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绡建炎治疗绡建炎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治疗绡建炎

治疗绡建炎()

竹皮巾,◆即竹皮冠。○[唐][王維]《過太乙觀賈生房》詩:“昔余棲遯日,之子煙霞鄰,共攜松葉酒,俱篸竹皮巾。”參見“竹皮冠”。

竹巾,◆竹笠的別稱。○[唐][張籍]《太白老人》詩:“[日觀]東峰幽客住,竹巾藤帶亦逢迎。”○[宋][俞琰]《席上腐談》卷上:“氈之異名曰毛席,毯之異名曰毛褥,猶竹笠呼為竹巾。”

竹簡巾(竹简巾),◆即竹皮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頭帶一頂前一片後一片的竹簡巾兒,旁縫一對左一塊右一塊的蜜臘金兒。”參見“竹皮冠”。

紙巾,◆一种质地柔软,可替代手绢用来擦脸揩汗等用的纸质制品。○海岩《平淡生活》第三卷第四章:“我慢慢地坐在床边,轻轻抽出床边的纸巾,想替信诚擦擦眼泪,不料眼泪越擦越多。”○陆天明《省委书记》二四:“贡志英的眼圈刹那间也红了,忙从手包里掏出一小包纸巾,递给修小眉。”

枕巾,◆鋪在枕頭上的織品,現多為毛巾一類針織品。◆补证条目■铺在枕头上的织品,现多为毛巾一类针织品。○毕淑敏《补天石》十七:“剩下的,放在徐一鸣的枕巾上。”○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张大民欠欠身子,从晾衣绳上揪了一条毛巾,又从床上揪了一条枕巾。”

折烏巾(折乌巾),◆猶折角巾。○[宋][陸游]《自詠》:“華髮蕭蕭居士身,江頭風雨折烏巾。”參見“折角巾”。

折上巾,◆古冠名。○[後漢][梁冀]改輿服之制,摺疊巾之上角,稱摺上巾。○[北周]裁為四腳,名曰襆頭,也稱摺上巾。○[隋][唐]時貴賤通用,[宋]時為皇帝、皇太子常服。參閱《後漢書‧梁冀傳》、《舊唐書‧輿服志》、[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襆頭》、[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三》。

折巾,◆見“折角巾”。

折角巾,◆即林宗巾。○[東漢][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時。一日道遇雨,頭巾沾濕,一角摺疊。時人效之,故意摺巾一角,稱“林宗巾”。見《後漢書‧郭太傳》。○[宋][張耒]《贈趙景平》詩之一:“定知[魯國]衣冠異,盡戴[林宗]折角巾。”後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書‧武帝紀下》:“初服常冠,以皂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滸傳》第九八回:“忽見一秀士,頭戴折角巾,引一個綠袍少年將軍來,教[瓊英]飛石子打擊。”亦省作“折巾”。○[清][侯方域]《九日登高》詩:“荒徑遙開叢菊淚,折巾欹落短毛霜。”

語兒巾(语儿巾),◆頭巾名。○[唐][元稹]《和樂天送客游嶺南二十韻》:“貢兼蛟女絹,俗重語兒巾。”自注:“南方去京華絕遠,冠冕不到,唯海路稍通。○[吳中]商肆多榜云:此有語兒巾子。”

羽巾,◆道士戴的頭巾。亦借指道士。○[清]林則徐《黃壺舟以前後放言詩寄示奉次》之一:“紛看絹樹登華轂,恐少緇流度羽巾。”自注:“時有以僧道度牒為籌畫經費計者。”

衣巾,◆1.衣服和佩巾。語本《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唐][白居易]《初除戶曹喜而言志》詩:“弟兄俱簪笏,新婦儼衣巾。”◆2.衣服和頭巾。○[南朝][宋][鮑照]《代蒿里行》:“虛容遺劍佩,實貌戢衣巾。”○[唐][白居易]《酬牛相公兼呈夢得》詩:“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小生衣巾,扮[吳應箕]上。”◆3.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宋史‧宋祁傳》:“自為誌銘及《治戒》以授其子:‘三日斂,三月葬,慎無為流俗陰陽拘忌也。棺用雜木,漆其四會,三塗即止,使數十年足以腊吾骸、朽衣巾而已。毋以金銅雜物置冢中。’”參見“衣衾”。◆4.指青領衣和方巾。○[明][清]時的秀才服式。○《儒林外史》第十七回:“直到四五日後,[匡超人]送過宗師,才回家來,穿着衣巾,拜見父母。”◆5.借指秀才的資格和待遇。○[清][李漁]《憐香伴‧隨車》:“當初只因娘子沒正經,惹出那場大禍,革去了我的衣巾,如今纔掙得一件青袍上身,又不要去招災惹禍。”○[清][錢泳]《履園叢話‧夢幻‧損陰騭除名》:“此卷係抄襲[陳勾山]舊作,窗稿中有其文可查。薦而不售,衣巾尚在;薦而或售,據新例必除名。”

一字巾,◆1.古時頭巾之一種。相傳起於[宋][韓世忠]。○[宋][洪邁]《夷堅甲志‧韓郡王薦士》:“[韓郡王]既解樞柄,逍遙家居,常頂一字巾,跨駿騾,周遊湖山之間。”又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十一年》。2.京劇中丑角、書僮所用的巾幘。○[蘇少卿]《平劇手冊‧行頭砌末例釋》:“一字巾,一個。黑緞帶約三分闊,上有水鑽。丑角、書僮等用。”

腰巾,◆襪肚,即今肚兜。○[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襪肚》:“蓋[文王]所制也,謂之腰巾,但以繒為之。宮女以綵為之,名曰腰綵。至[漢武帝]以四帶,名曰襪肚。至[靈帝]賜宮人蹙金絲合勝襪肚,亦名齊襠。”

