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倾听)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倾听)

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倾听)

本文来自去年底,我邀请苏州启明心理陆宇光老师做的一场讲座和对话。

(本次对话的听众是对佛法和心理都感兴趣的人士,那段时间我正在讲佛法中的师生关系,故而结合这个问题有一段回馈,也附在最后,保留对话的完整性。)

贤宇法师:

首先,很高兴今天邀请到陆宇光老师参加我们的活动。陆宇光老师是苏州启明心理咨询事务所所长,苏州市心理学会理事,一位非常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陆老师好!我们这是一个佛学&心理学学习小组,基本的活动是每周一次。今天谈的主题一个是人本主义,请陆宇光老师做一个20分钟的讲解,然后做一个互动。后边我做一些回应,然后把我们这几周来学习师生关系中的伦理议题做一个总结。陆宇光老师,关于我们这个学习小组,还有什么要了解的吗?

陆宇光老师:

嗯!我觉得这个学习小组挺好的,我在上边关注了一下,觉得做得很不错!

贤宇法师:

感恩您的支持与鼓励!我们这个小组基本都是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同时又对佛法感兴趣的!下面请您给大家做讲解吧?

陆宇光老师:

今天受贤宇法师的邀请,给大家讲一下关于人本主义的内容。现在我体会了一下我自己,感觉我内心微微有些兴奋,感到跟大家在一起,虽然我们看不见彼此,但也能感觉到大家在一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觉得特别的舒服。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由于这两周以来工作特别的繁忙,好像身体的状态也不是特别的好,讲话的声音,也许不能像以前一样表达的更加有力一点。也许今天蛮难做到这一点,也请大家有多谅解!

今天讲到人本主义罗杰斯《个人形成论》部分。人本主义确实是心理咨询当中,像春风一样,很温暖的东西,对内心来说,是温暖的春风。我自己也特别喜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描述的是一种关系。实际上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日常生活中,在彼此相互关系中也会不断呈现出来。

罗杰斯写了两本书特别好,一本是《个人形成论》,另一本是《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在治疗过程当中,主要再三强调的是,是什么让来访者发生变化了呢?是彼此之间的那种关系让来访者发生了变化。是什么样的关系,能够让一个人向好的方向变化了呢?这个是罗杰斯整个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他讲到了三个条件。就是人跟人的关系当中,相处的时候如果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的话,对方自然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在罗杰斯《个人形成论》和《当事人中心治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深深地被理解,和一种温暖,会让人渐渐变得更加开放。

我先讲一下有关人本主义有关治疗的理论,大概的综述方面。再根据我的经验,再讲讲怎么做到人本主义讲的东西。

人本主义治疗讲了三个要点:一、真诚透明。咨询师处于一种真诚透明的状态。罗杰斯讲的很简单,四个字:真诚透明。但达到罗杰斯所讲的状态也不容易啊!因为咨询师首先要对自己真诚透明。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咨询师首先对自己开放,对自己的感觉、情感的一种开放,实事求是的去体会自己内心的东西。当我们咨询师自己去体会自己内心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去面对一种恐惧。所以我们咨询师要能够更好地体验自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容易。所以罗杰斯是这样讲,背后有一样事情,就是咨询师自己要去做一些体验,这样咨询师能够更好的接纳,更好的放松下来。如果更好地放松自己,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时候,咨询师才能做到对自己的真诚,才能做到对来访者的真诚。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真诚就会丧失中立原则,就容易把自己的一个观念强加给来访者,我们认为自己还是很真诚的。许多初级咨询师会做这个事情,特别喜欢去干预来访者,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去告诉来访者,他真的是很真诚。这个真诚是一个通俗的理解。而不是把来访者当成一个真实的,独立的一个对象,来真诚的对待它,这个是不一样的。

坦诚的说,我讲的这些话呢,大家也许听到过,但是呢,还是要讲这个,因为很重要,讲完这个过后呢,我还是把有关罗杰斯治疗的精髓部分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二个讲到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关注挺困难的,也不容易。所以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扪心自问,你们无件关注过自己吗?我们每个人很真诚的面对过自己吗?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无条件积极关注,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体验。来访者为什么变化呢,应该说是在被无条件接纳、倾听过后,才能更好的接纳自己。

