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肝病的机制(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肝病的机制(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肝病的机制(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肝病的机制(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肝病容易形成凝血障碍

肝脏会产生许多与凝血相关的因子,对于机体来说非常关键。

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过程中,止血和凝血相关蛋白的合成和降解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机体凝血系统失衡,各项凝血指标也随之改变。

重症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患者由于肝脏严重受损,肝细胞大量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功能异常,抗凝物质增多,导致凝血障碍。

通过文献学习,小编了解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7项指标对于评估机体的凝血能力非常关键,但是这些指标并不是各位战友经常会看到的,难以直接解读。

凝血指标变化和慢乙肝病情相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七个凝血项目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指标或许可以提示大家病情发展的情况。

健康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的PT、APTT、TT显著增加,FIB水平则显著下降。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比较,肝衰竭组PT、APTT、TT水平显著升高,FIB水平下降。

肝癌组PT、APTT、FI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肝癌组外,D-D、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呈升高趋势,而AT-Ⅲ水平则随病情的进展不断下降。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TT水平逐渐升高。PT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TT主要反映血浆内肝素和肝素类抗凝物质的水平。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肝素和肝素类物质增多,均提示肝细胞损伤,且与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

FIB是在肝脏和巨噬细胞内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其水平随着肝脏受损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下降,是反映凝血功能障碍较灵敏的指标。

肝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改变,总体的高凝状态与抗凝功能降低,纤溶功能低下与继发纤溶亢进可交替出现,导致其PT、APTT、FIB均显著增加。

肝癌患者血浆FIB异常升高提示患者血黏度升高、纤溶亢进、易发生出血,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

从凝血指标看慢乙肝病情的发展情况,您学会了没?

参考:乐华文,王依屹.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6):755-75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肝病的机制(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