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话引起全体师生(全体师生和校长)校长的话引起全体师生(全体师生和校长)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校长的话引起全体师生(全体师生和校长)

校长的话引起全体师生(全体师生和校长)

全文长 7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早在上世纪中叶,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到本世纪初,“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则成为国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准则。说追赶潮流也罢,说推陈出新也罢,说文化进步也罢,最终的效果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管理者,争相将自己的学校打造成“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文化校园,乃至楼梯、管道、地面、消火栓等也都纷纷在说话。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冲击着每个人的视觉神经,可以说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有内容、有美感;我不必开口,自有墙壁在说……


这当然没有错,我应该承认这样做好之又好。但是,我所思考的重点是下面的三个问题:谁在说?怎么说?说给谁?


一、谁在说


其一,国家权威与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在说,说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说教育方针、政策、规范等。内容应该包括,学校管理规范、国家课程方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守则规范、学生核心素养等。因为学校的校长执行的是国家的意志,肩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乃至命运主宰者的神圣使命,上述种种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责无旁贷。


其二,学校管理者在说,当然要说管理理念和办学思想等。每个校长所管理的学校,都有各自独特的办学宗旨、发展愿景、治校方略、培养目标等,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一训(校训)、学校精神更是各有千秋。如何让教师学生知晓、践行?在校园文化中,是必须要呈现的。


其三,名人名著历史文化在说,说真理、说警句、说经典、说科学等。在学校整体办学思想统领下,学校文化的设计和呈现,无一例外会纳入上述相关内容。或知识性,让人熟识;或激励性,催人奋进;或警示性,教人自律;或公约性,与人共勉。


其四,教师在说,说方案,说心声、说期望、说寄语等。活动公示、作品展示等,重在教师群体中的分享与沟通;辅导员寄语、班主任寄语等,主要是对全体教育对象即学生的教育理念、准则、期许、信条等;功能教室、专项教室、活动场所等处所呈现出的特色文化,一般是站在学科教学、专项教育层面,教师对学生的言说。


其五,学生在说,说童年生活、说未来梦想,在正向的思想领域自由表达、纷呈绽放。学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包括班级文化)“七嘴八舌”说话主体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资格、最高频率的发言人。班级公约,本班全体同学的约定,说与每一个人来遵守、去努力。学生的实践照片在说,绘画作品在说,发明创造在说,获奖证书在说,日记作文在说。甚至,学生推荐的故事、美文、图书、画片等,都代表着他们各自的心声在说……习字阵地一张张贴上、加厚,成长进步的足迹清晰极了;“养正之星”专栏月月更新,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已遍地开花;小记者站、美丽数字国、选课走班长廊、集卡晋级擂台赛、读书小达人、跳绳升级赛……孩子的天地无限广阔,孩子的平台随性拓展,孩子的发展不可限量。



二、怎么说


关于怎么说,包括说(表达)的形式、策略、流程等诸多元素。当然,这里充满了文化形成、形态与生态的辩证法。应处理好如下辩证关系——


一是,完美呈现与导引解读之间的辩证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著名的医科大学的教授,在新生入学第一天,把一幅《人体解剖图》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然后开始讲课。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内容就是这张人体解剖图,让学生写出人体各器官的名称并标明位置。学生拿到试卷后,目瞪口呆,抱怨教授考非所讲,交了白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挂在墙上的东西,未必有人看。甭管时间多久,内容多重要,版面多醒目。许多情况下事实的确如此。很多学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张贴悬挂管理理念、格言警句、校规校纪、安全标语、防病常识等,把校园装扮得五彩斑斓,结果如何呢?学生大都视而不见。在“班级公约”中,“节约水电”的字样赫然醒目,但大课间、体育课,乃至放学后,教室里空无一人,可很多班级仍然灯火通明、电风扇飞转、“班班通”多媒体屏大开。由此可见,让墙壁说话绝不能一贴了之! 简单地贴贴画画,充其量是把白墙变成彩墙,根本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那该怎么办呢?要引领督促,让学生阅读感悟。