燕巾,◆古代一種日常戴用的頭巾。○[明][陶宗儀]《輟耕錄‧巾幘考》:“按《儀禮》:士冠,庶人巾。則古者士以上有冠無巾,幘惟庶人戴之……後世上下通用之,謂之燕巾。”

邪巾,◆始喪時所戴的孝巾。○[清][夏炘]《學禮管釋‧釋雞斯》:“今時始喪者,邪巾貊頭,笄纚之存象也。”

險巾(险巾),◆猶高冠。○[唐][高彥休]《唐闕史‧李可及戲三教》:“[可及]乃儒服險巾,裒衣博帶。”參見“險衣”。

霞巾,◆道士的頭巾。○[唐][韋渠牟]《步虛詞》詩之十五:“羽袖揮丹鳳,霞巾曳彩虹。”

武巾,◆武士頭巾。○《儒林外史》第一回:“為首一人,頭戴武巾,身穿團花戰袍。”

烏巾(乌巾),◆黑頭巾。即烏角巾。古代多為隱居不仕者的帽子。○[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唐][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詩之一:“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仇兆鰲]注:“《南史》:‘[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宋][張孝祥]《念奴嬌‧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順》詞:“忍凍推敲清興滿,風裏烏巾獵獵。”○[清][孔尚任]《桃花扇‧偵戲》:“草堂圖裡烏巾岸,好指點銀箏紅板。”

烏角巾(乌角巾),◆古代葛製黑色有摺角的頭巾。常為隱士所戴。○[唐][杜甫]《南鄰》詩:“[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不全貧。”○[仇兆鰲]注:“角巾,隱士之冠。”○[宋][陸游]《小憩長生觀飯已遂行》詩:“道士青精飯,先生烏角巾。”○[元][楊維楨]《湖州作》詩之四:“[湖洲]野客似[玄真],水晶宮中烏角巾。”○[清][方文]《壽姚休那先生》詩:“田磽不飽青精飯,髮禿還飄烏角巾。”

衛生巾,◆一种妇女经期使用的卫生用品。由吸水纸、絮装吸收层、胶带纸等组成的条状物,可粘在内裤上。○《市场报》1989.5.15:“由于卫生巾的价格相对较高,很多消费者还是愿用传统的卫生纸。”

萬字頭巾(万字头巾),◆頭巾名。○[宋]製萬字巾下闊上狹,形同萬字,故名。亦稱“萬字頂頭巾-萬字頂頭巾”。○《水滸傳》第三回:“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箇[太原府]紐絲金環。”○《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秦重]﹞又將幾錢銀子,置下鑲鞋凈襪,新褶了一頂萬字頭巾。”

萬字頂頭巾(万字顶头巾),◆見“萬字頭巾”。

脫巾(脱巾),◆脫下頭巾,改戴官帽。指開始入仕。○《文選‧顏延之<秋胡>詩》:“脫巾千里外,結綬登王畿。”○[李善]注:“巾,處士所服。綬,仕者所佩。”○《梁書‧范雲傳》:“脫巾來仕,清績仍著。”○[唐][劉禹錫]《故荊南節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脫巾為弘文館校書郎,再遷至大理評事。”○《明史‧王元翰傳》:“平居凍餒,脫巾可虞。”

頭巾氣(头巾气),◆指讀書人的迂腐習氣。○[明][楊慎]《升庵詩話‧右丞詩用字》:“[王右丞]詩:‘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孟浩然]云:‘重以觀魚樂,因之鼓枻歌。’雖用助語辭,而無頭巾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八回:“[莫]某人還不至於如此;不過頭巾氣太重,有點迂腐騰騰的罷了。”○[朱自清]《你我》:“‘師母’是南方的通稱,北方人卻嫌頭巾氣。”

頭巾戒(头巾戒),◆指讀書人的迂腐觀點。○[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寄生》:“吾姪亦殊不惡,何守頭巾戒,殺吾嬌女!”[何垠]注:“猶今言迂腐氣也。”

頭巾(头巾),◆1.裹頭的織品。○《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唐][于鵠]《過張老園林》詩:“身老無修飾,頭巾用白紗。”○[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頭巾》:“古以皁羅裹頭號頭巾。○[蔡邕]《獨斷》曰:古幘無巾;[王莽]頭禿,乃始施巾之始也。○《筆談》曰:今庶人所戴頭巾,[唐]亦謂之四腳,二繫腦後,二繫頷下。取服勞不脫,反繫于頂上;今人不復繫頷下,兩帶遂為虛設。後又有兩帶四帶之異,蓋自[宋]朝始。”徐遲《牡丹》八:“她貼上烏黑的片子,扎上頭巾。”◆2.指[明][清]時規定給讀書人戴的儒巾。○《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魯公子]回到家裏,將衣服鞋襪裝扮起來。只有頭巾分寸不對,不曾借得。”○[清][李漁]《奈何天‧慮婚》:“就是一頂秀才頭巾,也像天平冠一般,再也承受不起。”

陶令巾,◆見“陶巾”。

陶巾,◆[陶潛]的軟帽。○《宋書‧隱逸傳‧陶潛》:“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後因以為文人放誕閑適之典。○[唐][王績]《嘗春酒》詩:“野觴浮[鄭]酌,山酒漉[陶]巾。”○[宋][陸游]《開元暮歸》詩:“日暖登山思[謝]屐,病餘漉酒負[陶]巾。”亦作“陶令巾”。○[宋][范仲淹]《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大言出物表,本性還天真。或落[孟嘉]帽,或拋[陶令]巾。”

