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治疗心火岐伯治疗心火

关注健康
关注真实体验

岐伯治疗心火

岐伯治疗心火()

人之病除了前篇论述的主气之为病外,还有客气之为病。客气为病亦称“外感天行”也。《至真要大论》重点谈论了客气之六气司天之胜复,六气在泉之胜复,三阴三阳之胜复,引起的病变和治法,

客气为病,不同于前面五味治法补泻化,中医采用五味阴阳之分立二旦四神汤。《辅行诀》“弘景曰:外感天行(六气),经方(《汤液经法》)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一、二旦汤

1,阳旦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加人参)

2.阴旦

小阴旦汤(黄芩汤,加生姜)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

二、六神汤

1、青龙

小青龙汤(麻黄汤)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2、朱雀

小朱鸟汤(黄连阿胶汤)

大朱鸟汤(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

3、白虎

小白虎汤(白虎汤)

大白虎汤(汤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加生姜)

4、玄武

小玄武汤(真武汤)

大玄武汤(真武汤,加人参、干姜)

弘景曰: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并曰“此六方者,乃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所谓“六合”者,脏腑六合也。六合而成五味阴阳也。《至真要大论》“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味伤形,形伤气(原作气伤于味),气伤精,精伤化(原作精化为气)。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通泄为阴”这段论述清晰的展现了中医五味的四象特征。《神农本草经》云“味有酸咸甘苦辛,又有温热寒凉四气”,而自古本草类经文都更重视温热寒凉四时特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实读过置顶文章的都会知道关于太乙的一段论述“温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本草是以太乙之纪-四时春夏秋冬,温热凉寒来归纳草药五味的。而阴阳四时实乃四象也: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其在术数中经常以四神的面目出现,《本草衍义》称“四气”为“四性”都是一个意思。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说“寒热温凉四时者生乎于天,酸苦辛甘淡咸成乎于地。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故而草药中性味往往并举,制方时性味都要考虑,这是两个互补的方面,并不矛盾。其五味阴阳之分术数原理如下图:

关于上述出现的六味,要明白所谓的“六味”只是草药之性味或者阴阳之性并非草药之味。其中的淡味,多见于道家文献。《管子》“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故而这个淡味是水的味道,水中有太乙,故而云”万物准“或者”五味之本“。《吕氏春秋》云“凡味之本,水为最始”此也。因淡味居中象土又为阳,故而《内经》也把淡味归为胃,其实不过是水土一体理论的运用罢了。而咸乃火的味道,火水也是一体的,《内经》把咸味归于肾水(其实是归于两肾中命门火),水火居中运化阴阳。经又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者火也,少火者水也。用柴胡发泄太过则伤气,用黄芪可补气。

所以如果你明白古人的术数原理,那么他们说的话都不矛盾,否则你就会象方舟子之流一样认为中医实乃”矛盾百出,满纸荒唐言“了。

阴阳之气与五味配合列示如下:

《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如此草药六气五味配十二经也。这里草药之性再次出现了相合的概念,不同于前篇草药五味之金木合并,水火既济的相合,这里六气味呈现的是三阴经合三阳气,三阳经合三阴气。故而草药之性味乃相合于五脏六腑也。草药的性合六经,草药的味合五脏。

古圣论述遣词造句都十分讲究对丈匹配,“辛甘”配肝心,“酸苦”配肺肾,正是春夏秋冬四时。然后单举咸味,淡味为阴阳之土居中,完全符合阴阳两仪四象之法,而后人张大昌不明《辅行诀》二旦四神之设,私自增加所谓“勾陈”“腾蛇”药方,并改陶弘景之言谓“八正六合”故而造成流传不同《辅行诀》抄本之不同。张大昌传承《辅行诀》有功于中医,但其凭私智增改原本却使医道复晦又为中医之罪人也。我在解析二旦四神汤理之时就被错误版本误导以为还有六神之方,却怎么也无法用术数完美解释,后来考校别人对于版本的研究才明白是张氏私增所为,一旦排除张的干扰,古圣之论互相阐发无复疑惑矣。

上表五味定义采用无闻居士论述辅行诀整理的草药五味。表中只用四味:酸苦辛咸,以应春夏秋冬四时也。外感天行要么发散于上,要么通泄于下。《药性赋》:“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解表、透疹散风、行气行血等功效;甘能缓能补,具有缓中止痛、调和药性、补养气血等功能;苦能燥湿降泻,具有燥湿祛邪、泻下利尿、导瘀血下行等作用;酸能收敛固脱,具有止汗、止血、止泻、缩小便、固遗精等效应;咸能软坚润下,具有软坚积、破症积、消瘿瘤瘰疬等功能”。据此,辛味长于宣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酸味长于收敛,有收敛、止汗、止泻等作用;甘味长于补益,有和中缓急等作用;苦味长于泻火,有燥湿、坚阴、降泻等作用;咸味长于软坚,有散结、润下等作用。外感之方以上六味为君,其制以“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方,其制法只用一君,不同于补泻化五味治法有用二君的,需要学者明晓。配伍法则通用汤液五味图。