比如班级文化栏,每个教学班都有,创作者很认真,内容也很精彩。但有的学生对板报不感兴趣,连看都不看。一种举措是,每个孩子都有阵地,人人在参与中去关注、比较,在阅读别人作品的同时也在接受同伴的检阅和评价。另一种举措是,每次大面积更换板报内容之后,班主任利用班会课,专门拿出时间,让学生们看板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指出优点与不足。虽然可能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板报的内容已为学生所重视、所了解,因为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其教育效应由此得以彰显。


再比如班级信息牌,我校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牌,上面有班主任及班级命名、管理目标、班主任寄语、集体合影等信息,班级提供内容,学校统一制作安装。如果不充分利用,班牌只是一个牌子;如果充分利用,班牌就是班级精神的凝聚点。有一位班主任新接手的教学班,学生成绩不够优秀,各方面活动效果也不理想,有些学生不太自信。于是,他把班级目标定为“用行动证明我的灿烂”。班主任寄语是“每个人的光芒都与众不同,只要你努力发光”。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带领大家对班牌内容进行了解读——


进入新学期,新的赛程开始了!讲卫生的孩子,会发出清洁之光;爱读书的孩子,会发出博学之光;善锻炼的孩子,会发出健美之光;爱唱歌的孩子,会发出音乐之光;喜欢小实验小发明的孩子,会发出科技之光……只要你认准目标,努力向前奔跑,你完全有实力赢得比赛,取得成功,光芒万丈。行动起来吧,孩子们,不要再有任何的沮丧,要用行动证明你不普通,你本灿烂!


经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们对班级目标、班主任寄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班牌成为班级精神的凝聚点,它像一个无声的老师,注视着、提醒着每一个学生。新学期结束了,本班学生用优异的成绩、不凡的表现,证明了各自的灿烂。班级之星展示台中,孩子们各自精彩的脚印、耀眼的光华,也足以吸人眼球、催人奋进!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吸收、领悟、内化、升华的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个过程,“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才成为可能!


二是,前期规划与随机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期规划是框架,是宏观的蓝图;后续的互动是添加、更新、变迁、生成。后者是过程也是结果。规划是多维的、大布局层面的,作品(材料)是少的、薄的;互动的添加使得小面变大面、平面变立体、一元变多元、个别参与变全体参与,学生的热情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与日俱增。例如,一年级的某个班的文化版面规划了这样的四个栏目:爱的约定(班级公约)、“养正”风采、作品展示、温馨园。爱的约定由师生共同拟定:上好课,读好书,唱好歌,写好字,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说好话。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形成后共同遵守的过程。“养正”风采,包括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照片、称号、简介等,是一个不断添加、更新的动态管理版面。作品展示包括写字、绘画、剪纸等作品,也是一个不断添加与更新的动态管理版面。温馨园则可以呈现班主任与教师寄语、温馨提示语、故事、童谣等,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说,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呈现。在不断丰富、更新的过程中,达到饱满、丰盈,或在季节与时令变迁中不断更迭,或根据阶段性工作重点而进行随机变化。例如:请不要用尖头雨伞!离“建队节”还有10天,你准备好了吗?利用阵地,教师教育学生;长此以往,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是,特色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学校的特色文化一定要有,比如我校的“养正”文化、“三自”文化等,但不仅仅是这些。班级特色文化也应该有,比如有的班始终坚持“生活识字”文化阵地建设,有的班则是“美丽数字国”、“英语小达人”等,依班主任特长、学生兴趣点而异,但也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些。要实现文化多元,实现正能量的充分传递,还应该包括:


第二方面,特长学生、优秀学生的作品:作文、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科学小发明作品、照片荣誉与简介等。


第三方面,每一个孩子都要有自己的阵地,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公平享受成长与发展快乐的权利。写字阵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变厚、变好,呈现出的习字过程与成长轨迹十分清晰;日常作文若得以张贴,则之前孩子会特别用心,呈现出来又倍加关注,在同伴的欣赏、指点等随机的评价活动中不断反思与改进,下次的作品会更好是毋庸置疑的。每个孩子总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乃至更多,美术作品、劳动镜头、锻炼升级赛、小故事大道理的推荐……关键是理念,关键是方向。