鼠耳巾,◆隱士裹頭用的頭巾。○[唐][劉言史]《山中喜崔補闕見尋》詩:“鹿袖青藜鼠耳巾,潛夫豈解拜朝臣。”

手巾把,◆舊時飯館、澡堂或劇場中的堂倌或富家僕人用熱水沃過再擰乾以供客拭面的熱手巾。○《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誰知拿了進去,欽差還沒有聞着,打手巾把子的人已經挑眼了。”○[老舍]《駱駝祥子》五:“[張媽]既是得伺候着煙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歸[祥子]統轄。”

手巾,◆1.拭面或揩手用的巾。○《太平御覽》卷七一六引[晉][陳壽]《漢名臣奏》:“[王莽]斥出[王閎],太后憐之。○[閎]伏泣失聲,太后親自以手巾拭[閎]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資治通鑒‧梁敬帝紹泰元年》:“[霸先]懼其謀泄,以手巾絞[稜]。”○[胡三省]注:“今人盥洗,以布拭手,長七八尺,謂之手巾。”◆2.今多指毛巾。有的地區指手帕。○[老舍]《櫻海集‧犧牲》:“他屋子的窗戶都開着,窗臺上還曬着兩條雪白的手巾。”○[沙汀]《困獸記》二一:“‘啊,還有!’她遞給他一方手巾,‘要是高興,去看看[老吳]吧!’”◆补证条目■拭面或揩手之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釋巾(释巾),◆謂換去平民頭巾,開始做官。○《北齊書‧邢邵傳》:“釋巾為[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請,遷著作佐郎。”○《隋書‧高祖紀上》:“釋巾登仕,搢紳傾屬。”○[宋][歐陽修]《謝校勘啟》:“早濫吹以決科,旋釋巾而補吏。”參見“釋褐”。

飾巾(饰巾),◆1.以幅巾裹頭。謂不加冠冕。○《後漢書‧趙咨傳》:“太尉[楊賜]特辟,使飾巾出入,請與講議。”○[李賢]注:“飾巾,以幅巾為首飾,不加冠冕。”◆2.謂不冠帶,隱居賦閑。○[漢][蔡邕]《陳太丘碑》:“大將軍[何公]、司徒[袁公]前後招辟……先生([陳寔])曰:‘絕望已久,飾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後漢書‧陳寔傳》:“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謝使者曰:‘[寔]久絕人事,飾巾待終而已。’”◆3.婉詞。指死亡。上古人死時不冠而裹巾。見《儀禮‧士喪禮》。○[清][趙翼]《輓唐再可》詩:“方當享大耋,光景日正午。何期遽飾巾,霞飛倏羽化。”

生巾,◆儒生所戴的頭巾。○[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二‧生員巾服》:“[漢][酈食其]以儒冠見[高祖]。註曰:‘儒冠,側冠也。’予意恐即今之生巾。”

上巾,◆謂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歲)則舉行加冠禮,先用一種絲織的頭巾束髮,然後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明][張居正]《辭上巾恩賞疏》:“茲者伏蒙聖恩,以今日臣等恭視皇上整容上巾,禮成,特賜臣[居正]銀一百兩,紵絲六表裏。”

山巾子,◆谓雾气。○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霧是山巾子,船爲水靸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八回:“老爺道:‘這重霧又是個甚麽出處?’天師道:‘霧是山巾子,船爲水靸鞋,苦没有甚麽出處。’”按,雾起如帽罩山头,故称。

山巾,◆山野隱士的便帽。○[北周][庾信]《入道士館》詩:“野衣縫蕙葉,山巾篸筍皮。”○[元][吳萊]《去歲留杭德興傅子建夢得句為續此詩》:“野屐偏求蠟,山巾尚著綀。”

儒巾,◆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明]代通稱方巾,為生員的服飾。○[宋][林景熙]《元日得家書喜》詩:“爆竹聲殘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清][李漁]《憐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員領,丑扮丫鬟,雜扮掌禮,眾鼓吹紗燈引上。”○[丁玲]《母親》一:“不同的只是[武陵]家裏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裏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

青巾,◆1.古代指青色的軟帽。○[宋][蘇軾]《李委吹笛》詩引:“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新曲曰《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腰笛而已。”○[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摺:“澗水灣灣遶寨門,野花斜插滲青巾。”◆2.青色頭巾。○[元]代娼家專用服飾。○《元典章‧禮制二‧服色》:“娼妓之家,家長并親屬男子裹青巾。”◆订讹条目◆青色头巾。○《汉书·陈胜传》“勝故涓人將軍吕臣爲蒼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以陳爲楚”汉应劭注:“涓人,如謁者。將軍姓吕名臣也。時軍皆着青巾,故曰蒼頭。”■按:原释“元代娼家的专用服饰”,不确。

牽巾(牵巾),◆古代婚禮的一個儀式。新郎新娘用彩緞結同心,並相挽而行。○[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禮官請兩新人出房,詣中堂參堂,男執槐簡,挂紅綠綵,綰雙同心結,倒行;女挂于手,面相向而行,謂之‘牽巾’。”○[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婿於床前請新婦出,二家各出綵段,綰一同心,謂之‘牽巾’,男掛於笏,女搭於手。”

起手巾,◆舊時妓院宴飲前僕人須絞手巾給客人洗臉,故常以“起手巾”指代入席。○《海上花列傳》第二八回:“喊下頭起手巾罷。”○《官場現形記》第八回:“少停,擺檯面,起手巾。”○《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小雲]大喜,便亂七八糟,自己寫了多少局票,嘴裏亂叫起手巾。”

