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球麻痹的治疗(真性球麻痹的治疗方案)真性球麻痹的治疗(真性球麻痹的治疗方案)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真性球麻痹的治疗(真性球麻痹的治疗方案)

真性球麻痹的治疗(真性球麻痹的治疗方案)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头晕伴左肢及右侧面部麻木1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左侧肢体、右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似脚踩棉花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咳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上述症状进行加重。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四肢抽搐、头痛、耳鸣、耳痛。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


血压176/88 mmHg。神清,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方向运动到位,无震颤及复视,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不歪,伸舌居中,软腭上抬力弱,咽反射消失,吞饮水试验(+);左侧肌力4级,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指鼻试验、轮替动作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右侧面部、左侧肢体浅感觉减弱;双侧腱反射(++);双下肢病理征(-)。


初步定位


①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前庭神经核损害Ⅷ。


②左肢及右侧面部麻木,查体右侧面部、左侧肢体浅感觉减弱→交叉性感觉障碍(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脊髓丘脑侧束损害)三叉/交叉。


③行走不稳、似脚踩棉花感,查体右侧指鼻试验、轮替动作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右侧共济失调(右侧绳状体,小脑下脚)、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小脑)。


④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咳呛,查体软腭上抬力弱,咽反射消失,吞饮水试验(+)→真性球麻痹(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Ⅸ、Ⅹ。


综上所述存在Ⅷ、Ⅸ、Ⅹ、小交叉损害,考虑右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头颅MRI示延髓急性脑梗死。


最后定位


右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是最常见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综合征。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有20%为后循环卒中,其中约50%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且男性患者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临床表现


▼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

▼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诊断要点


在临床诊断中,交叉性感觉障碍提示了患者的病变位于延髓,并且累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束,是诊断的关键。既往曾有过表现为纯感觉障碍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报道。另外,该综合征患者通常无意识障碍,但也确实有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原因可能为小脑梗死后水肿逐渐加重,脑干受压、脑脊液循环受到影响所致。


若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当患者满足下列2项条件时,可以诊断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提示病变在延髓——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1条);(2)提示病变在延髓背外侧——温痛觉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1条)


治疗策略


1.在溶栓时间窗且无溶栓禁忌证者应给予溶栓治疗,首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2.超过溶栓时间窗者,应给予积极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调脂等治疗。考虑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者,可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给予强化他汀治疗,考虑心源性栓塞稳定后应给予抗凝治疗。


3.同时积极查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针对性地给予二级预防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延髓外侧综合征发病早期一般不给予降压治疗,除非血压明显偏高:收缩压(SBP)>220 mmHg、舒张压(DBP)>120 mmHg。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易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故其进食以前应行吞咽功能检查(如洼田饮水试验),明确球麻痹者应该给予鼻饲饮食,否则很容易出现吸入性肺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真性球麻痹的治疗(真性球麻痹的治疗方案)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