第四方面,每一种中小学生该具备的文化素养元素都应得到适当呈现与彰显。诸如有关品德与习惯养成、体质健康、语文数学等基础与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劳动技能等等。功能室文化与教室文化,在呈现学生作品时应该统筹兼顾,各有千秋是比较理想的境界。


四是,多彩画片与规范文字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想,对于中小学生,这里有一个总的原则是:图文并茂、穿插映衬、成趣成辉,赏心悦目、引人驻足、激人奋进。


多彩画片包括照片、美术作品、手抄报中的插画点缀、总体布局重点标题边框点缀等。照片又可以是人物照片、活动照片、实景与实物照片等;美术作品又包括儿童画、国画、漫画、版画、线描、扎染、泥工、粘贴、剪纸、软笔书法作品等。


规范文字应立足规范性引领与欣赏,是另一种品质之美。诸如学生的硬笔书法作品、作文日记中的每一个汉字、所用数字、英文,还有手抄报、研究报告、实验说明、科学小品文等文稿中的文字,都应是规范的。


五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中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前期整体的规划布局,早期作品与材料的组织把关呈现、实施分工管理、落实运行规章、指导数据统计,期间的督查、指导及大型的调整,及时的评价、反馈、奖励等。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性作品的呈现、添加、替换等;二是依照分工实施对文化墙进行管理,包括布局、数据统计、日常维护等;三是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等。


六是,固定版面与动态版面之间的辩证关系。


固定版面包括:班级信息牌(班级命名、班主任信息、班级目标、学生合影等)、课程表(在“三表”中,唯课程表固定,而作息时间表会随四季变迁而调整,班务工作分工表也应因实行轮岗等而调整)、班级公约班风学风等。还应包括学校统一布置在班级内的办学理念、名人名言等。


相对固定的版面是指,版面固定而内容适当或随机进行调整,例如作息时间表、班务工作分工表、常年不变的版块等。


动态版面应占班级文化的主体内容,呈现形式如时令小报、生活剪影等。一是时令性的动态变化版面,包括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与节日来临而产生的变化。孩子们应该关注的传统节日与特定节日的确不少,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二是大型活动前后而伴随变化呈现的版面,例如运动会、艺术节、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根据需要而更新调换的版面,例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传染性疾病防治、防溺水防火灾等安全教育。



三、说给谁


学校文化说给谁,一看出发点,二看实际效果。


关于出发点,应有三大派别——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指向与目的是对上对外。有些学校管理者,从思考设计校园文化的那一刻起,一心想的只是:做出高大上的品质,让来视察的领导耳目一新,让来参观的同行夸赞不已,迎接各种检查评估拿得出手、说得出口,得高分、创业绩。有的耗巨资建设的展厅、长廊、荣誉室等,自己的学生却不曾光顾片刻;有的小学校园文言文、篆体字满天飞;有的初中校园文化品位大学化。说到底,这只能糊弄那些外行,迷惑业内的不懂装懂者,迎合检查者、评估者、视察者、参观者口味,而已。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指向与目的是为我所用。即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是,折中兼顾。首先,建设有用的校园文化,对师生而言不做任何的无用功,不做面子工程。其次,校园文化要力求美观、大气,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样更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再次,让校园文化建设在动态管理的同时,尽量实现一劳永逸,那就要符合各种规范化要求,在各项争创、迎检、参观等活动中,也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既节约又务实,既高雅又高效。懂行者自会赞赏,外行人不懂者随其云云即可。


要论实际效果,一个“新”字、一个“人”字均很重要。


先说“新”字——


通常,我们精心制作的墙壁文化,几乎都收效甚微。去过一些学校,发现校园文化高度雷同,可谓千校一面。从教室到走廊,悬挂的大都是格言警句、名人画像,内容不外乎爱国孝亲、勤奋惜时、奋斗自强等常规话题;人物大都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巨匠;规格形式大致相同。学生从一年级看到五六年级,一年级时因为看不懂而没认真看,长大后,因为司空见惯根本没兴趣看。结果,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些格言警句、名人故事,犹如壁纸上的图案,从来没有认真看一眼,更没有用心琢磨过它内在的含义。