平頭小樣巾(平头小样巾),◆頭巾名。○《新唐書‧車服志》:“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平巾,◆1.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幘。○[宋][高承]《事物紀原‧旗旐采章‧幘》:“其承遠遊、進賢者,施以掌導,謂之介幘;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2.古時內臣戴的一種平頂帽。○[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凡請大轎長隨及都知監戴平巾……平巾,以竹絲作胎,真青羅蒙之,長隨內使小夥者戴之。制如官帽而無後山,然有羅一幅垂於後,長尺餘,俗所謂紗鍋片也。”◆3.古時官吏被遣歸所戴的平頂帽。○[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仕宦譴歸服飾》:“頃今上甲申,刑部尚書[潘季訓]為民辭朝,頭帶平巾,亦布袍絲絛,其巾如吏人之制,而無展翅。”

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時繫於腰左的拭巾。○《詩‧召南‧野有死麇》“無感我帨兮”[毛]傳:“感,動也。帨,佩巾也。”○《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漢][鄭玄]注:“帨,佩巾。”○[宋][朱熹]《客來詩》之二:“論詩劇飲無他專,未管殘紅落佩巾。”

鳥巾(鸟巾),◆古代吊唁時戴的暗色頭巾。

面巾(\麵巾),◆1.死者覆面的方巾。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面巾》:“面巾,本就死者覆面之巾而言,以絹為之,方尺二寸,即《儀禮》所謂幎目,蓋古之通禮也。”參見“面帛”。◆2.洗臉的布。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面巾》:“今之洗面者,亦稱面巾。大別有二,一以水洗面時所用,一為拭塵穢時所用。”○[艾蕪]《印度洋風土畫》:“這時麻面小夥子拿着濕漉漉的面巾,從甲板上走了上來。”

毛巾,◆擦臉和擦身體用的棉針織品,織成後經紗拳曲,露在外面,質地鬆軟而不光滑。

綠頭巾(绿头巾),◆綠色頭巾。○[漢]代卑賤者所服。○[唐]代[李封]責令罪人裹綠頭巾以示辱。○[元][明]兩朝娼妓、樂人家中男子都規定戴綠頭巾。後俗稱妻有外遇為戴綠頭巾。○[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奇政》:“[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元典章‧禮部二‧服色》:“[至元]五年十月……該准中書省劄付娼妓之家多與官員士庶同着衣服,不分貴賤。今擬娼妓各分等第穿着紫皂衫子,戴着冠兒。娼妓之家家長并親屬男子裹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下‧綠頭巾》:“[吳]人稱人妻有淫行者為綠頭巾。”○[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佟客》:“一頂綠頭巾,或不能壓人死耳。”○[呂湛恩]注引《國憲家猷》:“[春秋]時,有貨妻女求食者,謂之倡。夫以綠巾裹頭,以別貴賤。”○[燕谷老人]《續孽海花》第三二回:“[孫三]拍拍她馬屁,也得了不少的錢,自然沒有話說,情願戴了綠頭巾,到小寓中伺候她。”

羅巾(罗巾),◆絲製手巾。○[唐][白居易]《後宮詞》:“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唐][聶夷中]《雜怨》詩:“君淚濡羅巾,妾淚滴路塵。”○[宋][張孝祥]《浣溪沙》詞:“粉淚但能添[楚]竹,羅巾誰解繫[吳]船。”

鹿皮巾,◆鹿皮做的頭巾。隱士所用。○《梁書‧處士傳‧何點》:“[文先]以皮弁謁[子桓],[伯況]以縠綃見[文叔],求之往策,不無前例。今賜卿鹿皮巾等。後數日,望能入也。”○[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隱逸》:“[梁武帝]賜[陶隱居]鹿皮巾。”

鹿巾,◆鹿皮巾。○[前蜀][韋莊]《雨霽池上作呈侯學士》詩:“鹿巾藜杖葛衣輕,雨歇池邊晚吹清。”

鹿耳巾,◆頭巾名。○[唐][劉商]《鹿耳巾歌》:“[趙侯]首帶鹿耳巾,規模出自[陶弘景]。”

龍巾(龙巾),◆君王所用之巾。○[宋][晁補之]《即事呈閎中順之二年兄》詩之二:“何由利口似虎圈,應不拭吐煩龍巾。”

領巾(领巾),◆1.圍在領子四周的圖案形裝飾性織品。○[北周][庾信]《春賦》:“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倪璠]注:“《釋名》曰:‘……領,頸也,以壅頸也。亦言總領,衣體為端首也。’[束晰]《近遊賦》曰:‘載穿領之疏巾。’”○《北史‧隋房陵王勇傳》:“前簿[王世積],得婦女領巾,狀似鎙幡,當時遍示百官,欲以為戒。今我兒乃自為之。領巾為鎙幡,此是服妖。”◆2.披或繫在脖子上的織品。○[唐][韓愈]《賽神》詩:“白布長衫紫領巾,差科未動是閒人。”○[宋][周邦彥]《如夢令‧思情》詞:“塵滿一絣文繡。淚溼領巾紅皺。”◆3.指少先隊員的紅領巾。○[劉斌]《天上的歌》:“我的左手被[周伯伯]的右手牽着,我的右手緊緊地摸着自己的領巾。”參見“紅領巾”。◆补证条目■披或系在脖子上的织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其後母詐以領巾勒項卧街中。”

林宗折巾,◆指[東漢][郭林宗]折巾之事。○[宋][何薳]《春渚紀聞‧焦尾》:“[蔡伯喈]制焦尾琴……後人遂傚之,如[林宗]折巾,[飛燕]唾花,皆以醜為妍也。”參見“林宗巾”。

