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大师(音乐治疗大师有哪些)音乐治疗大师(音乐治疗大师有哪些)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音乐治疗大师(音乐治疗大师有哪些)

音乐治疗大师(音乐治疗大师有哪些)

“我们的家乡,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高亢清丽的歌声,将这首歌颂乡村活力的歌曲传遍祖国大地。

1982年,这首歌首次登台,引人振发。

2021年,中国乡村,处处蓬勃生机。

能谱出这首充满希望的旋律的人,内心也同样充满着希望。

正如有人说,音乐大师施光南的旋律是绿色的,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他几十年的岁月里,为我们留下了太多活泼的歌曲,但是他的一生十分坎坷,49岁便脑溢血去世。

施光南

年少逐乐梦,千里不足惜。

施光南于1940年8月出生于重庆南山。

父母从各自名字中分别取“施”字和" 光" 字,加上出生地的" 南" 字,于是有了“施光南”。

父母都是早期中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赋予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他对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处变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重庆开阔的大山大水滋养了他,这让他的歌曲中,既有柔情似水的婉转回折,又有坚如磐石的恳切意念。

施光南与音乐结缘,始于一种天分。

“春天来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莺在树上叫….”

六岁的施光南,受窗外风景触动,便能随口编出《春天来了》,虽然比起之后的著作而言显得稚嫩,但已足够让施光南的妈妈惊喜。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音乐的好奇心、天生的热爱赋予了施光南勤奋的魔力。

从小学开始,施光南对歌谣、乐曲便格外上心,一遍遍唱,甚至抄在小本儿上,每天都翻来看。

到中学时,施光南负责编辑一份叫《圆明园歌声》的校刊,在同学间备受欢迎,广泛流传。

原因在于这本刊物经常刊登一些“中外歌曲新作”。

而小小的施光南,已经开始在校刊上悄悄刊登自己创作的歌曲,只是由于某种原因,他选择用各种笔名来进行代替。

直到1956年的那个夏天。

那天晚上,施光南自己编写的《懒惰的杜尼亚》在音乐厅的演出上进行了演出。

年轻的施光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听到人们的掌声,为他的歌曲欢呼,他激动的不能自己。

回家躺在床上,施光南兴奋的失眠了。

窗外的月光亮堂堂的,就像音乐厅的舞台,月光柔和又洒满大地,就像装着这个少年满满的梦想。

这个充满蝉声鸟叫的夜晚,有一个叫施光南的少年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要把音乐作为自己的志向。

中学毕业后,施光南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决定性的一步——投考音乐学院。

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施光南的一些乐理基础仍然是比较欠缺的。

幸运的是,主考老师是一位“伯乐”,他看出了施光南在音乐上的天赋。

施光南张嘴就能够模仿梅兰芳、程砚秋、高庆奎等名家的唱段,以出众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民间、民族音乐积累破例地被录取了。

老师让他去了附中,先进行系统的学习,扎实基础。

于是,1957年9月,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班里新添了一位插班生——施光南

1958年夏,为了迎接1959年将在奥地利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 ,中国音协面向全国征集音乐作品,天津市音协要求各单位推荐优秀作品参加选拔。

施光南很快写了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青年友谊圆舞曲》。

年少的施光南逐渐展示出自己的光芒。

《青年友谊圆舞曲》被选上推送,并由作曲系的两位老师来参与修改。

但施光南对老师们的修改却不接受。

在当时知识分子稀缺的年代,能成为老师的人身上是备受尊重的。

面对施光南的反抗,众人不解,老师疑惑。

施光南说,“如果像老师那样改了,完全没有我的曲调韵味了。”

施光南心直口快,没有一点回旋余地,结果是学院决定不推荐他的歌曲了。

施光南说:"不推荐拉倒!"