关于心包三焦配脾胃火土一体之理在《外经微言》可以找到理论依据,现转录于下:

少师问曰:脾为湿土,土生于火,是火为脾土之父母乎?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经之君火,包络、三焦、命门之相火,皆生之。然而君火之生,脾土甚疏;相火之生,脾土甚切,而相火之中命门之火,尤为最亲。少师曰:其故何欤?岐伯曰:命门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门生绝即脾土生绝也。盖命门为脾土之父母,实关死生。非若他火之可旺、可微、可有、可无也。少师曰:命门火过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故乎?岐伯曰:火少则土湿,无发生之机;火多则土干,有燥裂之害。盖脾为湿土,土中有水。命门者,水中之火也。火藏水中则火为既济之火。自无亢焚之祸,与脾土相宜,故火盛亦盛,火衰亦衰,火生则生,火绝则绝也。若火过于旺,是火胜于水矣。水不足以济火,乃未济之火也。火似旺,而实衰,假旺而非真旺也。与脾土不相宜耳。非惟不能生脾,转能耗土之生气,脾土无生气则赤地干枯,欲化精微以润各脏腑难矣。且火气上炎与三焦包络之火直冲而上与心火相合。火愈旺而土愈耗,不成为焦火得乎。少师曰:焦土能生肺金乎?岐伯曰:肺金非土不生。今土成焦土,中鲜润泽之气,何以生金哉。且不特不生金也,更且嫁祸于肺矣,盖肺乏土气之生,又多火气之逼,金弱木强,必至之势也。木强凌土而土败更难生金,肺金绝而肾水亦绝也,水绝则木无以养,木枯自焚益添火焰,土愈加燥矣。少师曰:治何经以救之?岐伯曰: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补水则火自息。然而徒补水则水不易生,补肺金,火气则水有化源,不患乎无本也。肾得水以制火,则水火相济,火无偏旺之害。此治法之必先补水也

故知,治脾土以六味之“淡味渗泄”在下(草药性味描述时,你会发现往往是甘淡同时出现,因为脾之本味乃甘,其性味却是淡),复以五味用咸补肾水也,黄芪主之。此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阴阳二旦之名源于六味阴阳之分,淡味属阳,配太阴脾土。今人以为阳旦为平旦太阳时则误也,若平旦太阳则应以桂枝为主乃小阳旦也,非陶弘景之“阳旦”。《桂本伤寒论卷六·太阳病上》:问日: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甘草、芍药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阴旦咸味属阴,配厥阴心包,为何以柴胡主心包之治?其理亦在《外经微言》

少师曰:心包之火无异心火,其生克同乎?岐伯曰:言同则同,言异则异。心火生胃,心包之火不止生胃也。心火克肺,心包之火不止克肺也。少师曰:何谓也?岐伯曰:心包之火生胃,亦能死胃。胃土衰得心包之火而土生,胃火盛得心包之火而土败。土母既败,肺金之子何能生乎!少师曰;同一火也,何生克之异?岐伯曰:心火,阳火也。其势急而可避,心包之火,阴火也。其势缓而可亲。故心火之克肺一时之刑,心包之克肺,实久远之害。害生于刑者,势急而患未大害。生于思者,势缓而患渐深也。少师曰:可救乎?岐伯曰:亦在制火之有余而已。少师曰:制之奈;何?岐伯曰:心包阴火窃心之阳气以自养之,必得肾之阴气以自存。心欲温肾,肾欲润心,皆先交心包以通之,使肾水少衰,心又分其水气,肾且供心火之不足,安能分余惠以慰心包。心包干涸,毋怪其害胃土也。补肾水之枯,则水足灌心而化液,即足注心包而化津,此不救胃,正所以救胃也。少师曰:包络之火可泻乎?岐伯曰:胃土过旺,必泻心包之火。然心包之火可暂泻而不可久泻也。心包逼近于心,泻包络则心火不宁矣。少师曰:然则奈何?岐天师曰:肝经之木,包络之母也。泻肝则心包络之火必衰矣。少师曰:肝亦心之母也,泻肝而心火不寒乎?岐天师曰:暂泻肝则包络损其焰,而不至于害心,亦不至于害包络,犹胜于直泻包络也,即久泻肝则心君减其炎。少师曰:诚若师言,泻肝经之木,可救急而不可图缓,请问善后之法?岐伯曰:水旺则火衰,既济之道也。安能舍补肾水别求泻火哉。

故知,治心包可暂泄肝木也,以六味之“咸味通泄”在上,以五味之酸疏肝,柴胡主之。此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金匮》第二十一,8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旧注即桂枝汤)“其实此乃传抄错误,这里是用阴旦汤-柴胡。在《桂林本伤寒论》”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这里也可以看出仲景著《伤寒论》的确有好几版,不断的改动遣词造句,原始的版本可以看出其药方的确来自于道家经方。

外感天行,中医用六味分三阴三阳组方治之,而内脏之病乃用五味补泻化治之。五味分三阴三阳之治与前经方正五味法理不同有其特殊性,但其组方原则亦在汤液经五方图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九月健康网» 岐伯治疗心火
分享到: 更多 ( 0)