林宗巾,◆[東漢][郭太],字[林宗],品學為時人所重,曾途行遇雨,頭巾墊其一角,人爭效之,故折巾一角,稱為[林宗]巾。事見《後漢書‧郭太傳》。○[南朝][梁][吳均]《贈周興嗣》詩之一:“惟安[萊蕪]甑,兼慕[林宗]巾。”○[宋][陸游]《七侄歲暮同諸孫來過偶得長句》:“雨墊[林宗]一角巾,蕭條村路並煙津。”

練巾(练巾),◆白色的頭巾。○[宋][王安石]《訴衷情‧和俞秀老<鶴詞>》詞:“練巾藜杖白雲間,有興即躋攀。”

吏巾,◆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職。○[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三‧洪遂初》:“不是青雲不致身,自嗟無學久因循。七年米帳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雷巾,◆道士的軟帽。○[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一‧雷巾》:“﹝雷巾﹞其制頗類儒巾,惟腦後綴片帛,更有軟帶二,此黃冠服也。”

老頭巾(老头巾),◆指迂腐的老儒。○[明][楊慎]《升庵詩話‧黑雲》:“或問:此詩(指[李賀]《雁門太守行》)[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為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按,[宋]老頭巾謂[王安石]。

郎巾,◆一種體形巨大的蟲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動》:“予幼時嘗見說郎巾……偶問官健[朱秀],[秀]曰:‘甚易得,但人不識耳。’遂于古培摘出三枚,如巨蟲,兩頭光,帶黃色。”○[清][袁枚]《隨園隨筆‧物而人名》:“鳥蟲而器名者……巨蛹名郎巾。”

爛巾巾(烂巾巾),◆亦作“爛襟襟”。◆形容衣服破破爛爛。○《紅色歌謠‧放牛娃兒歌唱共產黨》:“發財人穿得像布滾,窮人穿的爛巾巾。”○《紅色歌謠‧告白色士兵弟兄歌》:“長官壓迫真凶狠,餓肚又穿爛襟襟。”

九陽巾(九阳巾),◆道士的冠名。○[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摺:“你有那出世超凡神仙分,繫一條一抹絛,帶一頂九陽巾。君,敢着你做真人。”○《西游記》第二五回:“三耳草鞋登腳下,九陽巾子把頭包。”

淨巾(净巾),◆白色巾。比喻飛瀑、懸泉。○[唐][陳陶]《題贈高閑上人》詩:“海氣成方丈,山泉落淨巾。”

巾子,◆頭巾。○[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巾襆》:“巾子制,頂皆方平,仗內即頭小而圓銳,謂之內樣。”○《說郛》卷十引[前蜀][馬鑒]《續事始‧巾子》:“《實錄》云:‘[隋][大業]十年,左丞相[牛弘]上議,請著巾子,以桐木為之,內皆漆。○[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武后]內宴,賜百寮絲葛巾子。○[中宗]內宴,賜宰相內樣巾子。’”◆补证条目■头巾。○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時有沈全交者,傲誕自縱,露才揚己,高巾子,長巾衫,南院吟之。”

巾衣,◆1.古代士大夫的裝束,服之以示敬禮。○《晉書‧慕容廆載記》:“[廆]致敬於東夷府,巾衣詣門,抗士大夫之禮。○[何龕]嚴兵引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賓復何為哉!’”○《魏書‧劉炳傳》:“時同郡[索敞]、[陰興]為助教,並以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2.指文士的服裝。○[明][袁帙]《游白鹿洞》詩:“野色浮巾衣,秋容成物象。”

巾舞,◆原稱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時以巾作道具,故名。○《晉書‧樂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云[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且語[項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今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隋]時[牛弘]請以《巾舞》和《鞞舞》、《鐸舞》、《拂舞》並在宴會與雜伎同設,於[西涼]前奏之。○[唐]時將其曲列入清商樂中。參閱《隋書‧音樂志下》、《舊唐書‧音樂志二》。

巾履,◆头巾和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至於王朗《雜箴》,乃寘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

巾卷,◆1.頭巾和書卷,古代太學生所用。○《宋書‧禮志五》:“巾以葛為之……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為朝服,執一卷經以代手板。”○《南齊書‧王儉傳》:“十日一還學監試,諸生巾卷在庭,劍衛令史儀容甚盛。”◆2.借指學生。○[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六官視命,九賓相儀,纓笏匝序,巾卷充街。”○[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一:“﹝[簡儀親王]﹞手執松枝,佇立指點,講解移晷,纓笏塞巷,巾卷充庭,莫不傾聽忘倦。”

巾机,◆巾和几案。○《文選‧陸倕<新刻漏銘>》:“勳倍楹席,事百巾機。”○[劉良]注:“機,案也。○[太公]有楹席巾機之銘。言漏刻之功倍多楹席,事過巾機百倍也。”

巾環(巾环),◆綴在巾上的玉環。○《宋史‧輿服志六》:“碾玉巾環一,樺皮龍飾角弓一,金龍環刀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

巾冠,◆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宋][蘇軾]《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詩:“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長大成人。○《南齊書‧王儉傳》:“盛年已老,孫孺巾冠;人物俱遷,逝者將半。”

巾服,◆1.頭巾和長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飾。○《宋史‧儀衛志六》:“六引內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緋繡衫、革帶。”○《明史‧輿服志三》:“﹝[洪武]﹞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無異吏胥,宜甄別之,命工部制式以進。”◆2.穿戴巾服。○[清][洪昇]《長生殿‧偷曲》:“小生巾服扮[李謨]上。”

巾額(巾额),◆指頭巾前部覆額處。○[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濟州][金鄉縣]發一古冢,乃[漢]大司徒[朱鮪]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襆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耳。”