许多事实证明:千篇一律、陈旧老套、一成不变的东西,学生不喜欢,自然不会多看一眼。要让墙壁说话,就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超越突破。请看下面这个案例:元旦来临,期末临近,春节将至,寒假前的一个月,学生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欢乐和担忧常常纠结在一起。怎么办呢?让学生们拿起相机,拍下笑脸,做一面“笑脸墙”,作为跨年礼物献给大家。学生们聚集在墙下,看着一张张笑脸,自己也绽开了笑颜,笑脸墙成为本真墙、沟通墙、欣赏墙、助力墙、开心墙,起到了它应有的积极作用。第二年,学生们的热情会依然很高,主动上交笑脸墙的照片,热切期盼元旦的到来,希望自己的照片被选中。当新的笑脸墙代替了旧的笑脸墙之后,学生们聚集在墙下指指点点,墙也灿烂,人也灿烂。笑脸墙播下了微笑的种子,传递了快乐的信息,缓解了学习的压力,酿出了幸福的琼浆。但是事不过三,笑脸墙应该停止了,我们应该寻找创造“新”形式了。


当然,这个“新”不是什么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而是我们的班级没有过,我们的学生没有见过的。所以,班级文化可以借鉴,可以“拿来”,只是要记住,“拿来”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再说“人”字——


那就是“以人为本”即“以师生为本”。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墙壁文化的建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得很用心也很精心,漂亮新颖自不待言,但效果如何呢?


我到过这样一所小学,学校规模很大,环境很好,校园文化也搞得有声有色。从操场到教室,从走廊到办公室,处处张贴着名言警句,内容都摘自《论语》和《孟子》,颜色、样式、字体,与整个校园风格和谐一致,给人古色古香、深沉厚重的感觉,一看便知学校打的是“儒学经典、传统文化”这张牌。看着制作精美的牌子,读着启人心智的圣哲篇言,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如此艰深的文字、古雅的语言、深奥的内容,小学生能理解吗?恰好旁边有一个五年级的女生,我问她:“牌子上的字你认识吗?”她认真看了看,指着其中两个字说:“这两个字不认识”。“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想,在一所小学,如果五年级的学生都不认识,一二年级的学生就更不认识了,那这些精美的牌子是做给谁看的呢?给教师,还是给参观者?做这些牌子的目的何在呢?是教育学生,还是装点门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墙壁文化的创意和设计者是校长、主任或教师,唯独不是学生,他们关注的是学校的需要,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于是文化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其实,让墙壁说话并不难。只要能够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和语言去打造校园文化,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班级文化建设更应遵循这一准则。我们的口号应该是“我的班级我做主”,让学生们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每个班级,除学校统一规划布置的国旗、校训、名言警句、“养正”理念之外,在教室内外要安装几块软木版面,由学生自己布置。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优秀作文、优美图片、精美手工,应有尽有;“养正”之星、读书标兵、童声心语,尽在其中。视野之开阔,方法之巧妙,内容之丰富,远远超过老师们的想象。班级文化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学生们,每到课间,他们聚集在展板前欣赏品读、评论,惬意自得,是休息也是学习;展板也吸引着来访的家长,很多家长在展板中读到孩子的习字、作文,看到孩子的奖状、照片,激动无比,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对孩子的关注与日俱增。


我的墙壁我做主。以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读得懂、记得住、愿意看。钓胜于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展板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情趣与期待,创作带给他们快乐和幸福。所以,他们喜欢班级文化墙。


由此可知,学生不是旁观者,也不是观光客,他们是学校的主人,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行的。


校园文化是看的更是用的,讲究形式更要讲究内容,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应在唯美与实用之间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实效性。


作者简介

郑金丛,女,高级教师,任教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英才中学。曾荣获首届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多次参与教材教参编写。主编、参编教育论著多部。个人专著《我的教育我的爱:一位齐鲁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于2021年9月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多次执教省市县级公开课优质课。多次在省内外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长培训及师范类髙校在校生培训中做专题报告,“大爱”育人思想、“生本高效”教学理念等广泛传播让教育同仁受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校长的话引起全体师生(全体师生和校长)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