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问题)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问题)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问题)

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问题)

点击上方“医师报” 关注我们

5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一篇10万+文章:《18岁清华学子心脏骤停后第4天苏醒 | 宿舍同学、120、北医三院三方接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他的生命》,文中描述5月7号下午,清华大学学生在寝室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经过宿舍同学心肺复苏(CPR)+两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120转运和北医三院的通力抢救,这位年仅18岁的清华学子终于从死神手下逃脱。

这个完美的抢救过程和结局获得无数人的转发和点赞。这个典型的心脏骤停抢救案例背后,不仅有大学生CPR培训的完美实践, AED再立新功,更重要的是掩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逆天”技术——亚低温治疗,这关系到心脏骤停患者能否真正醒过来,实现脑复苏的关键环节。

清华学子有多幸运?

国内每年54万猝死患者仅有1%的人醒过来

目前,我国每年发生的猝死总人数约 54.4万/年,阜外医院研究显示,70%~80%心脏性猝死发生在院外。在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不到1%。但为什么清华学子这么幸运?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得益于面向大众的CPR培训以及清华校园公共电除颤计划的启动。

北医三院在报道中描述了详细的CPR抢救过程:赵峰和同学们刚刚接受过CPR培训,千钧一发之际,室友们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有人立刻开始胸外按压,有人拨打120,有人跑去取4月份刚刚在校园安装的AED。几分钟后,AED到场,同学按照AED发出的指示为赵峰进行了2次电除颤。赵峰倒地10余分钟后,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

对此,北京医院急诊科张新超教授对《医师报》表示:“这位18岁学子的得救,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是一个被好运眷顾的人。他幸运的遇到了一群懂得第一时间判断病情展开救援,并拨打‘120’寻求急救人员帮助的同学们;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接力进行抢救,并安全转运至医院急诊科后,经专业团队启动了亚低温治疗等救治手段,最终得以苏醒。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

李宗浩会长欣慰地说:“作为一个致力于我国急救事业发展的急救医生,作为CPR的践行者、推动者,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次清华大学学生成功实施CPR的案例。这说明,CPR技术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其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

心肺复苏有多重要?

每一个路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救命恩人

数据显示,呼吸、心跳骤停每延长1分钟,抢救成功率将降低7%~10%,如果超过十几分钟,将失去抢救时机。送到医院后,即使医院的技术再好,都可能束手无策,功归一篑。

李宗浩会长强调,很多时候第一目击者进行CPR比我们专业力量还要重要。应加强公安、消防、航空、旅店、餐饮等行业人员的CPR培训,在机场、铁路站点、酒店、学校、写字楼及大型商场等重点区域安装AED。重点培训第一目击者,路人也许就成为了救命恩人。

本次清华学子接力抢救过程中,舍友有效的CPR和及时获得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这次抢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CPR配合科学应用AED,将大大提升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如何实施高质量的CPR是救治关键,张新超教授建议:CPR主要包含6大要点:1、心脏停搏后10 秒内开始按压; 2、用力按、快速按,不要过深、过快,按压速率100~120 次/分,深度5~6 厘米(成人);3、每次按压后让胸壁完全回弹,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壁上;4、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努力使中断时间<10 秒);5、给予有效的人工呼吸,使胸廓隆起;6、避免过度通气。

李宗浩会长呼吁:“CPR科普是一项科学卫生事业,但更是一项社会卫生工程,仅靠卫生部门远远不够。所以我建议,在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协调和卫健委的牵头下,中国科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都应积极参与进来,从科普、科研、增设培训课程等发面,合力推动CPR规范化普及。”

让心脏骤停患者醒过来的逆天技术:

揭秘不为人知的亚低温治疗

第一时间启动CPR+AED能最大限度让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活下来,但并不代表着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醒过来。在常温下,脑组织缺氧超过6分钟会受到损伤,10多分钟后将发生不可逆损伤,患者即使被抢救过来恢复心跳呼吸,也往往因脑损伤严重成为植物人或处于植物状态。可以说,脑功能的保护一直是CPR后治疗的难点。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成年患者,都采用目标体温管理,又称为亚低温治疗。

什么是亚低温治疗?