巾車之恩(巾车之恩),◆謂[漢][光武帝][劉秀]於[巾車鄉](今[河南][寶豐]東)擒獲[馮異],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後漢書‧馮異傳》載:[異]本為[王莽]郡掾,與[苗萌]共守[父城]拒[漢]。○[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異]間出行屬縣,為[漢]兵所執。時[異]從兄[孝]及同郡[丁綝]、[呂晏]並從[光武],因共薦[異],得召見。○[異]遂歸[漢],後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異]朝京師,[光武]引見後,賜以珍寶、衣服、錢帛。○[異]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鉤,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巾車(巾车),◆1.以帷幕裝飾車子。因指整車出行。○《孔叢子‧記問》:“[文][武]既墜,吾將焉歸……巾車命駕,將適[唐]都。”○《南史‧文學傳‧孔廣》:“[緒]數巾車詣之。”○[清][金人瑞]《戊子春積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書此為樂也》詩:“城中泥雨盛冠蓋,野外日高未巾車。”◆2.指有帷幕的車子。○[晉][陶潛]《歸去來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宋][蘇軾]《和寄天選長官》詩:“何時命巾車,共陟雲外嶠?”[清][趙翼]《入雲栖十餘里修篁夾路》詩:“我乘巾車行,苦障帷數幅。”◆3.古代官名。○《周禮‧春官‧序官》:“巾車,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鄭玄]注:“巾車,車官之長。”○《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左傳‧哀公三年》:“校人乘馬,巾車脂轄。”○[杜預]注:“巾車,掌車。”

解巾,◆除去頭巾。謂出任官職。○《後漢書‧韋彪傳》:“詔書逼切,不得已,解巾之郡。”○[李賢]注:“巾,幅巾也。既服冠冕,故解幅巾。”○《北史‧裴俠傳》:“[魏][正光]中,解巾奉朝請,稍遷[義陽]郡守。”○[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解巾捧檄。”

角頭巾(角头巾),◆即角巾。○[唐][元稹]《三兄以白角巾寄遺發不勝冠因有感嘆》詩:“病瘴年深渾禿盡,那能深置角頭巾。”參見“角巾”。

角巾私第,◆穿常服而居私宅。謂功成隱退。○《晉書‧王濬傳》:“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宋][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詞:“因思疇昔,鐵索千尋,謾沉[江]底,揮羽扇,障西塵。便好角巾私第,清談到底成何事。”○《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將風度。”

角巾歸第,◆同“角巾東路”。○清毛奇龄《红桥酒散别曹明府》诗:“懷組入宫本慷慨,角巾歸第何優游!”

角巾東路(角巾东路),◆《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後用以為歸隱的典故。○[宋][劉克莊]《水龍吟‧辛亥安晚生朝》詞:“待角巾東路,蹇驢北阜,伴公遊釣。”

角巾東還,◆同“角巾東路”。○清钱谦益《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角巾東還,白首歸全。”

角巾東歸,◆同“角巾東路”。○清钱谦益《嘉议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叶公墓志铭》:“角巾東歸,虚堂隱几。”

角巾,◆1.方巾,有棱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冠飾。○《晉書‧王導傳》:“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元][揭傒斯]《贈淳真子張太古》詩:“飛駟服五龍,角巾搖三花。”○[清][戴名世]《一壺先生傳》:“[一壺先生]者……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2.借指隱士或布衣。○[唐][陳子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於是始以角巾應命,褐衣詣闕。”○[唐][高適]《答侯少府》詩:“江海有扁舟,丘園有角巾。”◆3.指歸隱。○[清][趙翼]《黃天蕩懷古》詩:“[建炎]第一功終屬,太息[西湖]竟角巾。”

黃巾力士(黄巾力士),◆道教傳說中在上界值勤的神將。○[東漢]末年,太平道首領[張角]等發動農民起義,全軍皆以黃巾裹頭,後來道教徒關於天界的傳說中就出現了“黃巾力士”的形象。○《水滸傳》第五三回:“只見半空裏跳下這個黃巾力士,把枷鎖開了,喝我閉眼,一似睡夢中,直扶到這裏。”○《紅樓夢》第一一六回:“見有幾個黃巾力士執鞭趕來。”

黃巾(黄巾),◆1.[東漢]末年[張角]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黃巾而得名。○《後漢書‧皇甫嵩傳》:“[角]([張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着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三國志平話》卷上:“黃巾併聚三十六萬。”○[清][趙翼]《讀史》詩之七:“[康成]居[北海],黃巾拜其門。”○[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二節:“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2.借指作亂者,寇盜。○[唐][杜甫]《遣憂》詩:“紛紛乘白馬,攘攘著黃巾。”○[仇兆鰲]注:“白馬,指[侯景]。黃巾,指[張角]。是時[高暉]以城降[吐蕃],[王獻忠]脅[豐王][珙]以迎[吐蕃],[呂太一]乘機作亂,故云紛紛攘攘。”○[明]徐渭《沈叔子解番刀為贈》詩之二:“買驢南歸只兩句,只愁馬上逢黃巾。○[叔子]見我無所仗,解刀贈我行色壯。”○[清][孫枝蔚]《黃河舟中》詩之四:“更聞舟子語,前途滿黃巾。”

華陽巾(华阳巾),◆道士所戴的一種帽子。○《新五代史‧唐臣傳‧盧程》:“[程]戴華陽巾,衣鶴氅,據几決事。”○[宋][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公退之暇,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外更華陽巾,鶴氅,執拂子上,拜壇畢,登壇介。”