这就是施光南在附中时期发生的" 圆舞曲事件"。

那个时代,每个学生都被塑造成"格式化"循规蹈炬的人。

但施光南偏偏不接受这一套,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特立独行的性格。

他坚持的是革命烈士邓中夏《过洞庭》诗中所说的"我行我素"的原则。

"圆舞曲事件"给系里留下了 "施光南狂妄自大"的固定印象。

1959年施光南直升进入大学作曲系之后,他和主课老师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

但《青年友谊圆舞曲》却也算得上是他附中阶段音乐创作才能的锋芒初现,小荷露角。

1961年,时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在南宁"全国音乐创作座谈会"的报告中曾说:

"我们在3 0年代有青年作曲家聂耳,现在也有青年作曲家施光南的出现。这两位作曲家在写出优秀作品时,都才二十多岁。"

吕骥

吕骥把聂耳和施光南相提并论,这在是极为罕见的,因为聂耳当时被称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者" "中国新音乐的方向"。

仅此一点,足可以看到吕骥的理论勇气!

这些话也给了施光南很大的鼓励。

是那灰暗中坚守的光。

一九六五年大学毕业时,施光南以非凡的勤奋,获得各科成绩全优,作为高材生分配到天津市歌舞团工作。

然而,正在雏鹰展翅施展其特有的音乐才能时,一场持续十年的动乱开始了,施光南的旋律出现了颤音。

施光南被赶到天津农村“接受再教育”。

华北平原的黄昏是寒冷的。

施光南在毫无目标地散步,郁闷、困苦,不能动摇他对生活的信心,但要强迫他与从小酷爱的音乐分手,却象生活中失去一位最亲密的侣伴那样感到孤独、痛苦。

在这时,一阵熟悉的歌声飞来——那欢快的节奏,炽热的音调,不正是《打起手鼓唱起歌》吗?

施光南发现,这是两位正在悬空工作的工人发出的嘹亮歌声。

对于这样的惊喜,他十分欢乐,至少,苦难之中,歌声没有背叛任何人。

他对于音乐的坚持,并非毫无意义。

那一夜,到了鸡鸣三更之时,施光南都无法入眠,他的内心是如此兴奋和喜悦。

在冰冷的寒夜,人民用他的旋律向他表示信任、希望,他得到了温暖、勇气、力量。

他拿起笔,又开始了创作。

1976年10月,祖国的长空狂机飞降,乌云顿散,太阳露出了笑脸。

施光南重回乐坛,激情的旋律在他笔下如打开大闸的春潮一泻千里。

施光南对人民、对祖国、对四化建设,充满着责任心,怀着炽热的感情。

当乌云散去,这种感情就象冲开闸门的江水激荡奔流。

他努力深入生活。

他一天到晚写歌。

施光南骑在自行车上也乐思汹涌,整袋米掉在归途中,他竟毫无觉察。

他的大脑被音乐占满了。

他整天都在想如何为人民写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来,仿佛他就是为这个生活着。

在胜利的十月,他亲眼目睹多少人举杯祝福得新生,畅怀痛饮笑谈明天。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人民的喜悦、希望溶化在优美的《祝酒歌》旋律之中。

在1977年1月,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柯岩的诗《周总理,您在哪里?》,喊出了亿万人民的怀念之情,也喊出了施光南胸中积压的心声。

施光南在创作的时候,通过在广阔的空间深情地寻找总理,表现了总理崇高、伟大、朴实、亲切的形象和人民对总理的敬爱。

问和呼唤的音调、山谷的回声、大地的袭鸣、森林和大海的回答、广场的回音, 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又给以它们高度音乐化的处理,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神采奕奕而又勤勤恳恳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施光南的歌,热情感人,瑰丽动人。

他的作品都由书面变成有生命力的音响,飞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显示出他的旋律无比强盛的生命力。

此生命力来自哪里?来自太阳普照的春天,来自施光南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的赤诚之心!