第三个讲到了共情理解。共情理解是人本主义治疗最关键的点。罗杰斯的书里形容的非常多,他说:用来访者的眼睛去看世界,穿着来访者的鞋子去体验来访者的感受。他不断地描述着,共情理解来访者的状态。而且这些描述到的咨询师体会到的情感,正好是当事人的,把这理解传达给当事人。

我也看到贤宇法师组织大家练习共情,但是在这里呢,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分享呀,我只能分享我的体验。共情呢有两个位置。一个是咨询师位,就是站在咨询师的位置上来看来访者。我的心在咨询师的位置上,给来访者共情。具体包括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基本上是听着来访者说的,给他做反映,这叫共情的咨询师位。

还有一个叫做共情的来访者位,罗杰斯所讲的这个部分让我们做共情不是在咨询师位,而是在来访者位。就是我咨询师的心在来访者的位置,通俗的说,我的心在来访者的心里,或者说叫换位体验。我们咨询师的心要做一个动作,换位体验来访者。怎么做到的呢?我告诉大家一个办法,就是我在倾听开始的时候,我放空自己,放下自己,但是我给自己一个暗示。这个暗示就是说:假如我是来访者,假如我是他……你就觉得自己转身转到来访者位置上去了,你的心仿佛就转到了来访者心上去了。假如我是来访者,我体验到什么?

这个特别重要,在共情的时候,你的心要转到来访者位。它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我听着来访者讲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也许我是不能和他合拍的,但是他讲话的时候,慢慢我真切地能感受到他的感受,我与他在一起。

换位感受而不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没有用,它感觉不到这一点的。如果是换位感受,我就能顺着来访者的感受讲一些话,甚至这些内容不用大脑多少思考,就能感觉到,你就自动感觉到,讲出来。这个时候来访者就觉得这些话完全是自己内心所想。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是太准确,但是随着你持续地这样做,你的心跟着来访者,你的心和他的心在一起去感受,尽量去切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进行,你就能非常好的体会来访者的感受。同时你讲出来话也就恰恰表达了来访者的情意。

操作上面是这样做到,持续这样做。也就是说我转到来访者位后,我把感受,我对来访者的理解告诉他。在这过程中,有时我会有一种直觉的感受,可能稍微分析一下,反馈给来访者,这个时候来访者就会感到你非常非常的理解我,非常非常的懂我。

咨询师做得好的话,他都是非常贴着来访者,来访者感到非常舒服。

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明确的讲到了人的变化的七个阶段,这在理论上是非常重要的,别的学派没有这样说。这个七个阶段呢,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包括我们个人体验的过程当中,真的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这七个阶段,这个部分真的是非常好。所以呢,人是怎么改变的呢?如果不理解的话,我建议大家要好好阅读。(P121-143)

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如果我要总结的话呢,我是这样来形容的,叫:心在心中。咨询师的心在来访者的心中,就先讲这么多吧。

贤宇法师:好,那谢谢陆老师的精彩的分享,刚才我也感觉感受到陆老师这样一种非常慈悲的这样一种力量,那下面的时间呢,大家可以提问题。

同学:陆老师您好,我有个问题请教您啊,就是您刚才说的那个心在心中,我感觉也非常好。但是有一点,我做起来可能会比较难。就是说,可能有时在做共情的时候就成了移情。就是如果那个咨询师跟来访者有相同的经历的时候,很容易变为移情,这块怎么能很好的抽离出来,请教您,感恩!

陆宇光老师:我估计到就是说一个人自己内心的那个需要调整的部分,与来访者需要调整的部分具有一致性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倒觉得,需要的是咨询师个人去体验或者去转介。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和来访者特别有共鸣,希望通过疗愈他来疗愈自己。这是我们人本来的一个倾向,但常常是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你虽然能理解他,但无法帮他走出来。所以我建议最好是转介,或者你个人体验,自己先走出来,再去帮他。

贤宇法师:好,其他同学,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言的。……(有些个人问题,陆老师做了现场对话和咨询体验,这里从略)

贤宇法师:人本主义疗法中,来访者非常容易形成依赖,因为他觉得你对他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你。这种情况下,陆老师怎么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没有?