紅領巾(红领巾),◆1.少年先鋒隊員的標志。紅領巾代表紅旗的一角,意在教育少先隊員繼承革命傳統。○[袁鷹]《篝火之歌‧爐邊夜話》:“這學期我只有一個志願,爭取紅領巾能挂在胸前。”◆2.少先隊員的代稱。○[柯岩]《奇异的書簡》六:“他們不會回頭,他們義無反顧,因為他們既看到大會堂裏手捧鮮花向他們撲來的紅領巾;他們又看到大會場外,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遼闊土地上人民向他們伸着的雙手。”

紅巾軍(红巾军),◆亦省稱“紅巾”。◆1.[南宋]初年北方抗[金]義軍。因以紅巾為標志而得名。後來[河北]、[淮北]地區也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河東]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建炎]年號。又有紅巾軍,於[澤][潞]間嘗劫[宗翰]寨,故[金]捕紅巾甚急;然真紅巾不可得,多殺平民亡命者。”◆2.[元]末(公元1351年--1366年)[劉福通]等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紅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元],姦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明][黃溥]《閑中今古錄摘抄》:“﹝[元]﹞到末年,數當亂,任非其人,酷刑橫歛,[台][溫][處]之民,樹旗村落,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謀叛者各起,[黃岩][方谷珍]因而肇亂,[江][淮]紅巾遍四方矣。”○[清][褚人穫]《堅瓠七集‧元末紅軍》:“[張仲舉]在都,寄[浙]省參政[周玉坡]云:‘天子臨軒授鉞頻,東南無地不紅巾。’”參閱《明史‧韓林兒傳》。

紅巾(红巾),◆1.紅色巾帕。○[唐][杜甫]《麗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宋][蘇軾]《賀新郎》詞:“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清][龔自珍]《瑤臺第一層》詞附錄:“王孫密以紅巾繫女衵衣,女不知也。”◆2.借指美女。○[唐][王勃]《落花落》詩:“綺閣青臺靜且閒,羅袂紅巾復往還。”○[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3.見“紅巾軍”。

行巾,◆出行車輛的布篷。○[南朝][梁][吳均]《贈王桂陽別詩》之三:“旅帆風飄揚,行巾露沾濕。”

汗巾,◆1.擦汗用的手巾;手帕。○[唐][白居易]《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詩:“汗巾束頭鬢,羶食熏襟抱。”○《西游記》第二六回:“我們走脫了,被他趕上,把我們就當汗巾兒一般,一袖子都籠了去。”○《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聘娘]又拿汗巾替四老爺拂了頭巾。”○[郁達夫]《采石磯》:“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條當時流行的淡黃綢的汗巾送給了他。”◆2.腰帶。○《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袖中帶得有白綾汗巾一條,約有五尺多長,取出劈半扯開,奉與[美娘]裹腳,親手與他拭淚。”○《紅樓夢》第二八回:“撩衣將繫小衣兒的一條大紅汗巾子解下來,送給[寶玉]。”○《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上身穿一件大紅縐綢箭袖小襖;腰間繫一條大紅縐綢重穗子汗巾。”

過橋巾(过桥巾),◆古時讀書人所戴的軟帽。因其帽頂拱起如橋,故稱。○《金瓶梅詞話》第六八回:“只見[溫秀才]到了,頭戴過橋巾,身穿綠雲襖,腳穿雪履、絨襪,進門作揖。”參閱[明][范濂]《雲間據目抄‧記風俗》。

冠巾,◆I冠和巾。古代用以區別士和庶人。○《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頭巾。○[唐][韓愈]《送僧澄觀》詩:“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明][高啟]《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2.指官職。[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呂映薇]《簾鉤》詩:“[嚴公]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II戴上帽子、頭巾。意謂僧人還俗或出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杭]僧[思聰]﹞挾琴遊[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方其將冠巾也,[蘇叔黨]因[浙]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為我招琴[聰]。’詩至,已無及矣。”○[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僧[道衍],俗姓[姚氏]……[應珍]通儒家書,兼多異術。○[衍]盡得其傳,以才氣自負,欲返冠巾。”

榖皮巾,◆用榖皮纖維所製的頭巾。○《梁書‧處士傳‧張孝秀》:“[孝秀]性通率,不好浮華,常冠榖皮巾,躡蒲履,手執并櫚皮麈尾。”○《南史‧劉訏傳》:“[訏]嘗著榖皮巾,披納衣,每遊山澤,輒留連忘返。”按,榖,或誤作“穀”。

蓋巾(盖巾),◆即蓋頭。○[清][吳榮光]《吾學錄》卷十三:“﹝通禮﹞姆為女加景(單縠為之)蓋首。案:景即今之蓋巾……所以擁蔽其面,不僅為禦塵計也。”參見“蓋頭”。

奉衣巾,◆猶奉巾櫛。○《剪燈新話‧聯芳樓記》:“方欲同歡衽席,永奉衣巾,奈何遽出此言,自生疑阻?”

風頭巾(风头巾),◆道士的代稱。○[陳衍]《元詩紀事‧趙孟頫》:“一日,有二白蓮道者造門求字。門子報曰:‘兩居士在門前求見相公。’[松雪]怒曰:‘甚麼居士?[香山居士]、[東坡居士]邪?箇像吃素食的風頭巾,甚麼也稱居士。’”

粉巾,◆白色汗巾。○[清][金農]《伎席》詩:“[金源]曲子聲如絲,外洋粉巾來索題。”

方山巾,◆古儒者所戴的軟帽。形制似方山冠。○[唐][李白]《嘲魯儒》詩:“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明]徐咸《西園雜記》卷上:“[嘉靖]初年,士夫間有戴巾者,今雖庶民亦戴巾矣;有唐巾、程巾、坡巾、華陽巾、和靖巾……方山巾、陽明巾,巾制各不同。閭閻之下,大半服之。”