千首名曲响中华。

1978年10月,施光南又写出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这是一首表现军人爱情的歌曲,在当时具有"冲破禁区〃的意义。

施光南说:“这首作品旋律的特点是以级进为主.基本上没有跳进,因此音乐非常深情、缠绵。”

电影《芳华》中曾演到一幕,文工团的少男少女们在房间里悄悄的听邓丽君的歌曲。

如今看来常见的爱情之歌,在当时很容易被当做靡靡之音来批评。

这是一次相当大胆的尝试。

但是效果非常好。

这首新疆风格浓郁的歌曲后来成了吐鲁番市的“市歌”,你只要进入吐鲁番地区.到处可以听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声。

有位新疆姑娘来信说,“听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从南阳回到家乡和原来告吹的边防战士重新和好相爱了。”

1979年,是施光南的声乐年。

他在这一年集中精力专写声乐作品,接连谱写出了《假如你要认识我》《萨瓦河畔的姑娘》《补衣歌》《红棉摇篮曲》《台湾当归谣》《我的祖国妈妈》《你的声音》《碧绿的草原》等抒情歌曲,以及声乐套曲《海的恋歌》。

施光南说:“我之所以集中精力谱写抒情歌曲,是急群众之所急,想雪里送炭。群众听了十年口号歌曲,他们急需通俗的抒情歌曲。我是把这项任务当作战斗任务来完成的。”

这一年,施光南共创作了100首左右的歌曲。

而这前后四五年间,总共是接近200首。

也就是,一年做了两三年工作的量。

谱写了众多时代歌曲,施光南在音乐上同样有自己的偏好。

施光南从1978年便开始构思歌剧《伤逝》。

他说:“198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百年,我希望《伤逝》能够上演,作为对鲁迅的纪念。”

施光南先把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告诉了王泉、韩伟两位编剧,他们一起设定了"春一夏一秋一冬一春"的整体结构,在1980年11月完成了歌剧的主体部分。

12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开始试唱和排练,施光南又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的修改和完善。

1981年8月27曰,歌剧《伤逝》终于在北京首演。

一经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伤逝》是我的一块‘问路石’。”

有了经验,施光南开始着手完成自己毕生的梦想——歌剧《屈原》。

这个的构思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施光南下乡历练阶段,在一次劳作中,他还和同行人开玩笑说自己如今的境遇与屈原也有部分共通之处。

他在歌剧《屈原》音乐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中道:“当我少年时期看到郭老的话剧剧本时,就被这部戏的宏大气势、绚丽的色彩及剧中屈原、婵娟、南后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施光南从不拘泥于一家之长,他从西洋歌剧风格、中国戏曲风格、美声唱法等各种方面来综合考量,力争得到最完美的呈现结果。

数年时间,他在不断摸索,只为部分音调、转折之处的圆融。

最后施光南在中国诗词谱曲的灵感找到了自己的路。

1987年,施光南终于完成了《屈原》的主要唱段。

1988年,施光南完成了全剧音乐的乐队配器。

1989年,才基本上完成《屈原》的音乐创作。

三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90年3月17曰,歌剧《屈原》先以“清唱音乐会”形式在北京民族宫演出。

演出现场,施光南西服革履,容光焕发。

音乐会后的第三天,中央歌剧院举办了一次研讨会。

大家充分肯定了《屈原》已经达到的艺术水准,也提出了—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施光南从巴基斯坦访问回来之后,立即听取了研讨会的意见,并且马上又对《屈原》音乐进行了部分修改。

4月18曰下午,也就是"清唱音乐会"举办后一个月,施光南在对《屈原》音乐修改了一整天之后,正在和女儿洪蕾一起练唱《屈原》中的唱段《告别之歌》时,突然倒在了钢琴边上。

这场告别,竟成永别。

施光南是倒在钢琴边上的作曲家,犹如战士牺牲在战场上。

他因脑溢血而过世,只有49岁。

1990年5月14日,施光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人们哽咽着说;“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早。”

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在所献花圈的缎特上写道:“你和你的旋律,永存在我心上。”

为纪念施光南先生,在施光南的祖籍地浙江金华建有“施光南音乐广场”。

在施光南的出生地重庆南岸,建立了施光南大剧院,在重庆南山公园建有施光南广场。

歌声仍在飘扬,人们永远怀念。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音乐的一座高峰——纪念施光南八十诞辰梁茂春,人民音乐2020年06期,期刊

2.愿他的旋律常绿——介绍青年作曲家施光南,晓光;,音乐爱好者1980年02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音乐治疗大师(音乐治疗大师有哪些)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