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

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0~3岁都是孩子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我们人在心理上诞生和发展的阶段,但多数父母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生理需要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还有父母错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没有心理的。

下面我们就以马勒(客体关系和自体发展心理学最伟大的理论家,也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分离个体化阶段为蓝本,一起来了解孩子0~3岁这段神奇的旅程吧。她把孩子0~3岁发展分成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特征,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是特征阶段的划分,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区隔。

第一阶段是自闭期(0~2个月)关键词:睡觉,无条件反射

这段时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睡觉,孩子几乎不与外界客体建立联系,是没有交流的,孩子靠本能生活,靠无条件反射生活,如吮吸反射,靠这种反射找到母亲的乳头,吸出乳液。而且整天基本都是睡觉,好像不和母亲发生关系,自己形成了独自的系统。这和自闭症很像。马勒认为很多儿童患上自闭症是因为心理发展固着(一个坎没迈过去就会停在那儿,一直产生影响)在了自闭阶段,这是比较严重的,是0~2个月有问题。

这个阶段大概2个月,当孩子到了2个月后,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和母亲有信息的交换,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大概在2个月的时候,孩子会朝母亲笑,这个微笑对孩子来说意味着社交活动开始了,有的学者叫它为人类的第一次社交反应。

第二个阶段是共生期(2~6个月)关键词:微笑、融合

微笑预告着自闭阶段的结束,也预告了孩子进入了二元关系,进入和母亲的关系。但在这个阶段,孩子认为自己和母亲的是一体的,妈妈就像是我身上的一个器官,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微笑是不分人的,孩子可能是不仅和母亲共生,而且是和整个世界共生的。这个时期,孩子一般会非常乖,舒舒服服地躺在母亲的怀里,不哭不闹。对于母亲而言,这也是一个非常舒服而不舍的阶段,因为妈妈也会有强烈地与孩子亲密的需求。

第三个阶段是个体化分离期(6~24个月)关键词:分化

这是孩子心理诞生最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变得更独立,更个体化,孩子逐渐把自己和母亲分离开来,孩子会咬母亲一口,发现自己不疼,孩子开始区分自己和母亲是不一样的。同时,孩子也开始能够区分母亲的脸和别人脸是不一样的,所以看到母亲的脸会微笑,而看到陌生人往往会很紧张。

一个孩子他想健康的发育无论是他的躯体还是认知的发展,以及和母亲这个伴侣关系的认同,最关键的功能就是和母亲强大的信息交流,所以我们说母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母亲不能和孩子产生非常贴切的、及时的信息的交流,将来这个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问题。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亚型(子阶段)

第一个亚型是孵化期(6~10月)关键词:探索、过渡

孵化期也叫做分化期,从与母亲融合共生到开始分化。有经验的母亲会发现6-10个月的孩子不象6个月前静静的躺在你怀里,孩子开始不听话,他会拼命的挣脱母亲的怀抱,要看世界、周围其他的人,开始和周围的环境探索和发生关系。

马勒观察到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挣扎实际是想取得一个更好的体位,来看清楚母亲的脸,好母亲应该用很好的角度让孩子看清楚你的脸,从母亲的脸色上开始找到自己的形象,第一次的镜像反应就出现了,如果母亲是忧郁的、痛苦的,压抑的,总之有很多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就会心情不好,就会给自己的内心留下很多阴影,母亲的脸色恰恰反应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母亲一定要是开心的,稳定的,一定要是感觉好的母亲,母亲总不能让孩子学会的事情就是悲伤吧。

再往下分化时,孩子除了探索母亲的脸外,又开始探索母亲更多的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这个时候实际是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异和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在孩子的认知和知觉的发育过程中第一次觉察到了我和母亲不同,逐渐让他的心理产生独立和分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母亲不能让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探索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抓住一个床单、毛毯、枕巾、更多地是抓住玩具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这个孩子探索世界。

玩具等过渡客体是必要的,它们一定程度上在孩子探索的时候替代了母亲,也拓展了探索的范围,也由母亲开始转向这个世界,但如果一个孩子无论吃饭、睡觉、或是在母亲的怀里的时候都抓着一个玩具不放,这常常意味着母亲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了,过渡客体替代作用过多了。如母亲急忙上班、挣钱可能会减少与孩子躯体接触的机会,影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第二个亚型是实践期(10~16个月)关键词:自恋、游戏、共情

这个时期孩子一步一摇学步,开始学习说话,对外探索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孩子把更多的能力投降外界,但孩子自身还不够强大,他向外走了几步,就要回到妈妈的怀抱。妈妈就是一个基地,港湾和堡垒,孩子会随时会回来进行情感充电,之后再一次走出去,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远离,一步一步的独立,一步一步的分离客体。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孩子操控能力的增强,孩子的自恋意识会达到顶峰,孩子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仅能够操控自己,这时孩子的自恋的需求也达到顶峰。这个时期父母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的自恋需求,长大后孩子就会出现病理性的自恋,或极度自卑。母亲应该及时觉察到孩子的这种需要,并给与及时、精确的、共情性的证实(证实孩子的操控力,满足他的自恋),这时孩子会陶醉于无所不能的自大和过度自恋的眼光,会看到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惊奇性、好奇性,兴奋性。他开始去感觉这个世界的情感,这个时候自大的、全能的、无所不能的自恋的需要,是及时需要母亲来证实的,证实他对这个世界产生的情感。

这个时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游戏,第一个是躲猫猫。孩子藏起来,让母亲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孩子心里有个意象,当自己的眼睛被自己的手捂起来的时候,看不到母亲了,就意味着母亲消失了(还不具有客体永恒性),他捂起来的时间越长,他内心的焦虑越严重,他突然把手松开,看到母亲,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他的喜悦、惊奇、甚至伴随着尖叫。

