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病治疗(冷水鱼常见病的防治)冷水鱼病治疗(冷水鱼常见病的防治)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冷水鱼病治疗(冷水鱼常见病的防治)

冷水鱼病治疗(冷水鱼常见病的防治)

北方山区冷水鱼养殖常发病害防治技术

康鹏天

山区冷水鱼常发病害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在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生物因素疾病大多是由各种病原生物感染、寄生而引起,病原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机械损伤、理化因素和营养因素等,由非寄生生物所引起的疾病。内在因素是鱼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致病生物影响下,是否发病与鱼群本身的易感性与抗病力有密切关系。易感鱼群和体弱的个体存在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实质上免疫力降低所造成的,病原体只有进入这样的机体才有可能会致病。

一、山区冷水鱼养殖中常发病害概述

本文以虹鳟鱼养殖为例,简述山区养殖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秦岭细鳞鲑等)常发病害。常发病害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

1.常发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病毒性出血症(VHS)及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等。

2.常发细菌性疾病:虹鳟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细菌性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及疖疮病等。

3.常发真菌性疾病:即虹鳟鱼水霉病,一般是由于拉网、运输时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损,水霉菌由患处侵入,同时在死卵及表面有损伤的鱼卵上也有水霉菌的寄生。

4.常发寄生虫性疾病:虹鳟鱼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三代虫和小瓜虫。


二、山区冷水鱼养殖鱼苗培育中常发病害诊断与防治

1.爱德华氏菌病

症状:皮肤充血,肛门红肿,肝脏肿大,色浅。

治疗:外消泼食盐水,使池水浓度为7-8‰。内服氟哌酸拌饵投喂,药量占饵料的1%,连投三天,普通饵料和药饵交替投喂。

2.烂尾病

症状:起初尾部外边缘发白,渐渐向尾柄蔓延,然后烂掉,注意和咬尾相区别,咬尾指鱼的尾部被残食咬掉,但尾外边缘无白边。

治疗:内服土霉素拌饵投喂,药量为每100kg鱼拌3g,连投3天,第一天药量可适当加大。

3. 小瓜虫病

症状:眼球浑浊和发白,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上粘液增多,鳃小片破坏,影响呼吸。病鱼反应迟钝,游于水面,不久即死亡。

治疗:水族缸培育的,用 1/4000的甲醛溶液静水洗浴1小时;水库网箱培育的,将网箱提起,使鱼苗集中在鱼箱的一角,用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和 3% 食盐水泼洒洗浴。

4.三代虫病

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的皮肤上出现一层灰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呼吸困难。治疗:用 1/4000 甲醛溶液洗浴 1 小时,或 87% 的晶体敌百虫40×10 -6 浓度溶液洗浴1小时。

5.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患病鱼摄食不佳,离群独游水面,多在缓流、水面和排水口附近缓游。鳃组织分泌大量粘液,鳃淤血及局部贫血,鳃丝肿胀,鳃盖不能完全闭合。

治疗:用5%食盐水浸洗1分钟,再放入消毒网箱,或将病鱼放入2%食盐水中洗浴30分钟,均有治疗效果。或用1-2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 2 分钟;也可口服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鱼体重每天150-200mg拌入饲料。

6.鳃霉病

症状: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常出现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呼吸困难,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

治疗:用2%的食盐和1%的苏打溶液静水洗浴30分钟。


三、山区冷水鱼养殖中常发病害诊断与防治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症状:初期表现为体色发黑,摄饵不佳,各鳍条基部充血,游动迟缓,多数鱼苗肛门拖着粪便。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凶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首先是鱼苗中大的个体死亡),频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很快死亡。病死鱼腹部(特别是前胃部附近)膨大,解剖观察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肠壁松驰无弹性,有炎症;胃幽门部出血;胰脏有出血点,病变严重。病鱼组织切片观察,胰脏组织细胞严重坏死.此外,肝、脾、肾组织也有坏死病灶。在体重 1g 以下的幼鱼多呈慢性型病例,死亡速度较慢。

流行特点:该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虹鳟鱼苗、幼鱼的病毒性鱼病。在我国东北、山西等地均有流行,曾经造成90% 的虹鳟稚鱼死亡。此病在水温 10-15℃流行,10℃以下、15℃以上发病较少,而且发病较轻,死亡率较低。

