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转基因婴儿(艾滋病转基因婴儿)艾滋转基因婴儿(艾滋病转基因婴儿)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艾滋转基因婴儿(艾滋病转基因婴儿)

艾滋转基因婴儿(艾滋病转基因婴儿)

今天的朋友圈被这么一条新闻霸了屏。新闻中写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有的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基因治疗方面领先于世界的表现。新闻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豪感。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惊人的新技术。这一次修改的CCR5基因与艾滋病的关系之前也早已有人报道。那么,在艾滋病成为世界范围的医疗卫生问题的今日,为什么直到今日才有人想到通过基因编辑对艾滋病进行免疫防御呢?我想,答案应该包括伦理学与安全性两方面的考虑。

1.伦理上存在很大争议

我们必须承认,基因编辑疗法无疑是许多目前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如艾滋病、镰状细胞病以及某些癌症等)的希望之一。然而,国际生物伦理学委员会却呼吁:“对人类基因组的干预应该只被允许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不能进行任何影响后代的修改。”为什么?因为这种疗法还在试验阶段,没有人能保证其安全性。对会成长为人的胚胎进行试验,从根本上否决了他们作为自然人的一切权利,是灭绝人性的!基因的改变会伴随人的一生,还会在其后代中传递。谁能为这些孩子往后的人生负责,是动了上帝念头的研究者,还是下决定时没有思索清楚的父母?

即使这种基因编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是违背伦理的。因为这种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定制婴儿”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说全人类生来平等,然而,却允许一部分能接触到这类技术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对其后代基因进行改良,根据父母的意愿设计“特定容貌和能力”,这无疑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进行这一切之前,难道不应该进行更加广泛的公众讨论?

2.技术上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霍金曾经就转基因病毒发表意见,说道,“我们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基因的运作方式。修改DNA的一部分并非一直会带来预想的结果,而是有可能制造出其它的意外。”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举一个例子,非洲人在疟疾肆虐的环境中发展出了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这使得他们能够抵御疟疾,然而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的人同时也会导致镰刀型贫血症。即使在脱离了疟疾肆虐的环境,这种基因也会随着他们一直繁衍下去。谁能保证我们修改了CCR5基因,可以完全免疫HIV感染,而又不引起其他危害?

我们已经有了即使在父母罹患艾滋病的前提下隔绝母婴传播生下健康婴儿的医疗技术。而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在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其难以预防,而是人们预防意识薄弱。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将一项后果未明的技术用于人类胚胎,从此改变这个人及其所有后代。我想,倘若研究者将这其中的利弊告知受试者,即使是最臭名昭著的赌徒也不会参与这场赌博。

#首例免疫艾滋婴儿诞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艾滋转基因婴儿(艾滋病转基因婴儿)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