不要小看这个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可以检验这个孩子可以离开孩子多久,能够在母亲离开时能坚持多久,这意味着孩子在意象上、心理上能独立多久。这个时候的孩子在跟小朋友玩的时候会玩一会儿,又看看母亲在不在,再玩一会,再看看母亲在不在跟前,这就是孩子心理成长和个体化成长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母亲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耐心,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游戏就是“你来抓我呀”,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他想挣脱母亲的拉扯跑出来,说“来你抓我呀!”,他想逃离母亲,突然引起母亲的注意,突然跑掉,妈妈会跟在后面,突然把他抓起把他抱起来,再放下,孩子又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是愉快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我们会看到很多神经症患者他们在长大后没有这种自尊感和操纵感。

孩子的喜悦并不是仅来自于操控感和自尊感,很多时候是能操纵母亲,也能和她融合,这个感觉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快乐的,这个时候母亲的状态很重要,一个好母亲能够容忍孩子进一步的脱离,但是同时也会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充电,而且还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探索外界的世界,母亲是稳定的,不焦虑的、脸上堆着慈祥的、欣赏的表情,母亲鼓励孩子不断的去学习、做逃离的游戏,通常是深情的看着孩子,内心有同理心,共情性的支持,这个孩子这个时候是需要逃离的兴奋和喜悦的,这个好母亲远远的站在那里,以孩子在游戏中的喜悦和快乐来参与这种喜悦与快乐,这其实是共情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如果母亲做不到,对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创伤,如果母亲能够以同理心的状态来欣赏孩子逃离自己的喜悦感和惊奇感,就会让孩子更加有能力的对自己在更大范围里探索,而得到更高的自信感和更强烈的操控感,这些稳定感、操控感、自尊感、快乐感都是人长大后必备的,这非常重要。

但是大多数母亲对小孩子这种无所不能的探索会感到焦虑、恐惧和害怕。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淘气的,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担心和焦虑,孩子可能会从椅子上掉下来,可能会跑到大马路上,可能会玩尖锐危险的东西等等,这对父母是考验。绝大多数父母是有能力轻易阻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会在此阶段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如果是老人带孩子,往往怕跟不上孩子,把他们绑在身边,孩子就失去了探索实践的机会,孩子会失去操控感、稳定感、自尊感、愉悦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问题。如果是高焦虑的母亲或父亲或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在这个发展阶段出现问题产生困难的时候,特别是无法和孩子进行分离的母亲。

2-6个月处于共生期,实际是孩子的需要同时也是母亲的需要,有部分母亲非常需要孩子不能离开她半步,这个孩子也没有探索的机会,还有一种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把孩子推开,推开孩子是母亲避免和孩子逐渐分离的痛苦,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是怕将来会产生这种分离的痛苦。

这里也要尤其提醒各位妈妈,免于自私的爱,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坚实的后盾,你不能因为自己有爱的需要,与孩子亲密的需要,就以爱的名义限制他,控制他,甚至绑架他,因为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控制感,从而日后不能自尊,不能自爱,还要背负你所给道德的压力。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所以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妈妈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以肯定地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走出去”,第二,以慈祥,温柔,包容的笑容随时迎接孩子回到自己的怀抱。(这一段有广泛意义)

第三个亚型是整合期(16~24个月)关键词:黏人、孤独、矛盾

马勒发现,这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其实,这个粘上父母是正常的需要阶段,很多父母害怕了,认为孩子是不是退行了,变小了,很多工作忙的父母对孩子反感了,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这个世界探索增加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智力也会增加,然后进入整合阶段,这个已经能够独立走路的孩子,似乎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似乎能够意识到离开母亲也能生活了,不是那么可怕了,但是同时有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就是孤独感。

16-24个月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知觉功能、运动功能都发展很好,感觉和母亲分离了,但是同时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所以他会感觉很孤独,这个时候他会感到对母亲的需要增加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像前一个阶段对挫折无动于衷,看起来很脆弱,和小朋友有争执就会回去找父母,好像是变小了,自我的情感的充电和逃离的现象也被寻求身体上跟母亲分离的活动代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对母亲更加需要,这个时候可能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大,对母亲的情绪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强烈。

马勒描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母亲,不断的在母亲读书、洗衣、工作的时候打断她,他会不顾一切的在母亲工作的时候爬到母亲的胸前引起母亲的注意,温柔的依靠在母亲的怀里,如果母亲主动的抱他,他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是他挣脱出来后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寻找母亲,这个时候的孩子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体验到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育已经赶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不断的试探,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的体验,这个时候存在一个风险,需要好母亲来避免的,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回到过去的状态,以寻求舒适,也就是所谓的变小了),然后母亲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

这时特别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证实,需要母亲温柔的理解的证实,这个时候实际马勒命名为心境的易感期,这点上母亲需要更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就在整合期的这个点上。

第四个阶段是客体永恒性(24~36个月)关键词:稳定

孩子个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孩子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我”。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具备了客体永久性,用手捂脸的躲猫猫也许不是他想玩的了,他也不会因为爸爸把玩具藏在了背后就认为玩具消失了而大哭。

另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把和同一个人有关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来。要能相信那个缺席而令人挫折的母亲正是那个赞赏并挨着他的母亲,这个能力不只依靠理智上统合相反事物的能力,也依赖着足够的美好经验累积,孩童必须要累积足够多的温暖经验才有办法不让小的分离彻底压到回忆这些美好经验的能力。

---END---

感统训练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让您的孩子打好一切学习的基础

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据大量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处于婴儿分离个体化阶段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