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人们日常所说的原发性肝癌或肝癌,一般是指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在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于第四位,其死亡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其症状一般多不明显,特别是在病程早期。通常直径5厘米以下的肝癌约70%没有临床症状,无症状的亚临床肝癌亦有70%左右为小肝癌。症状一旦出现,患者的肿瘤往往已经较大,进展一般较为迅速。如果不能有效治疗,患者往往在几个月至1年内即可死亡。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病变:1.肝硬化的表现,如腹水、侧支循环的发生,呕血及肢体的水肿等;2.肿瘤本身所产生的症状,如体重减轻、周身乏力、肝区疼痛及肝脏肿大等。一旦出现症状再来就诊的患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往往继发于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和酒精性肝硬化,少数患者由黄曲霉、亚硝胺、有机氯农药等引起。

临床表现

早期肝癌患者常无症状,多为体检发现。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则较多,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块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肝癌破裂后,可出现急腹症表现等。也有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

辅助检查

一、肝癌血清标志物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的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持续血清AFP≥400微克/升,或AFP持续升高,并能排除妊娠、生殖细胞瘤、活动性肝病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内肿块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

2.CT检查:平扫CT检查可见肝内单个或多发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的结节或肿块。肝细胞肝癌在多期增强CT扫描时表现为快进快出模式,肝内肿瘤在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肿瘤内造影剂廓清,显示为低密度肿块。合并有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动脉期可见门静脉提前显影,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量较大时可导致肿瘤本身强化不明显,但在门脉期肿瘤仍然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伴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在门脉期可见门静脉内充盈缺损。

诊断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与肝癌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AFP在缺乏敏感的影像学方法情况下,曾用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如果AFP≥400微克/升,在排除妊娠、慢性病或活动性肝病,以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情况下,则高度提示肝癌。

介入治疗

尽管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因肝癌患者大多合并有肝硬化,肝功能储备不足,或在确诊时已达中晚期,或因高龄,或因伴有其他不能耐受手术的疾病,能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肝癌患者为20%~30%。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继外科手术之后肝癌治疗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也是除手术之外最常用的肝癌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一、肝癌的血管性介入治疗即肝动脉化疗栓塞/灌注术(TACE)治疗。

TACE是在DSA(数字减影技术)透视下将导管/微导管插入肝癌的肿瘤供血动脉分支内,经由导管/微导管将碘化油和化疗药物乳剂,或栓塞微球等栓塞材料注入肿瘤血管中,使混有化疗药物的碘化油较长时间聚集在肿瘤血管及肿瘤组织内,在高浓度化疗药物和碘化油栓塞所致缺血缺氧的共同作用下使肿瘤坏死。

二、非血管介入治疗。

用于肝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包括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局部消融是借助于影像学技术对肿瘤靶向定位和引导,采用局部物理毁损或化学毁损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的一类治疗手段。常用的物理消融方法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化学消融常用的是无水乙醇瘤体内注射。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107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