发病后残存未死的鱼可数年以上乃至终生携带该病毒,并通过粪便、鱼卵、精液排出病毒,继续传播。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可采取预防措施。因为该病主要危害20周龄以内的幼鱼,所以可对产卵、鱼苗孵化及培育的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切断感染源的传播。另外,可以通过控温方法控制病情,如国外将病鱼放在 5-6℃水温中饲养,以控制病情。

2. 病 毒 性 出 血 性 败 血 病(VHS)

症状:有三种类型,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和眼眶结缔组织及口腔上颚充血,鳃苍白或花斑状充血,肌肉和内脏有出血症状;有时胸鳍基部充血。慢性型病程较长,死亡率低。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鳃丝肿胀,贫血,肌肉和内脏有或无出血症状。神经型主要表现为病鱼运动异常,在水中时而静止或沉于水底,时而激烈或挣扎作旋转运动;病鱼腹壁收缩;病程较慢,死亡率较低。

流行特点:本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时发病较多,升温至14-l5℃时,发病少且逐渐消失。对鱼种和1龄以上的虹鳟鱼较敏感,累计死亡率高达80% ;而鱼苗和亲鱼很少发病。该病毒通过病鱼和带病毒鱼的粪、鱼卵及精液排出,在水中扩散传播。

防治方法:可采取提高水温的办法控制VHS的发生。鱼卵消毒: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含1%有效碘)50mg/L浸浴15分钟,可达到完全消毒目的。

3.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

症状: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爆发时,首先出现稚鱼和幼鱼的死亡率突然升高。受侵害的鱼通常出现昏睡症状,不愿活动和避开水流;但也有的鱼表现出狂暴乱窜、打转等反常现象。患病鱼眼球突出且变黑,腹部膨胀,肛门处拖着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粪便是较为典型的特征,但并非该病所独有。鱼鳃苍白,鳍基部出血。另外,通常在头部之后的侧线上方显示皮下出血。

流行特点:该病在 8-12℃时为流行高峰。水温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病及死亡率影响很大。水温在10℃时,死亡率最高;水温低于 10℃时,潜伏期延长,病情呈慢性发展;水温高于10℃时病情较急,显示出低死亡率;当水温超过15℃后,一般不出现自然发病。病毒在稚鱼和幼鱼之间水平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其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携带病毒鱼排泄的尿、粪便等而感染。

防治方法:可采取提高水温的办法控制IHV的发生。鱼卵消毒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含1%有效碘)50mg/L浸浴15分钟,可完全消毒。

4.虹鳟弧菌病

症状:病鱼摄饵不佳,体色发黑,各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鳃丝贫血略发白。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肠道发炎,有时呈点状出血,肠内含有淡黄色粘液。成鱼患病,体表往往有溃疡症状或局部隆起病灶,隆起处肌肉溃烂,剪断皮肤有血脓状组织坏死物流出。

流行特点:本病属世界性流行的鱼病,从孵化后数个月到1龄左右的虹鳟鱼均易感染,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个体大的虹鳟鱼乃至亲鱼都易感染,但多为慢性病。

防治方法:国外有商品化鳗弧菌疫苗上市,采用注射、口服、浸泡和喷雾方法进行免疫,均有预防弧菌病效果。

5.虹鳟鱼疖疮病

主要症状:该病分为四个类型,急性型外部症状未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I型表现出肠道发炎,鳍基部出血症状,病鱼死亡较慢;慢性Ⅱ型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在鳃上有轻度症状。

流行特点:病菌可经皮、鳃感染,皮肤创伤是感染的主要门户,病菌侵入后,在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经鳃感染的首先是在鳃小片上皮和毛细血管形成细菌群落,引起血流障碍和组织崩坏,继而细菌经血流侵人心脏及其它内脏,形成病灶转移;经口感染则表现为肠道发红,肠道内含混有血液的粘液物质,逐渐形成严重的卡他性炎症。本病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能感染灭鲑气单胞菌,虹鳟鱼感受性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该病流行水温是6-34℃,最适水温为20-25℃。

防治方法:防止病原菌带入养鳟场,转入的鱼卵、鱼苗要进行消毒处理。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注意换水,保持良好水质。注射或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起到积极的预肪作用;发病时可口服抗菌药物。

项目资助:甘肃省渔业资源创新利用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子项目《山区冷水资源利用及冷水鱼产业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编号:GSRS-TSYZ-1-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冷水鱼病治疗(冷水鱼常见病的防治)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