陆宇光老师:当然,一个人非常能够共情别人,人们仿佛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一个真正地理解他的人。人生在世几十年,有时候,突然知道有一个人真的理解他,对他来说,那种心里的感受、依赖,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每当我想到这一点,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慈悲的感觉。这种依赖,我们抱有一种慈悲吧。因为一个人的依赖能够治好他,能够让他恢复得更好。如果运用得当,能让对方得到很好的成长,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让别人依赖造成自己的困扰的时候,我倒觉得,我们如果让一个人来依赖我们,他觉得我特别理解他,但造成了我的困扰的时候,我需要去找一个人好好地谈一谈。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做一个个人的体验,或者找一个咨询师,或者做一番自己内在的探索。我是这样想的。

贤宇法师:我刚才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您提到咨询师位和来访者位,包括刚才您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位置的切换,您觉得这两个位置的比重在咨询中怎么去分配?这是第一个问题。

陆宇光老师:

不同的疗法,它的比重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人本主义者,来访者位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他跟随来访者,深入到来访者的内心,更理解他。但在其他的一些,例如认知行为流派当中,尤其是在一些初级咨询师当中,很多咨询师还是站在咨询师位上的。但是这个比例,我很坦诚的说,我觉得没有办法明确的表达清楚啊!我现在知道各个咨询师,不一样的咨询师个人运用的情况不同。

贤宇法师:

那就人本主义咨询师或您的运用中间,来访者位会占多少呢?

陆宇光老师: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来访者位会占得比较多,这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需要在来访者位去理解来访者。当与来访者建立起比较好的咨访关系,并对来访者的问题做了较好的概念化时,我会跳出来访者位,做适时引导,还会和来访者做些解释。我是一个整合性治疗者,不一定完全用当事人中心的方法,有时候还可能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这两个位置是可以随时切换的。

来访者不同也可能还会有不同。比如一个来访者,理性比较强,感性比较差的时候,为了让他更多的体会他的感觉的时候,就会经常站在来访者位,让来访者体会到被理解的感觉,去体会他内在的感觉,在体验中去发现他。站在来访者位,可以帮助来访者打开他的经验,这个同时都是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的。走情感路线是这样做的,走理性路线不是这个路子。

贤宇法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本主义的疗程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估算?如果纯用人本主义的话,一般需要多少次?

陆宇光老师:我觉得这个没有估算,就像道法自然一样。

贤宇法师:好,还有没有问题要问陆老师?

同学:我记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5层,他在晚年的时候又补充了两层,有的说是审美和灵性,有的说是审美和求知,究竟是哪两个?

陆宇光老师:审美和求知?我现在也记不清楚了。

同学:好的好的,感谢您!

贤宇法师:我现在想再问一下,马斯洛也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什么关系?它们似乎是两块,但都是人本主义?

陆宇光老师:人本主义本来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贤宇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啊,整合的点是一种内心需要,一种被理解的需要。这个我觉得是一个整合的点。这个实际上是人内心世界需要的本能,小孩出生就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这是我们内心世界本来所具有的,他需要无条件的被理解。

贤宇法师:

好!这部分的时间差不多了,后边我会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总结,包括此前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对刚才陆老师的讲解做个回应。

刚才,陆老师讲:人本主义的一个核心是共情,它所蕴含的三条基本原则,实际上适用于任何人际关系,或者说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佛法中同行间的互动,包括师生关系,包括世间一般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实际上都可以以真诚透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作为基石。其时罗杰斯他自己也提出了一种理想,就是所谓“助益性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也能解决大到世界和平这样的问题,或者教育中的问题。因此,他的理论不仅是心理咨询的基础,而且,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我觉得或许将来会越来越广泛。

