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睡炕出汗(睡热炕出汗)婴儿睡炕出汗(睡热炕出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婴儿睡炕出汗(睡热炕出汗)

婴儿睡炕出汗(睡热炕出汗)

世上每个实物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它所牵引着的一些使人难忘的情愫,流淌出人间最美丽的、最动人的情感,土炕亦是如此。 ——题记

土炕,对我国北方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直到现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还有土炕。

农村盖了新房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新房里靠近窗户的那边请有村里技术高的泥瓦匠盘一个大土炕。因为火炕的好赖关乎到今后一家人冬季取暖的问题。

盘炕最好的材料是大石板,我的家乡都是不高的土山,要想得到一块石板是极不容易的。为了盘得一方好的土炕,只能用泥和草制作土板。做土板首先要选粘性好的土,在里面均匀地撒上碾压好的小麦的秸秆,然后浇上水搅拌成柔韧性好的草泥,等这些做好了就把这种草泥倒进事先根据土炕的大小而钉好的模子里,有条件的还加上铁丝钢筋,一遍遍地用脚踩踏或者用铁锹拍打,最后用铁抹子抹平表面。土板的厚度一般在十三四厘米那样厚,太厚了火烧不透,无法取暖,太薄了时间不长就断裂了。

大约一个星期后,土板在大太阳下晒干了,就开始盘炕。炕盘好后就开始在下面烧了。家乡烧炕的口都留在山墙上,在隐蔽的地方,与有的地方不同,留在窗户下面,这样不至于把门面墙熏黑,致使不雅观。烧土炕用的都是废弃的麦秸秆,骡马大牲畜的粪便等,炕灰是一种含钾量极高的农家肥。

土炕的热是用烟火把土板烧热后,间接散热。土板加热慢,散热也慢,温度不是很烫,但是持久恒定。检验炕是否干好了,母亲最有办法,就是在没有铺任何东西的炕面上扣上几个洗脸盆,等上一两天,翻过脸盆看看有没有水珠,有水珠子就证明炕还没有干好,睡了人是会受潮的,没有了水珠子,就说明炕完全干了,这是给新炕"出汗"。我那时就急不可耐了,天天盼着睡新炕,母亲笑着说,让你睡个够。

在过去农村条件特别有限,家家户户的房子盖得都比较小而且少,到了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都会把小饭桌直接放在土炕中央,年龄大的长辈都坐到炕里边,或盘坐、或把腿伸到桌子下边,桌子周围自然就是家里的小孩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轻的都是坐在炕边,不仅仅是吃饭,更重要的是给里面的老人和孩子们盛饭,可见在土炕上吃饭也是传统尊老爱幼习俗的一种传承。一家人凑在一起有说有笑吃饭,那氛围至今难忘啊!一方热炕头就给了家人几多温馨与享受。十一月的北方严冬,屋外正刮着寒风飘着大雪,而屋内,家人则聚在一块坐在暖烘烘的热炕头上,点着旱烟,做着针线,天南海北地闲扯着……这是多么的悠然自得其乐融融啊!热炕头更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外面北风呼啸,雪花飘飘,不用会着凉,室内热炕头滚烫,我们把脚伸进墙旮旯的被子底下,焐得热乎乎的,脸蛋也红扑扑的。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总会热情地说,上炕坐吧,炕上暖和。来人如果只站着,说几句话就走,他们就送出大门口,嘴里不停念叨:"这就走啊,你看,连热炕都没坐会儿……"显得特别遗憾。

在那个极度贫穷的年代,家里人感冒了,母亲总会用茵陈和葱根熬些水让喝了,然后在身上盖上厚厚的被子,头也裹在里面,在火炕上美美睡一觉,等身上出了汗,感冒就会过去,这次是给病人出汗。


记忆中,冬天的早上母亲每天总是起得最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烧炕。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能听到母亲烧炕时木榔头碰在炕下立柱上沉闷的声音,那声音好像在提醒我,快起来,上学的时间到了。

土炕虽然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温暖着一辈辈家乡人。在漫漫的岁月长河里,不知有多少的生命从这里降生,又有多少的生命从这里消失,家乡这朴素平淡的土炕啊,把多少人间的冷暖和悲欢消融化解!在现代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有些人认为家乡的土炕是贫穷落后的体现,但是家乡人依然沿袭着睡土炕的习惯,土炕带给他们的那份特别的温暖安全与踏实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

逝去的岁月里,土炕一直是农村人生活的主角,土炕和纯朴的父辈们一起熬过了艰难的岁月,迎来了他们人生的一个个春天,饱尝着虽然苦涩但却弥足珍贵的人生百味。无论何时,温暖的土炕永远是父辈们的精神归依。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她的古朴、温情和神圣一直让我心存敬意……

时间在柴米油盐里穿行,日子在酸甜苦辣间慢熬,是父母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为我们筑起了生活的暖巢——一方火热的土炕!

在寒风肆虐的日子里,父母为我们烧热了火炕,温暖了全家人的一个个昼夜,也温暖了一个个孩子成年后对故乡生活的回忆。

土炕,虽然很普通,一眼就能看清它贫瘠,但对于在土炕上长大的我来说,它给予了我完美、温暖的童年。岁月不停,时光不老,热炕头是我心中一方膏腴的沃土,生长着人间亲情,那炕头的一枕一被,还有炕里冒出的烟,都将过去无奈及艰辛岁月拉得悠长悠长。

图\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婴儿睡炕出汗(睡热炕出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