方巾氣(方巾气),◆猶言道學氣;學究氣。○[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招貼即扯》:“和[袁中郎]同時活在[中國]的,[無錫]有一個[顧憲成],他的著作,開口‘聖人’,閉口‘吾儒’,真是滿紙‘方巾氣’。”○[聶紺弩]《談<野叟曝言>》:“方巾氣,無論[林先生]有什麼獨特的解釋,我們把它想為三家村迂夫子的腐氣、俗氣之類,該不會錯得很遠。”參見“方巾”。

方巾丑,◆戲曲角色名。京劇文丑之一。因其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故稱。○《戲劇腳色名詞考‧方巾丑》:“這個名詞也是百年以來才有。性質與文丑一樣,不過是因為《桃花扇》中的[柳敬亭]、《刺梁》的[萬家春]、《群英會》的[蔣干]、《打面缸》的師爺等等,都是頭戴方巾,所以又起了個名字,叫‘方巾丑’。”

方巾,◆1.[明]代文人、處士所戴的軟帽。○[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二‧仕宦譴歸服飾》:“故相[商淳安]召還時,尚未復官,及詣闕……見朝及陛見,戴方巾,穿圓領,繫絲絛,蓋用[楊廉夫]見[太祖]故事。”○《儒林外史》第一回:“那邊走過三個人來,頭帶方巾,一個穿寶藍夾紗直裰,兩人穿元色直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士階條例》:“擬俊士帽則用方巾,或緞或紬。”◆2.指舊時行婚禮時新娘頭上所覆的紅方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到那一日,大吹大擂……一派細樂,引進洞房。揭去方巾,見那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沈魚落雁之容。”

東路角巾,◆○《晋书·羊祜传》:“〔羊祜〕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爲容棺之墟。’”意谓辞官穿常服登东路返乡。后因以“東路角巾”为弃官归隐的典故。○宋王安石《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诗:“東路角巾非故約,西州華屋漫修椽。”

道巾,◆道士的軟帽。○[清][孔尚任]《桃花扇‧罵筵》:“袖出道巾,黃絛換介。”

大頭巾(大头巾),◆指官僚。○《水滸傳》第三二回:“如今世上,都是那大頭巾弄得歹了。”○《水滸傳》第三四回:“權就此間落草,論秤分金銀,整套穿衣服,不強似受那大頭巾的氣?”

朝巾,◆猶朝冠。○《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布巾,◆1.古代喪禮中用以覆蓋死者及祭器之巾。○《儀禮‧士喪禮》:“布巾環幅不鑿。”○[胡培翬]正義:“布巾為飯而設,以覆尸面,用布為之。”○《儀禮‧士喪禮》:“兩籩無縢,布巾,其實栗,不擇。”○[鄭玄]注:“布巾,籩巾也。籩豆具而有巾。”◆2.古代服喪期間所戴的布頭巾。○《宋書‧禮志四》:“[魏]時會喪及使者弔祭,用博士[杜希]議,皆去冠,加以布巾。”○《宋史‧禮志二八》:“三年之內,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3.布被單。○[晉][葛洪]《神仙傳‧董奉》:“[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

不帶頭巾男子漢(不带头巾男子汉),◆亦作“不戴頭巾男子漢”。◆有男子氣概的婦女。○[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摺:“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水滸傳》第二四回:“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

扁巾,◆普通人戴的頭巾。○[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淨扁巾、褶子,扮[蘇崑生]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秀士帽則用扁巾,或緞或縐。”

碧頭巾(碧头巾),◆綠色的頭巾。用以裹有罪官吏之頭,作為一種處罰。○[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奇政》:“[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中]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

包巾,◆古代用紗布等製成的一種便帽。亦指一般裹頭用的紡織物。○《水滸傳》第七六回:“褐衲襖滿身錦襯,青包巾遍體金銷。”○《西游補》第六回:“既是[張飛]廟,該帶一頂包巾。縱使新式,只好換做將軍帽。”○《醒世姻緣傳》第八回:“若是做了道姑,留着好好的一頭黑髮,晚間脫了那頂包巾,連那俗家的相公老爺,舉人秀才,外郎快手,憑咱揀用。”◆补证条目■古代用纱布等制成的一种便帽。亦指一般裹头用的纺织物。○宋葛长庚《水调歌头》词:“一箇清閒客,無事挂心頭。包巾紙襖,單瓢隻笠自逍遥。”

板巾,◆道士戴的帽子。俗稱瓦楞帽。○《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嬾龍]應允,即閃到[白雲]房,將眾道常戴板巾盡取了來。”

白鹿巾,◆古代隱士所戴的白色鹿皮做的頭巾。○[清][吳偉業]《九峰‧神山》詩:“紫蓋青童白鹿巾,[細林山館]鶴書頻。”

白巾,◆1.猶白衣。舊指平民服。○《漢書‧朱博傳》:“皆斥罷諸病吏,白巾走出府門。”◆2.古代國子生服。亦借指國子生。○[南朝][梁][蕭統]《玄圃講》詩:“名利白巾談,筆札劉王給。”參閱《隋書‧禮儀志六》。

白疊巾(白迭巾),◆棉布做的巾。○[宋][方勺]《泊宅編》卷三:“[閩][廣]多種木綿……[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疊巾。”

安樂巾(安乐巾),◆[後唐][莊宗]所用的巾裹名。○[宋][陶穀]《清异錄‧聖逍遙》:“[同光]既即位,猶襲故態,身預俳優,尚方進御巾裹,名品日新。今伶人所預,尚有合其遺製者,曰聖逍遙、安樂巾、珠龍、便巾……聖天宜卿,凡二十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治疗绡建炎
分享到: 更多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