利用人工方法将机体体温降至28~35℃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193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TempleFay等首先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因30℃以下对人体损害较大,目前实验及临床研究常用温度为30~35℃,现有研究证明,亚低温可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氧耗量,减轻脑水肿以及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生成、释放,改善伤者预后,因而成为新兴的脑保护措施。

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36℃之间,维持至少24 h以上,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被公认的可以减轻心脏骤停患者脑损伤的治疗措施。

法国Lariboisière医院对203例的心脏骤停患者研究显示,使用血管内降温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为41.9%,随访28天时无严重神经损伤的生存率为36%。但在我国,临床医师对亚低温治疗普遍认识不足,仅有少数医院开展,且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

幸运的是,北医三院急诊科自2012年开始启动亚低温治疗。建立亚低温治疗医疗护理团队及亚低温治疗标准流程,开展了反馈式体表亚低温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目前已经对数十例心脏骤停后患者成功实施低温治疗,已经使10余位患者成功脑复苏,治疗效果与国际同步。

在此次成功促使昏迷4天苏醒过来的幕后英雄,就是北医三院急诊科马青变主任率领的亚低温团队。在72 h里,清华大学心脏骤停大学生经过了低温诱导期、低温维持期(24 h)和复温期。终于在5月11日,心脏骤停后的第4天,苏醒了!并在心脏骤停后的第7天,拔除气管插管,完全恢复神志!

亚低温治疗是怎么实现的?

跟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有什么区别?

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和血管内降温。既往应用的体表降温如冰帽、冰毯、腋下腹股沟放置冰袋、温水或酒精擦拭身体及风扇等,这些降温不能等同于亚低温治疗,但可以作为快速降温的辅助手段。因为亚低温的本质是温度控制,以上方法诱导过程较长,大多需要 3~8 h,容易使体温波动较大,降温的效果不理想,且无法快速达到和维持恒定的目标温度,更不能缓慢复温。

北医三院急诊科所采用的是血管内降温的技术,即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endovascular heat exchange cooling),其工作原理是采用介入方法将温度控制导管插入人体深静脉内(如经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或经股静脉至下腔静脉),直接对血液进行降温/复温。它的特点是降温迅速可靠,创伤小,降温速度平均达到 3.0~6.0℃/h,温度控制精确度为 0.1℃。

哪些患者可以使用亚低温治疗呢?

根据国内外现有临床研究发现,血管内亚低温为治疗下列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1、心肺复苏后脑病

心跳骤停死亡率高,部分存活者因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而给家庭及社会增加了极大负担,早期去除病因后的脑保护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增加脑复苏成功率。

2、恶性颅高压

正常颅压成人6.0~13.0 mmHg ,轻度颅内高压:14~20 mmHg,中度颅内高压:20~40 mmHg,重度颅内高压:>40 mmHg。如果颅高压控制不良产生严重后果,发生脑疝,会导致病人死亡。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引起颅高压:1.颅脑损伤2.颅内肿瘤3.颅内感染 4.脑血管病5.颅脑先天性疾病6.脑缺氧。目前常用治疗方法:1)去除病因:肿瘤切除;分流术;2)药物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血浆,白蛋白,糖皮质激素等;3)脑脊液外引流4)外科去骨瓣。

临床许多疾病可导致弥漫性颅内压增高,上述保守治疗效果差,而外科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许多患者常常因病情严重而失去治疗时机。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

3、大面积脑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预后差,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亚低温对急性大面积脑梗塞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4、其他疾病

恶性癫痫持续状态;中署患者者中昏迷、昏睡或嗜睡可用于控制体温;恶性综合征患者中发生昏迷、或昏睡或嗜睡均可用于控制体温。

往期回顾

▶ 帮亲朋好友挂号、安排病房被列为微腐败:陕西卫健委整治健康行业乱象行为

▶ 不看后悔!你永远不知道护士节的护士们到底有多疯狂……

▶“仁济医生被拷走”事件追踪|医生真的都不给患者加号了吗?

▶ 海潮随笔|出走半生,你是否已经给自己一个交代?

▶ 快来快来!卫健委发通知啦!绩效考核你了解了吗?

▶ 天啦噜!柳叶刀:“中药”软膏竟然加激素!皮肤科权威专家有话要说

▶ 医师报自导自演微电影|饮食有道,如此肾好!

▶【视频】2019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视频】2018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

编辑:霍元杰 审核:黄玲玲 陈惠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问题)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