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月的宝宝不会爬正常吗(九个月宝宝不会爬正常吗?)九个月的宝宝不会爬正常吗(九个月宝宝不会爬正常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九个月的宝宝不会爬正常吗(九个月宝宝不会爬正常吗?)

九个月的宝宝不会爬正常吗(九个月宝宝不会爬正常吗?)




有些宝妈宝爸可能都看到了,最近美国儿科学会第一次全面降低儿童发育标准及相关指南。
那么问题来了:此举意味着什么?对儿童养育又有哪些影响呢?

今天的不定期更新,咱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开门见山,萌妈觉得这意味着三个字:反内卷。

过去美国CDC和APP的里程碑清单使用的是50%标准,现在使用的是75%的标准[1],可以简单理解为:

过去全班100个人,按照排名第50的成绩切一条标准线,从51名到100名都焦虑了;现在使用的标准降低到了75%,那么51名到75名都不焦虑了,只剩下76名到100名焦虑——但焦虑的总人数成功从1/2降低到了1/4。

少点焦虑,多点快乐。

育儿这件事,真的太容易引发焦虑了!


到现在我都记得小萌刚出生那会,为了让他全面发展、不落人后,我曾经自制了《小萌每日记录表》,正是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育儿百科进行了0~3个月、3~6个月、7~9个月的细分项设计,并且焦虑到每天测身高和体重。


这份表格,我一直记录到小萌2岁,直到我诞下小乖,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记录……


2019年,我有幸参加在珠海举办的全国儿科学会论坛,当时,上海妇幼的医生在论坛上发言,提出各地区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儿保标准,并且公布了上海的儿童发育标准。

显然,这份标准对儿童发育的标准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我记得3岁左右的男童平均身高,就要超过全国标准2~3厘米。

发言的医生不焦虑,但参会的医生焦虑了!

发言结束后的讨论阶段,大家争论得非常激烈,有不少医生直言:这种搞特殊的激进标准,会让更多父母陷入焦虑,而这种焦虑,很容易就滋生行业乱象。

所以,就算这份标准只是上海地区想给自己用的,也遭到了其他地区的激烈反对。

一旦有了标准,大家就会按照标准去比照,中间的差值,就成为了焦虑。

没有孩子的知友可能难以理解,那我再举个例子——关于容貌的标准,也会制造焦虑。

在研究AI能力的时候,我曾经下载过一个医美类的APP,点击进去就是AI测颜值的分析,对我的脸部进行极其详细的分析,我简单截了一张图如下:


事实上,它对于我脸部的数据还进行了多项复杂和精细的分析;而且,似乎担心我不够焦虑似的,最后还给出了颜值评分和建议方案:


立刻诊断我是重度法令纹,需要做医美!哪怕我已经是典型的双眼皮,它依然建议我去「开内眼角」或者「加宽双眼皮」!

紧接着就是最便宜也要几千块的医美项目……

通过这样一套标准化的「标准评分 - 制造焦虑 - 收割焦虑」的流程,成功制造了我的焦虑。就算是我这种不靠脸吃饭、已婚已育的妇女,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次照镜子的时候,都会多看几眼自己的法令纹。

标准越高,焦虑越重。孩子的养育,本来就是极其容易引发焦虑的。

这是因为孩子的发展变化很快,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全新的变化:突然就会笑了,突然就会抓握了,突然就会发出「baba」的声音了……但在成人眼里,这种非线性的发展就统统变成了两种情况:会或者不会。

会的,自然沾沾自喜,朋友圈九宫格,小区逢人就说;不会的,很容易陷入焦虑,甚至开始拔苗助长!

单单是在孩子「学步」这件事上,精明的商家发明创造了多少昂贵的学步商品啊:「学步车」「学步椅」「学步带」「学步腰带」……


尽管美国儿科学会屡次呼吁:不要让孩子独自使用学步车,因为滑得太快了,反而容易摔倒;或者孩子因为是扶着车走路,根本不是正常的走路姿势呀!


但是有啥用呢?

为了达到美国儿科学会自己发布的 12 个月就能「独立走几步」的标准(也就是老版里的标准),大多数家长依然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学步工具训练孩子走路。


在新版中,很高兴看到「能独自走几步」的标准从12个月推迟到了15个月!


而12个月的里程碑表示,只要孩子在这个月龄能扶着家具走,就已经达标了。


———

在这里,我也想提到著名的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2],我简述下实验结论:有一对双胞胎,A提前8周开始练习爬楼梯,B比A晚了6周才开始练习,但是到他们54周时,两人爬得几乎一样好!

也就是说,即便B晚了6周才开始进行练习,也依然追上了早期的大运动发展指标。

所以,第一个孩子苦苦训练8周,又有啥用呢?没到那个发育阶段,该不会就不会呀!何苦呢?

这些痛苦的训练所带来的优势,也只不过领先了6周,在接下来的2周内,就被迅速抹平了!

所以,拿50%中位数的标准去要求家长们做对照,真的很容易引发焦虑。

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了儿童发育里程碑清单,至今已经18年了。在这18年里,这种激进的标准从未修改过,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焦虑)。

这是因为——「监测」不同于「筛查」!

监测:父母在家里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成长发育,争取让孩子健康发展,甚至发展得更好。
筛查: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说明孩子很可能有发育障碍,需要尽早干预!

「监测」面向的是更好,而「筛查」只判断是否及格。

当有人拿「更好」的标准来告诉你是否「及格」,就像是拿着学霸的95分跟你说90分不够一样,已经足够引发焦虑。

那么,这种「监测」和「筛查」到底有多么不同呢?

