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温初起(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宜用什么方)治疗湿温初起(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宜用什么方)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治疗湿温初起(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宜用什么方)

治疗湿温初起(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宜用什么方)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衮。两种不同转归。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

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该书将其隶属于伤寒之中,并载其脉象为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晋王叔和《脉经》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如提出其病因是“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其主证为“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指出“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宋代朱肱《类证治人书》指出白虎加苍术汤为治疗本病的主方。

金元时期对湿温的治疗仍局限在伤寒范围。迨至清代,有了本病的专著《湿热病篇》,薛生白在该书中所称的湿热证主要指湿温。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称暑兼湿热,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薛、吴二氏系统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一直为今日所遵循。 湿温初起,苔白不渴,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三仁汤可法。轻开上焦肺气,气化湿亦化。 若湿热不从外解,由表入里。


邪在气分,湿遏热伏,缠结不清,苔白或黄或垢腻或干。清热解毒,芳香化湿,甘露消毒丹为主(《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用药微苦而非大苦,无遏湿伤阳之弊;清利而非燥利,无助热灼津之害。湿热留恋,邪未化燥,此方最佳。苔黄腻舌红热重者或加竹叶、芦根轻清透热,或加黄连、山栀苦寒泻火;苔白或嫩黄垢腻湿重者或加苡仁、茯苓渗湿于下,或入半夏、厚朴辛开于中。

其他或加浙贝、杏仁宣开肺气,或加竹茹、前胡清化痰热,或加蝉衣、牛蒡以透疹等等随症施治。若见黄厚之苔,不论已燥未燥,凡便溏者为湿热积滞之邪未净,均可导下。若湿伤阳气,阴寒内盛,法当扶阳,禁用苦寒。若热伤阴血,湿已化燥,法当清润,则芳香淡渗宜慎。

若气分不解,邪入营血,出现神昏、谵语、痉厥、伤阴、亡阳或出血之变,此痰火内闭,木火同气,热极风生,肝风内旋,胃阴将涸,急需以牛黄、紫雪、至宝之类,藉芳香灵通之品,直达心宫而开内闭,犀角地黄、羚角钩藤、三甲复脉、大定风珠等熄风救液。而阴损及阳或亡阳虚脱者,又应当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冀挽垂危于万一。

本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养阴液等。若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误作伤寒而发汗,则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遂蒙蔽清窍;若见胸闷脘痞,以为积滞而攻下,则损伤脾胃之阳气而致脾气下陷;若见午后热增,以为阴虚而滋润之,则使湿邪滞着不化,病情迁延难愈。故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即指出了湿温病初起治疗的三大禁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治疗湿温初起(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宜用什么方)
分享到: 更多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