芪等补益脾肾,益气助阳,以统运血脉;五味子益气敛阴;生地、阿胶滋阴养血;首乌藤、炒枣仁养心安神。因本病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心脉失统,故复以当归、丹参、地龙等养心通脉。临床经验和实验提示,苦参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故本方重用苦参以抗心律失常。

▍随证加减:胸闷、憋气加瓜萎、半夏;血瘀加赤芍、郁金、元胡、莪术;血压高加菊花、钩藤、茺蔚子。若表现气阴两虚,阳亢悸动,又当佐黄连以清心宁神,佐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以潜镇安神,效果更显。实验提示,黄连的有效成分小聚碱能抵抗肾上腺素类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甲氧胺)等所致的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若期前收缩频发,病程较长者,使用葛根、常山等抗心律失常中药可以增加疗效。若病势缠绵,累及肾命,表现肢冷、畏寒现象,亦可增加温阳散寒、扶命助阳之品,桂枝、肉桂、附子等品均可选用。

3 病案举例

吕某,男,57岁,2003年10月11日初诊。患者诉心悸、胸闷1月多,不能正常生活,住院西医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病情又加重,欲求中医治疗。

▍诊见: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多汗肢凉,气憋背冷,腰膝酸软,脘痞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舌暗淡,苔白腻,脉结代。心脏听诊:心率68次/分,期前收缩8次/分。9月25日24小时心电图示: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多发于凌晨1时至上午10时,多为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心神不守,寒滞血瘀,心脉痹阻,治宜补益脾肾,温经通脉,养心安神,宣痹止痛。药用心痹舒胶囊,每服4粒,日3次,并辅以汤剂。

▍基本处方:党参20g,炒白术9g,黄芪20g,枣仁20g,淫羊藿20g,五味子9g,当归9g,丹参20g,广地龙20g,苦参20g,桂枝9g,瓜蒌9g,生地20g,首乌藤20g,制附片9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以上方药服用1周,患者心悸、胸闷、疼痛减轻,期前收缩明显减少,精神转佳,情绪稳定。继续服药10余剂后,诸证悉除,嘱其继续坚持服用心痹舒胶囊。后多次随访,一直未有复发。

心阳根于肾阳,人近老年阳气渐亏,心肾之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必致心脏搏动节律紊乱,血行迟涩成瘀。中土虚弱,宗气不足,无以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而致心悸、胸闷、气短,故心脾肾阳虚是本病的本质。阳虚日久,必迁及阴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不化津,阴液必耗,故本病可见气阴两虚之证,可见脉缓与脉数交替发作,数脉见细涩虚软,沉取无力。张景岳指出:“数脉之病,唯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故认准病机,以温补脾肾、益气补血、活血通脉之法施治,岂有不效之理。

本文作者周信有,由铁杆医讯编辑整理。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不正常脉分型(不规则脉常见于什么病)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