我在美国儿科学会的官网找到了过去老版关于3月龄孩子的「监测」和「筛查」标准[3],可以看一下,左边是监测标准,右边红框内是对应的筛查标准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点,我做了一张对比图:


可以明显看到,只要不在筛查标准之列,即基本的追视、抓握、微笑、支撑头部、喋喋不休都正常,完全不必担心,也不用去看儿科医生。

但是呢,按照50%孩子的标准,作为父母,你还得做到左边那一堆红字的监测标准!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精细化养育」所带来的父母焦虑。

实际上,养育这件事真的是有专业性的,医生不可能取代父母,同样,父母也不可能取代医生。

美国同期的阳光未来(Bright Futures)项目,提供了完整的工具包:


看看它在实践中的架构,其实分成了四大版块:


比如对6个月儿童的随访,应该由专业的儿科医生来做出判断[4]:


其实和咱们社区儿保科医生的筛查标准是类似的,只不过咱们采用的是儿研所出版的发育商标准。

是的,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只要孩子没有触及筛查的问题,父母不用那么焦虑:过早地拔苗助长,未必能奠定孩子的优势,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还没有站上起跑线之前,就已经精疲力尽了。

所以,这次的改版CDC把里程碑梳理减少了57 个(26.4%),每个检查表的平均里程碑数量从 22 个减少到 13 个,同时增加了65 个(40.9%)更加明确的标准(用于取代过去的「可能」「也许」这些模糊的用词)。

———

在四大领域里面,减少数量分别来自:

- 认知:34 个(50.7%)
- 社交情感:16 个(27.5%)
- 语言:4 个(9.1%)
- 运动:3 个(6.4%)

社会情感和认知领域:孩子的差别是最大的,所以大家会对里程碑的规范产生很多疑惑,落地难度比较高,也容易引发焦虑。

语言领域:改变不多,引人注目的是老版要求24个月的孩子能说50个单词,现在新版变成了30个月能说50个单词就行。

运动领域:令人关注的就是「不再要求孩子会爬」!


爬行固然有益于孩子的平衡感、肢体协调等一系列运动能力发育,但大多数没有经过爬,直接从做到走的孩子,也并没有出现什么显著的问题。

当然,「不再要求孩子会爬」这点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以至于美国儿科学会专门发布了一篇博客,有父母代表提问:我听说如果婴儿跳过爬行,他们以后可能会出现阅读困难。

这是真的吗?


美国儿科学会请来作答的专家是Susan Buttross(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 (UMMC) 儿科教授,儿童发展和行为儿科部门前任主任,超过 35 年经验的发育和行为儿科医生)。

她回答道:不,当谈到发育里程碑时,婴儿并不总是遵循相同的剧本。如果他们无序地掌握了某些技能,或者您的孩子跳过了一个里程碑,则不必担心。

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这个由物理治疗师 Glen Doman 和教育心理学家 Carl Delacato 于 60 多年前提出的古老理论。

他们提出,如果婴儿没有按顺序经历神经发育阶段,例如 爬行、爬行和行走,那么孩子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就会更高。

虽然这个想法在几年前被科学研究证明是不正确的,但不幸的是,这种错误信息仍然在流传。

当谈到未来阅读和学习差异的机会时,有一些发展里程碑比其他里程碑更重要,但这不是其中之一。

当然,确实有证据表明,爬行是有益于平衡感的;但是整个儿科学会超过6,000名专家在评估后认为,「跳过爬行」直接行走,可能也没那么重要

写到这里时,不由心疼 3 分钟我家小乖,当年我照书养的时候,明明他都已经能扶站了,我愣是给人家摁下去,让他学爬了……

别站,给我爬!

我不否认爬行确实很重要,但爬行训练所带来的焦虑和负担,相较于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益处,可能是不值一提的。

毕竟,我妈老念叨我说:你这丫头,当初还没学会爬,都开始跑了!

这套由美国疾控中心和儿科学会自2004年发布,从2017年开始启动,2019年进入调研,直到2022年2月正式官宣的0~5岁儿童发育标准和指南,真的是第一次全面降低了需要家长进行监测的儿童发育标准;但关于发育迟缓的筛查标准,其实并没有降。

也就是说:专业的儿保科医生,依然守住自己的边界;但家长真的不必用「别人家孩子的成长标准」,来完全对标自家的孩子,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以及不必要的养育成本。

虽然有部分文章认为这次改变是因为大流行(COVID)的影响,也有人批评说这些标准的降低是在「掩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但作为曾经被精细化养育焦虑所主宰的我,当了 7 年全职妈妈的我,是非常欢迎这样的更改的。


与其给孩子报名各种号称能「激发潜能」的早培机构,与其从小就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与其为了「赢在起跑线」就让孩子精疲力尽,不如放宽心,只要孩子的发育是正常的,那就让他们正常地成长。

最后,附上新版的《0~5岁儿童发展里程碑》,大家可以收藏起来,不要再被老版中「别人家的孩子」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啦~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而不是鸡飞狗跳。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自然地成长!(也欢迎关注持续聚焦家庭教育的我呀)

参考文献
^https://publications.aap.org/pediatrics/article/149/3/e2021052138/184748/Evidence-Informed-Milestones-for-Developmental
^[1] Arnold G . The embryology of behavior : the beginnings of the human mind / Arnold Lucius Gesell.[J].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45, 128(2):159.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Pages/Developmental-Milestones-3-Months.aspx
^https://brightfutures.aap.org/materials-and-tools/tool-and-resource-kit/Pages/default.aspx

互动话题




你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吗?
你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吗?
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END


我是萌妈Cecilia,一个学术型的二胎妈妈
如果你有什么关于亲子的疑惑或问题
欢迎给我留言或发私信
科学养育,愿每个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九个月的宝宝不会爬正常吗(九个月宝宝不会爬正常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