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治疗痉挛(经方治疗肌肉痉挛)经皮治疗痉挛(经方治疗肌肉痉挛)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经皮治疗痉挛(经方治疗肌肉痉挛)

经皮治疗痉挛(经方治疗肌肉痉挛)

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近年来,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的应用,特别是高分子药用材料的应用,研制开发出了涂膜剂、膜剂、凝胶膏剂(巴布剂)、喷雾剂、贴膏、贴片等经皮给药新剂型;并根据现代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要求,开始对中药经皮给药透皮特性、影响因素和吸收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以揭示中药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给药方式的客观、科学的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产品开发的同时,与中药经皮给药系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也非常活跃。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相关的研究已自成体系,独具规模。

在中药制剂学领域里,代表了当今新剂型研究的新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现代研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尚未达到至善至美的阶段,仍有许多新的理论、新的问题有待发现,有待实践和完善。根据国内外近几年来的研究情况,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方面。

穴位疗法与透皮吸收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时更好的药效,并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以经络和穴位为载体和通道有别于血管和血液,它有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相关脏腑的能力,不像血管和血液将药物广泛分布到全身。由于进入体内的药物大部分可以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这种给药途径具有提高疗效、减少药物进入体内的剂量两个优点。穴位经络给药可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近年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提示:中药,特别是补气药的作用,是通过神经、激素、免疫三者整合协同而体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激素—受体—cAMP—蛋白激酶,这个过程好比一个生物学的放大系统,极微量的激素即可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许多激素通过质膜上环化酶的激活,生理信号扩大了一万倍。贴敷于穴位的中药,其中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可能具有影响受体的作用,尽管它们作用极微,却极有可能通过以上途径产生生理放大效应。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是独特的信息传导和控制系统,因而董洪涛等认为:外贴中药的生物活性在通过影响受体产生生理效应的同时,经穴的传导感应还可使中药的活性成分影响到机体其他多个层次的生理功能,而在循经感传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相互协同的作用,从而导致了经穴的特殊生理放大效应。

敷脐疗法与透皮吸收

脐部神阙穴属任脉、督脉,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故神阙穴与诸经百脉相通,又为冲脉之经所行之域。任、督、冲“一源三岐”,三脉经气相通,更有奇经纵横,串通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膜。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血管丰富,屏障功能最弱,药物容易穿透并弥散而吸收,并且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较强,因而脐部皮肤给药,更有利于药物吸收。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网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从现代医学上说药物在脐部皮肤穿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入体循环,所以经脐部皮肤吸收比较迅速。现代医学也证明脐部比其他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中药贴敷于脐部可以治疗高血压病、泄泻、鹅口疮、盗汗、痛经、晕车、心绞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根据脐部用药的上述特点,将开发成的中药TTS制剂贴于脐部或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足心疗法与透皮吸收

足心涌泉穴是少阴经井穴,为古今常用急救穴位之一,具有滋阴降火,苏厥宁神之功,其角质层与全身相比较要薄,很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选择针对性强、外用吸收快的药物,可达到穴位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中药贴敷可以治疗腮腺炎、感冒、高血压病、神经衰弱、咽炎等多种疾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经皮治疗痉挛(经方治疗肌肉痉挛)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