之前曾海波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合作对话。合作对话呢,我理解它是以好奇心为基础,而人本主义是以共情为基础。好奇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间,也是非常重要。不过它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状态,和人本是有些差别的。

我们这几周学习的佛法中的这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佛法中人际关系的核心。这种师生关系,它是泛化的,不光局限于既定的老师与学生。而是说一切时处,你遇到一个人,你能够去向他去学习,学习他的生命经验,那么他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或者善友。所以“善知识”这个概念的范围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它意味着我们愿意向他人去学习。

人在一切的情境中间,他内心可能会存在多种动力。有一种倾向就是希望被理解,也希望去理解别人,需要和别人建立一种联结,这个是和慈悲心有关的,那也就是人本主义告诉我们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还有一种就是说,我们希望在这个境界中间去学习、去了解,类似于刚才说“求知”这样一种需求,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心灵探索和成长的希求。其实现在很多人来找心理咨询师,他也是为了做一种心灵的探索和成长。佛法里面讲的这个善知识或者善友,实际上就是刻画这种对心灵成长的需求。师生关系的核心就在这里,它也是非常基本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是基于人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需求。它和智慧,和我们人内在的觉醒是相关联的。所以我觉得佛法里面强调的这样一种人际互动的模式和一些基本的内涵,它和人本主义也是同样基本而重要的,也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当然,相比之下,可能一般的老百姓他学习的心要弱一些,他首先关心温饱问题。但是实际上就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之后,很多人他实际上是渴望心灵提升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法中的这种师生关系,他也是会需要的。

那么佛法中的师生关系它包括哪些基本的内涵呢?所以在这两周中间我发了一共四篇文章,第一篇是讲的这个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啊,包括从历史啊,文化啊,对佛教整体的影响啊,等等这些角度做了一个诠释。那么这个师生关系呢,它实际上是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从荣格的原型里面我觉得可以找到,这就是我们内心中都有对一种就是长者啊,老师啊等等这样一种崇敬、一种向往。我觉得这一点是每个人的一种本性,就是他内心中也是有这样一种形象的,也希望有这样一个老师能够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间,能够去指导到自己,就像我们期待有人理解自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以去看看自己的内心。但是这种希望它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或者找到之后会不会出现问题。比如出现依赖、出现各种移情等等,在师生关系中出现这种过度或者不及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去处理的。

所以第二篇文章中间我谈到的是,师生关系。那么老师他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那这里面提到了善知识的十种德相,佛法里面,经论里面讲到了。比如首先在佛法里面的善知识要以戒定慧为基础,还要配合上通达经论,要有慈悲心等等这些。

老师是如此,那么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那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这个弟子相。弟子相主要是三点:首先呢是秉性柔和,没有偏执,有一个很开放的心态;第二是有希求心,有这样一种渴求,要去学习这样一些人生的道理;第三是秉性聪慧,有辨是非的能力。

第四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我提到师生伦理它是可以去比较宽泛地用在我们的人际互动当中。包括我们有一个叫视师如佛的这样一个概念。视师如佛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要去排除我看到的老师或者其他人的一切的缺点。而是说:一个人能够给我带来一种生命的一种提升、一种帮助,那么它对我的影响就是和佛是一样的。是这样的一种角度。并不是说要把师长神化,或者要对师长形成一种依赖。所以我觉得像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个活动,那么我们都是对佛法感兴趣,大家在善法上彼此相互的增长,那么也可以把在座在场的人都看成是佛一样。他们给我的帮助跟这个佛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样子去理解视师如佛是比较好的。那么我们每天的生活呢,就会有一种神圣感,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它都是在和我们心中的理想进行对话,在和我们内在的一种非常崇高的东西进行对话,那么我们会得到很大的一种力量,能够去超越眼前的困境,让我们的心常常处在一种比较清净的状态之中,而不会被琐事所困扰。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视师如佛的一个真正的含义,也是佛法中的这个师生关系,要让我们达到的心理的一种特征。

- 完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人本主义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倾听)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